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289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2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第一发声器件和第二发声器件,设备主体包括第一出音孔、第二出音孔、第一安装腔、第二安装腔、第一导音通道、第二导音通道和第三出音孔,第一出音孔位于设备主体的第一侧,第二出音孔和第三出音孔均位于设备主体的第二侧;第一发声器件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内,第一发声器件将第一安装腔分隔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第二发声器件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内,第二发声器将第二安装腔分隔成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第一子腔和第三子腔均与第一出音孔连通,第二子腔通过第一导音通道与第二出音孔相连通,第四子腔通过第二导音通道与第三出音孔连通。上述方案能解决目前的电子设备无法兼顾通话安全性及清楚通话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提升,电子设备的声学性能持续在优化。我们知道,电子设备的通话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在使用的过程中,用户手持电子设备进行通话。例如,在较为嘈杂的环境中,为了能够进行较为清楚的通话,目前的电子设备通常配置有至少两个发声器件(例如受话器),在此种情况下,用户能够将电子设备的音量较大程度地调大。在此种情况下,周围的人也会听到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进而会听到通话内容。很显然,这会导致用户的隐私泄露。为了避免隐私泄露,用户往往不得已将音量调小,这又导致较难进行清楚地通话。很显然,目前的电子设备在进行通话时存在无法兼顾通话安全性及清楚通话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目前的电子设备在进行通话时存在无法兼顾通话安全性及清楚通话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第一发声器件和第二发声器件,其中:所述设备主体包括第一出音孔、第二出音孔、第一安装腔、第二安装腔、第一导音通道、第二导音通道和第三出音孔,所述第一出音孔位于所述设备主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出音孔和所述第三出音孔均位于所述设备主体的第二侧;所述第一发声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将所述第一安装腔分隔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二发声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第二发声器件将所述第二安装腔分隔成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三子腔均与所述第一出音孔连通,所述第二子腔通过所述第一导音通道与所述第二出音孔相连通,所述第四子腔通过所述第二导音通道与所述第三出音孔连通。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对现有的电子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设备主体的第一侧开设有第一出音孔以及在设备主体的第二侧开设第二出音孔和第三出音孔,并使得第一发声器件将第一安装腔分隔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同时使得第二发声器件将第二安装腔分隔成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第一导音通道能够改变从第二出音孔发出的第二声波的相位,从而使得第二声波与第一声波相位不同,第二导音通道能够改变从第三出音孔发出的第三声波的相位,从而使得第三声波与第四声波的相位不同,在第一声波与第二声波相遇以及第三声波与第四声波相遇时均能够达到一定的声波抵消效果,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声音泄漏量。声音泄漏量的降低,使得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通话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整较大音量使得自己实施更清楚的通话,同时由于第二声波与第一声波之间以及第三声波与第四声波之间发生抵消,从而能够使得在声音传输的过程中衰减较大,进而能够缓解用户在通话的过程中周围的人听到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的现象,达到防漏音的目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四种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五种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六种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设备主体、110-第一出音孔、120-第二出音孔、130-第一安装腔、131-第一子腔、132-第二子腔、140-第二安装腔、150-第一导音通道、151-第一主导音通道、152-第一副导音通道、160-第二导音通道、161-第二主导音通道、162-第二副导音通道、170-第三出音孔、100a-中框、100a1-第一限位部、100b-后盖、100b1-第一支撑部、100c-显示屏、200-第一发声器件、300-第二发声器件、400-防尘装饰网。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请参考图1~图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0、第一发声器件200和第二发声器件300。设备主体100为电子设备的主体部分。在通常情况下,设备主体100包括电子设备的主要构成器件,例如,设备主体100可以包括设备壳体以及安装于设备壳体的显示屏100c、电池、主板等功能器件。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开设有第一出音孔110、第二出音孔120、第一安装腔130、第二安装腔140、第一导音通道150、第二导音通道160和第三出音孔170。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出音孔120和第三出音孔170的朝向与第一出音孔110的朝向不同,第二出音孔120和第三出音孔170的朝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的,第一出音孔110可以位于设备主体100的第一侧,第二出音孔120和第三出音孔170可以位于设备主体100的第二侧。第一发声器件200和第二发声器件300为电子设备能够产生声音的器件,例如,第一发声器件200和第二发声器件300均可以是受话器。在第一发声器件200和第二发声器件300工作的过程中,第一发声器件200产生的声音,能够通过第一出音孔110和第二出音孔120传输至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中。第二发声器件300产生的声音,能够通过第一出音孔110和第三出音孔170传输至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中。第一发声器件20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30内,从而实现与设备主体100之间的装配。第一发声器件200将第一安装腔130分隔成第一子腔131和第二子腔132。第一子腔131和第二子腔132密封隔离。第一子腔131与第一出音孔110连通,第二子腔132通过第一导音通道150与第二出音孔120连通。在第一发声器件200工作的过程中,第一发声器件200产生的声音会依次通过第一子腔131和第一出音孔110后传输至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中,第一发声器件200产生的声音会依次通过第二子腔132和第二出音孔120后传输至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中。第二发声器件300设置于第二安装腔140内,从而实现与设备主体100之间的装配。第二发声器件300将第二安装腔140分隔成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密封隔离。第三子腔与第一出音孔110连通,第四子腔通过第二导音通道160与第三出音孔170连通。同理,在第二发声器件300工作的过程中,第二发声器件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00)、第一发声器件(200)和第二发声器件(300),其中:/n所述设备主体(100)开设有第一出音孔(110)、第二出音孔(120)、第一安装腔(130)、第二安装腔(140)、第一导音通道(150)、第二导音通道(160)和第三出音孔(170),所述第一出音孔(110)位于所述设备主体(100)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出音孔(120)和所述第三出音孔(170)均位于所述设备主体(100)的第二侧;/n所述第一发声器件(200)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30)内,所述第一发声器件(200)将所述第一安装腔(130)分隔成第一子腔(131)和第二子腔(132);/n所述第二发声器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140)内,所述第二发声器件(300)将所述第二安装腔(140)分隔成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n所述第一子腔(131)和所述第三子腔均与所述第一出音孔(110)连通,所述第二子腔(132)通过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与所述第二出音孔(120)相连通,所述第四子腔通过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与所述第三出音孔(170)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00)、第一发声器件(200)和第二发声器件(300),其中:
所述设备主体(100)开设有第一出音孔(110)、第二出音孔(120)、第一安装腔(130)、第二安装腔(140)、第一导音通道(150)、第二导音通道(160)和第三出音孔(170),所述第一出音孔(110)位于所述设备主体(100)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出音孔(120)和所述第三出音孔(170)均位于所述设备主体(100)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发声器件(200)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30)内,所述第一发声器件(200)将所述第一安装腔(130)分隔成第一子腔(131)和第二子腔(132);
所述第二发声器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140)内,所述第二发声器件(300)将所述第二安装腔(140)分隔成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
所述第一子腔(131)和所述第三子腔均与所述第一出音孔(110)连通,所述第二子腔(132)通过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与所述第二出音孔(120)相连通,所述第四子腔通过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与所述第三出音孔(17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声器件(200)通过所述第一出音孔(110)发出的声波为第一声波,所述第一发声器件(200)通过所述第二出音孔(120)发出的声波为第二声波,所述第二发声器件(300)通过所述第三出音孔(170)发出的声波为第三声波,所述第二发声器件(300)通过所述第一出音孔(110)发出的声波为第四声波,所述第一声波与所述第二声波的相位相反,第三声波与所述第四声波的相位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声器件(200)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发声器件(300)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电子设备的顶端边缘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声器件(200)与所述第二发声器件(300)对称设置于第一对称轴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二出音孔(120)和所述第三出音孔(170)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对称轴线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和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对称轴线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和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均为条形通道,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腔(132)连通,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出音孔(120)连通;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的第三端与所述第四子腔连通,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三出音孔(170)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和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相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和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均沿所述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或所述电子设备的宽度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和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和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相向延伸;或者,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与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相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00)包括设备壳体和显示屏(100c):其中:所述设备壳体包括中框(100a)、后盖(100b)和前盖;
所述显示屏(100c)设置于所述前盖,所述后盖(100b)连接于所述中框(100a)背离所述前盖的一侧,且所述后盖(100b)开设有所述第二出音孔(120)和所述第三出音孔(170),所述后盖(100b)与所述中框(100a)围成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和所述第二导音通道(160);
或者,所述显示屏(100c)设置于所述后盖(100b),所述后盖(100b)连接于所述中框(100a)背离所述前盖的一侧,所述前盖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音孔(110),所述后盖(100b)与所述中框(100a)围成所述第一导音通道(150)和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方蒋国珠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