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14645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底座上设有支柱,支柱上端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第一油缸伸缩端设有压紧板,第二油缸伸缩端设有折弯上模,底座上端面中部设有工作台,工作台上端设有折弯下模,折弯下模包括支座、上座和下座,上座、支座和下座呈“Z”字形,下座上远离支座的一侧铰接于工作台上的固定块上,上座的下端铰接于固定在工作台上伸缩气缸的伸缩端,上座位于压紧板的下方,下座位于折弯上模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折弯下模实现直板铜排一次成型Z形铜排,不需要人工操作进行二次折弯,通过伸缩气缸与上座底端的铰接,可实现Z形铜排自动下料,避免人工下料,可避免安全隐患。

A Z-shaped copper bar bending device for battery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池连接件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解决能源及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电池组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定和连接效果将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品质。通常使用电池连接件对电池组进行固定和导电连接,电池连接件中会用到各种形状的铜排,如L形、V形等,只需对直板铜排进行一次折弯即可,而Z形铜排一般需要进行两次折弯,采用常规的折弯装置进行人工折弯对于把控两处折弯处的位置存在误差,折弯后影响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通过折弯下模实现直板铜排一次成型Z形铜排,不需要人工操作进行二次折弯;通过伸缩气缸与上座底端的铰接,可实现Z形铜排自动下料,避免人工下料,可避免安全隐患。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支柱,所述支柱上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并排的设有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伸缩端设有压紧板,所述第二油缸的伸缩端设有折弯上模,所述底座上端面中部设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端设有折弯下模,所述折弯下模包括支座、以及分别设置于支座上下两端的上座和下座,所述上座、支座和下座呈“Z”字形,所述下座上远离支座的一侧铰接于工作台上的固定块上,所述上座的下端铰接于固定在工作台上伸缩气缸的伸缩端,所述上座位于压紧板的下方,所述下座位于折弯上模的下方。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上座的两侧具有侧翼,所述工作台上设有一对支板,一对所述支板的相对侧壁与支座侧壁相抵接,其上端面分别与一对侧翼的下端面相抵接。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上座上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支座侧壁上设有竖直的第二限位槽,所述下座上设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相连通。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第一限位槽内设有用于定位导电连接孔的定位柱。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下座上远离支座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铰接孔。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下座上远离支座一端具有弧面结构。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底座上设有倾斜下料台,所述倾斜下料台与工作台相抵接,且位于靠近下座一侧。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折弯上模外壁包裹有耐磨纤维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通过折弯下模的上座、支座和下座的组成,可以实现直板铜排一次成型Z形铜排,不需要人工操作进行二次折弯;2.通过伸缩气缸与上座底端的铰接,可以通过伸缩气缸推动折弯下模转动实现Z形铜排自动下料,避免人工下料,可避免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折弯下模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折弯下模与伸缩气缸的连接结构图。图4为Z形铜排的结构图。图中,1.底座;2.支柱;3.固定板;4.第一油缸;5.第二油缸;6.折弯上模;7.工作台;8.折弯下模;9.伸缩气缸;11.倾斜下料台;71.固定块;72.支板;81.上座;82.支座;83.下座;811.第一限位槽;812.定位柱;813.侧翼;821.第二限位槽;831.第三限位槽;832.弧面结构;833.铰接孔;100.Z形铜排;101.上连接件;102.竖直连接件;103.下连接件;104.导电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该Z形铜排由上连接件、竖直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组成,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分别与竖直连接件相垂直,上连接件上具有导电连接孔104,相应的,下连接件上也具有导电连接孔,在折弯之前,上连接件、竖直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为平板结构。如图1至3所示,一种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端设有固定板3,固定板3上并排的设有第一油缸4和第二油缸5,第一油缸4的伸缩端设有压紧板,第二油缸5的伸缩端设有折弯上模6,底座1上端面中部设有工作台7,工作台7上端设有折弯下模8,折弯下模8包括支座82、以及分别设置于支座82上下两端的上座81和下座83,上座81、支座82和下座83呈“Z”字形,下座83上远离支座82的一侧铰接于工作台7上的固定块71上,上座81的下端铰接于固定在工作台7上伸缩气缸9的伸缩端,上座81位于压紧板的下方,下座83位于折弯上模6的下方。折弯下模由上座、支座和下座组成,三者具有与Z形铜排相匹配的结构,通过第一油缸驱动压紧板下移将上连接件压紧,然后第二油缸驱动折弯上模下移,借助与支座和下座的协同作用,将直板铜排折弯成Z形铜排,一次成型;折弯后可通过伸缩气缸顶推上座下端,使折弯下模绕固定块产生转动,Z形铜排即可脱离折弯下模完成下料。上座81的两侧具有侧翼813,工作台7上设有一对支板72,一对支板72的相对侧壁与支座82侧壁相抵接,其上端面分别与一对侧翼813的下端面相抵接,支板可以起到顶推上座的作用,在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向下作用时,支板可分担上座的压力,可以起到保护折弯下模的作用。上座81上设有第一限位槽811,支座82侧壁上设有竖直的第二限位槽821,下座83上设有第三限位槽831,第一限位槽811、第二限位槽821和第三限位槽831相连通,三个限位槽形成与Z形铜排相匹配的结构,确保Z形铜排的成型精度。第一限位槽811内设有用于定位导电连接孔的定位柱812,将导电连接孔104套于定位柱812上,可以将直板铜排的上连接件部更加精准的定位于第一限位槽内,避免各部分长度出现误差,定位柱812的高度小于导电连接孔104的高度,同时该高度不影响折弯下模倾斜时铜排的下料。下座83上远离支座82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铰接孔833,用于配合固定块通过铰接柱实现铰接。下座83上远离支座82一端具有弧面结构832,方便折弯下模由伸缩气缸驱动转动一定角度,实现折弯后Z形铜排下料。底座1上设有倾斜下料台11,倾斜下料台11与工作台7相抵接,且位于靠近下座83一侧,倾斜下料台的一侧可设置收料筐,用于收集折弯后的Z形铜排。折弯上模6外壁包裹有耐磨纤维层,可避免折弯上模直接与铜排作用造成铜排表面受损。工作原理:将直板铜排伸入折弯下模上方,将其导电连接孔套于第一限位槽内的定位柱上,启动该折弯装置,第一油缸驱动压紧板将上连接件压紧,第二油缸驱动折弯上模下压,将铜排压入折弯下模上的第二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内,制成Z形铜排,压紧板和折弯上模复位后,伸缩气缸驱动折弯下模绕固定块旋转,实现Z形铜排沿倾斜下料台下料。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有支柱(2),所述支柱(2)上端设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上并排的设有第一油缸(4)和第二油缸(5),所述第一油缸(4)的伸缩端设有压紧板,所述第二油缸(5)的伸缩端设有折弯上模(6),所述底座(1)上端面中部设有工作台(7),所述工作台(7)上端设有折弯下模(8),所述折弯下模(8)包括支座(82)、以及分别设置于支座(82)上下两端的上座(81)和下座(83),所述上座(81)、支座(82)和下座(83)呈“Z”字形,所述下座(83)上远离支座(82)的一侧铰接于工作台(7)上的固定块(71)上,所述上座(81)的下端铰接于固定在工作台(7)上伸缩气缸(9)的伸缩端,所述上座(81)位于压紧板的下方,所述下座(83)位于折弯上模(6)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有支柱(2),所述支柱(2)上端设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上并排的设有第一油缸(4)和第二油缸(5),所述第一油缸(4)的伸缩端设有压紧板,所述第二油缸(5)的伸缩端设有折弯上模(6),所述底座(1)上端面中部设有工作台(7),所述工作台(7)上端设有折弯下模(8),所述折弯下模(8)包括支座(82)、以及分别设置于支座(82)上下两端的上座(81)和下座(83),所述上座(81)、支座(82)和下座(83)呈“Z”字形,所述下座(83)上远离支座(82)的一侧铰接于工作台(7)上的固定块(71)上,所述上座(81)的下端铰接于固定在工作台(7)上伸缩气缸(9)的伸缩端,所述上座(81)位于压紧板的下方,所述下座(83)位于折弯上模(6)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件用Z形铜排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81)的两侧具有侧翼(813),所述工作台(7)上设有一对支板(72),一对所述支板(72)的相对侧壁与支座(82)侧壁相抵接,其上端面分别与一对侧翼(813)的下端面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正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首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