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26087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中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具体涉及黑僵菌培养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装置底座,所述装置底座内部设置有热水进管,所述热水进管底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装置底座顶部设置有温控培养机构;所述温控培养机构包括发热筒,所述发热筒设置于装置底座顶端面,所述发热筒内部设置有发热管,所述发热筒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发热筒外侧设置有培养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空气源热泵将水加热,利用发热管将热水输送入发热筒中,使发热筒内部升温,利用热传递原理对发热筒外侧培养筒内部的培养菌进行加热,发热筒内部热量自内而外的散发,避免热量直接被外罩中流通的空气带出,提高热量利用率,节约能源,提高温控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
本技术涉及黑僵菌培养设备
,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中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菌类植物是个庞大的家族,它无处不在。现在,已知的菌类大约有10多万种。菌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等器官,一般不具有叶绿素等色素,大多营异养生活。菌类植物可分为粘菌门和真菌门两类彼此并无亲缘关系的生物。专利申请公布号CN201720831382.1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好氧菌培养装置,其包括箱体和好氧菌培养结构,箱体内设有进水室和培养室,进水室的侧壁连接温控装置,好氧菌培养结构放置在培养室内,并为可更换式,好氧菌培养结构包括布气板和立体填料,布气板的上端垂直连接中心管,中心管的上端连接到所述培养室的外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采用布气板提供氧气,且在布气板上设有填料,使得填料上的好氧菌快速生长,培养好的好氧菌可便捷的取出,同时放入新的布气板及填料,培养效率提高;培养室内模拟接触氧化池环境,且进水室通过温控装置调节进水温度,以增强培养出的好氧菌的抗性;设有进水室和培养室,进水室和培养室底部相连,使得培养室内进水从底部进入,不会出现死角。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较多缺点,如培养设备中空气流通,容易将温控装置散发的热量大量带出,影响热量利用率,浪费能源,不方便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中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通过空气源热泵将水加热,并通过热水进管输送到装置底座内部,利用发热管将热水输送入发热筒中,使发热筒内部升温,利用热传递原理对发热筒外侧培养筒内部的培养菌进行加热,排风扇将外罩内的空气排出,配合外界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外罩,实现空气流通,发热筒内部热量自内而外的散发,避免热量直接被外罩中流通的空气带出,提高热量利用率,节约能源,提高温控效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中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包括装置底座,所述装置底座内部设置有热水进管,所述热水进管底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装置底座顶部设置有温控培养机构;所述温控培养机构包括发热筒,所述发热筒设置于装置底座顶端面,所述发热筒内部设置有发热管,所述发热筒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发热筒外侧设置有培养筒。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筒由金属材料制成,且数量设置为四个。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管形状设置为螺旋形,所述发热管一端与热水进管连接,所述发热管另一端与排水管连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培养筒与发热筒套接,所述热水进管一端连接有空气源热泵。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底座顶部设置有外罩,所述外罩一端设置有排风扇,所述外罩另一端设置有进风口。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罩与装置底座卡接,所述排风扇出风端和进风口内部均设置有防尘罩。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培养筒表面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数量设置为多个。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筒外侧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培养筒内侧设置有卡槽。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板数量设置为四个,且关于发热筒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分隔板与卡槽卡接。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技术通过设置发热筒,利用空气源热泵将水加热,并通过热水进管输送到装置底座内部,利用发热管将热水输送入发热筒中,使发热筒内部升温,利用热传递原理对发热筒外侧培养筒内部的培养菌进行加热,排风扇将外罩内的空气排出,配合外界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外罩,实现空气流通,发热筒内部热量自内而外的散发,避免热量直接被外罩中流通的空气带出,提高热量利用率,节约能源,提高温控效果;2、本技术通过设置培养筒,利用分隔板与卡槽卡接,将培养筒分割成四等份,将培养菌放置在分隔板之间的空腔中进行培养,方便培养菌的管理,发热筒和培养筒套接设置,方便培养筒的拆卸,进而方便培养菌块的卸取,方便装置的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发热筒的整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培养筒的整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发热筒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1的A部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装置底座、2热水进管、3排水管、4发热筒、5发热管、6底板、7培养筒、8空气源热泵、9外罩、10排风扇、11进风口、12通气孔、13分隔板、14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中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包括装置底座1,所述装置底座1内部设置有热水进管2,所述热水进管2底部设置有排水管3,所述装置底座1顶部设置有温控培养机构;所述温控培养机构包括发热筒4,所述发热筒4设置于装置底座1顶端面,所述发热筒4内部设置有发热管5,所述发热筒4底部设置有底板6,所述发热筒4外侧设置有培养筒7。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筒4由金属材料制成,且数量设置为四个。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管5形状设置为螺旋形,所述发热管5一端与热水进管2连接,所述发热管2另一端与排水管3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培养筒7与发热筒4套接,所述热水进管1一端连接有空气源热泵8。进一步的,所述装置底座1顶部设置有外罩9,所述外罩9一端设置有排风扇10,所述外罩9另一端设置有进风口11。进一步的,所述外罩9与装置底座1卡接,所述排风扇10出风端和进风口11内部均设置有防尘罩。进一步的,所述培养筒7表面设置有通气孔12,所述通气孔12数量设置为多个。实施方式具体为:在使用装置时,空气源热泵8将水加热,利用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空气源热泵8的加热温度,并通过热水进管2输送到装置底座1内部,利用发热管5将热水输送入发热筒4中,发热管5形状设置为螺旋形,提高热水再发热筒4中停留的时间,提高发热筒4的受热率,使发热筒4内部升温,利用热传递原理对发热筒4外侧培养筒7内部的培养菌进行加热,提供适应的温度,方便培养菌的生长,排风扇10将外罩9内的空气排出,配合外界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外罩9,实现空气流通,配备的防尘罩避免粉尘进入外罩9内部,发热筒4内部热量自内而外的散发,避免热量直接被外罩9中流通的空气带出,提高热量利用率,节约能源,提高温控效果。如图3-5所示的一中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所述发热筒4外侧设置有分隔板13,所述培养筒7内侧设置有卡槽14。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13数量设置为四个,且关于发热筒4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分隔板13与卡槽14卡接。实施方式具体为:在培养菌块时,将培养筒7套接在发热筒4外侧,分隔板13与卡槽14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包括装置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底座(1)内部设置有热水进管(2),所述热水进管(2)底部设置有排水管(3),所述装置底座(1)顶部设置有温控培养机构;/n所述温控培养机构包括发热筒(4),所述发热筒(4)设置于装置底座(1)顶端面,所述发热筒(4)内部设置有发热管(5),所述发热筒(4)底部设置有底板(6),所述发热筒(4)外侧设置有培养筒(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包括装置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底座(1)内部设置有热水进管(2),所述热水进管(2)底部设置有排水管(3),所述装置底座(1)顶部设置有温控培养机构;
所述温控培养机构包括发热筒(4),所述发热筒(4)设置于装置底座(1)顶端面,所述发热筒(4)内部设置有发热管(5),所述发热筒(4)底部设置有底板(6),所述发热筒(4)外侧设置有培养筒(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筒(4)由金属材料制成,且数量设置为四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5)形状设置为螺旋形,所述发热管(5)一端与热水进管(2)连接,所述发热管(5)另一端与排水管(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僵菌培养用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筒(7)与发热筒(4)套接,所述热水进管(2)一端连接有空气源热泵(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勇文蓝炎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龙梦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