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转接结构包括微带线、同轴电缆及固定座,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能够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一通孔、及用于与反射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固定座能够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耦合连接。所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如此,采用所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的天线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如此,采用所述天线的基站易于装配,提升装配效率。
Base station, antenna and the transfer structure between microstrip line and coaxial c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天线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技术介绍
天线通信
中,微波传输线主要有同轴线、微带线、带状线、波导或谐振腔等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将上述两种或多种微波传输线结合起来进行应用。由于微带线具有易加工、成本低等优点,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相互进行转接使用的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形式一般采用水平转接方式,其结构较为复杂,不易装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所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如此,采用所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的天线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如此,采用所述天线的基站易于装配,提升装配效率。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包括微带线、同轴电缆及固定座,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能够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一通孔、及用于与反射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固定座能够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耦合连接。上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进行装配时,将微带线固定在金属材质的反射板上;将同轴电缆穿过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使得同轴电缆的线芯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使得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固定座耦合连接;利用固定座的第一连接部使得固定座与反射板电性连接,从而完成了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同时,将同轴电缆从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中穿过后再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不仅能够利用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同轴电缆的安装进行限位固定,也能对同轴电缆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提升同轴电缆与固定座的耦合程度,减少谐振,提升驻波及隔离度的一致性。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带线的一端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穿过的第二通孔,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介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设有空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空腔的侧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同轴电缆的绝缘皮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应设置,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凸出所述第一通孔设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所述固定座耦合连接的第二导电介质。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及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且所述微带线与所述反射板间隔设置。上述天线,进行装配时,将微带线固定在金属材质的反射板上,并使得微带线与反射板间隔设置;将同轴电缆穿过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使得同轴电缆的线芯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使得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固定座耦合连接;利用固定座的第一连接部使得固定座与反射板电性连接,从而完成了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同时,将同轴电缆从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中穿过后再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不仅能够利用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同轴电缆的安装进行限位固定,也能对同轴电缆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提升同轴电缆与固定座的耦合程度,减少谐振,提升驻波及隔离度的一致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反射板的下方,且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三通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第一凸起,天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反射板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凸起穿过的第四通孔、及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五通孔,且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还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的下表面,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微带线的下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第二凸起,天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微带线与所述反射板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凸起穿过的第六通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还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四定位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天线还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用于将所述微带线卡接于所述反射板上。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所述的天线。上述基站,修建的过程中,将微带线固定在金属材质的反射板上;将同轴电缆穿过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使得同轴电缆的线芯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使得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固定座耦合连接;利用固定座的第一连接部使得固定座与反射板电性连接,从而完成了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装配效率高。同时,将同轴电缆从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中穿过后再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不仅能够利用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同轴电缆的安装进行限位固定,也能对同轴电缆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提升同轴电缆与固定座的耦合程度,减少谐振,提升驻波及隔离度的一致性。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天线的爆炸图;图2为图1的天线的装配后的剖视图;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天线的爆炸图;图4为图3的天线的装配后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微带线,110、第二通孔,200、同轴电缆,210、线芯,220、外导体,230、绝缘皮,300、固定座,310、第一通孔,320、第一连接部,321、第一凸起,322、第二凸起,330、空腔,400、反射板,410、上表面,420、下表面,430、第三通孔,510、第一绝缘件,520、第二绝缘件,521、第六通孔,600、卡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结构,包括微带线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带线、同轴电缆及固定座,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能够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一通孔、及用于与反射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固定座能够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耦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带线、同轴电缆及固定座,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能够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一通孔、及用于与反射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固定座能够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耦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的一端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穿过的第二通孔,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有空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空腔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电缆的绝缘皮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应设置,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凸出所述第一通孔设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所述固定座耦合连接的第二导电介质。
5.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板及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且所述微带线与所述反射板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反射板的下方,且所述反射板设有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姚化山,许北明,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