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内腔。所述柜体设有柜体顶板和柜体侧板,所述柜体侧板两两相接,所述柜体侧板同时与柜体顶板固定连接。所述柜体还设有包边体,所述包边体位于相邻的柜体侧板的接合处,所述包边体同时包覆相邻的柜体侧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导流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若干导流片,各个导流片的上端通过连接轴与前侧面板转动连接,各个导流片的下端具有导流片凸出部,所述前侧面板抵接于导流片凸出部,使得导流片凸出部能够靠在前侧面板的外表面,继而使得相邻的导流片之间形成导流空间不会受到导流片的自身重力影响而闭合。
Automatic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of distribution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
本技术属于配电站运维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
技术介绍
公开号为CN206461246U,主题名称为自动温控风冷式低压配电柜,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左侧面铰接有柜门(2),所述柜体(1)的内壁左侧固定安装有温度继电器(3)和风扇(4),且温度继电器(3)和风扇(4)电连接,所述柜体(1)的内壁下方固定安装有横向固定板(5),所述柜体(1)的后表面左下方和右上方分别开设有过线口(6),所述柜体(1)的内壁后方的四角处分别固定安装有支撑柱(8),且四个支撑柱(8)的前表面与竖直固定板(9)紧密贴合,所述竖直固定板(9)的左上方、下方和右下方分别固定安装有集线装置(10),所述柜体(1)的右侧面开设有散热孔(11),且散热孔(11)的位置与风扇(4)的高度相对应;所述集线装置(10)包括底板(101)、固定卡块(102)、凹槽(103)、固定柱(104)、套管(105)、弹性弯曲金属片(106)和半圆环形卡环(107),所述底板(101)的前表面下方固定安装有固定卡块(102),所述底板(101)的前表面上方开设有凹槽(103),所述凹槽(103)的左右两侧壁之间插接有固定柱(104),所述固定柱(104)的外侧套接有套管(105),所述套管(105)的前表面与弹性弯曲金属片(106)的一端相焊接,且弹性弯曲金属片(106)的另一端一体成型有半圆环形卡环(107),所述半圆环形卡环(107)与固定卡块(102)相套接”。以上述技术专利为例,现有的温度控制装置,通常用于高压或者低压配电柜,能够较好地集成在高压或者低压配电柜内部。然而,配电站相比于配电柜,其占地面积、空间布局等与配电柜存在明显差异,显然配电站的内部结构、安全标准高于配电柜,不能将用于配电柜的温度控制装置直接照搬到配电站中,需要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种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内腔:所述柜体设有柜体顶板和柜体侧板,所述柜体侧板两两相接,所述柜体侧板同时与柜体顶板固定连接;所述柜体还设有包边体,所述包边体位于相邻的柜体侧板的接合处,所述包边体同时包覆相邻的柜体侧板;所述柜体还设有前主面板和前侧面板,所述前主面板的一侧设有主把手,所述前主面板的另一侧与位于一侧的柜体侧板铰接连接,所述前侧面板的一侧设有侧把手,所述前侧面板的另一侧与位于另一侧的柜体侧板铰接连接;所述前侧面板具有供置入导流结构的定位空间;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各个导流片的上端与前侧面板转动连接。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各个导流片的下端具有导流片凸出部,所述前侧面板抵接于导流片凸出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相邻的导流片之间具有间隙。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片的数量为13片。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片采用工程塑料制成。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把手和侧把手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本技术公开的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导流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若干导流片,各个导流片的上端通过连接轴与前侧面板转动连接,各个导流片的下端具有导流片凸出部,所述前侧面板抵接于导流片凸出部,使得导流片凸出部能够靠在前侧面板的外表面,继而使得相邻的导流片之间形成导流空间不会受到导流片的自身重力影响而闭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0-柜体;11-柜体顶板;12-柜体侧板;13-包边体;14-前主面板;15-前侧面板;16-柜体底板;17-支撑腿;18-支撑腿外围板;21-主把手;22-侧把手;30-导流结构;31-导流片;32-导流片凸出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参见附图的图1至图2,图1示出了所述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的前视方向的等轴结构,图2示出了所述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的后视方向的等轴结构。优选实施例。优选地,所述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包括柜体10,所述柜体10具有供内置温控器(图中未示出)等温度检测设备的内腔(图中未示出),其中:所述柜体10设有柜体顶板11和(三个)柜体侧板12,所述柜体侧板12两两相接(以形成C形结构),所述柜体侧板12同时与柜体顶板11固定连接;所述柜体10还设有(多个)包边体13,所述(部分的)包边体13位于相邻的柜体侧板12的接合处,所述包边体13用于同时包覆相邻的柜体侧板12;所述柜体10还设有前主面板14和前侧面板15,所述前主面板14的一侧设有主把手21,所述前主面板14的另一侧与位于一侧的柜体侧板12铰接连接,所述前侧面板15的一侧设有侧把手22,所述前侧面板15的另一侧与位于另一侧的柜体侧板12铰接连接;所述前侧面板15具有供置入导流结构30(使得内腔的空气与外部环境连通,进而形成对流气流)的定位空间;所述导流结构3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若干导流片31,各个导流片31的上端(通过连接轴,图中未示出)与前侧面板15转动连接。进一步地,各个导流片31的下端具有(进一步一体延伸形成)导流片凸出部32,所述前侧面板15抵接于导流片凸出部32(换而言之,所述导流片凸出部32能够靠在前侧面板15的外表面,继而使得相邻的导流片31之间形成导流空间不会受到导流片31的自身重力影响而闭合)。进一步地,相邻的导流片31之间具有(可供空气对流的)间隙(即导流空间)。其中,所述导流片31的数量优选为13片。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片31优选采用(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主把手21和侧把手22优选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柜体10还设有柜体底板16,所述柜体侧板12同时与柜体底板16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部分的)包边体13还可位于相邻的柜体侧板12和柜体底板16的接合处,所述包边体13还可同时包覆相邻的柜体侧板12和柜体底板16。进一步地,所述柜体10还设有(四个)支撑腿17和(两个)支撑腿外围板18,各个支撑腿17分别与柜体底板16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腿外围板18分别与柜体底板16固定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专利申请涉及的温控器的具体型号、绝缘材料的具体配方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技术专利的专利技术点所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内腔,其特征在于:/n所述柜体设有柜体顶板和柜体侧板,所述柜体侧板两两相接,所述柜体侧板同时与柜体顶板固定连接;/n所述柜体还设有包边体,所述包边体位于相邻的柜体侧板的接合处,所述包边体同时包覆相邻的柜体侧板;/n所述柜体还设有前主面板和前侧面板,所述前主面板的一侧设有主把手,所述前主面板的另一侧与位于一侧的柜体侧板铰接连接,所述前侧面板的一侧设有侧把手,所述前侧面板的另一侧与位于另一侧的柜体侧板铰接连接;/n所述前侧面板具有供置入导流结构的定位空间;/n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各个导流片的上端与前侧面板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站自动温控装置,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内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柜体设有柜体顶板和柜体侧板,所述柜体侧板两两相接,所述柜体侧板同时与柜体顶板固定连接;
所述柜体还设有包边体,所述包边体位于相邻的柜体侧板的接合处,所述包边体同时包覆相邻的柜体侧板;
所述柜体还设有前主面板和前侧面板,所述前主面板的一侧设有主把手,所述前主面板的另一侧与位于一侧的柜体侧板铰接连接,所述前侧面板的一侧设有侧把手,所述前侧面板的另一侧与位于另一侧的柜体侧板铰接连接;
所述前侧面板具有供置入导流结构的定位空间;
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各个导流片的上端与前侧面板转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梦斯,王军,朱沈佳,陈林伟,车向辉,浦康辉,沈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振心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