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0506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包括:定义加劲肋库定义,进行加劲肋类型及尺寸定义,再通过命令实现钢板(折板)上任意加劲肋布置设计;定义沿着控制线长度的参数集合,每个参数是沿控制线长度的函数;将截面上定义的加劲肋步距及其几何尺寸参数定义为参数集合的函数表达式;在构件顶平面布置图创建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和在位编辑标注;顶、底平面布置图创建加劲肋控制中心线,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线和在位编辑标注;立面布置图创建腹板局部增设加劲肋控制中心线,指定局部增设腹板的位置段、加劲肋在每块腹板布置方式(左侧、右侧、两侧)、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加劲肋控制中线的在位编辑标注和构件三维加劲肋信息模型。

Design and edit method of general stiffener in steel bridge desig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并不限于土木工程、桥梁工程等领域构件设计软件中加劲肋设计
,具体涉及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构件设计软件中设计加劲肋采用对话框形式、其他文件导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等定义加劲肋控制中心线,没有生成在位编辑标注,形式固定、单一、不易扩充且修改不灵活等缺点,严重限制并阻碍了设计人员设计复杂箱室构件截面工作;为了设计箱内加劲肋任意布置等异性构件,为了解决传统对话框定义的固定加劲肋、简单导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等方式的局限性,为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构件设计软件中加劲肋设计采用对话框形式或者其他方式输入固定参数进行加劲肋定义,截面形式固定、单一、不易扩充且修改不灵活等缺点,严重限制并阻碍了设计人员设计复杂构件中截面内腹板上加劲肋沿顺桥向任意变化等工作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对钢桥构件加劲肋设计进行高度抽象,专利技术了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截面编辑器中,通过命令机制和鼠标交互进行安装截面加劲肋建模,首先定义加劲肋库定义,进行加劲肋类型及尺寸定义,其次通过命令机制实现钢板(折板)上任意加劲肋布置设计操作。具体如下:(1)选择钢板(折板)对象;(2)选择布置位置参考点;(3)指定布置起始方向;(4)指定起点距离;(5)布置表达式;(6)指定布置方向;(7)指定布置方式。步骤二:创建沿着控制线长度的变化的参数集合,每个定义的参数是沿控制线长度的函数,在智能参数编辑器视口,通过命令机制和鼠标交互进行参数定义,具体如下,(1)指定变量名称;(2)指定默认值;(3)指定前后参数函数点之间插值方式;包括并不限于直线、抛物线、圆弧、函数、样条曲线、随下一个等方式进行定义;重复操作进行其他参数定义。步骤三:将截面上定义的加劲肋步距及其几何尺寸参数定义为智能参数编辑器视口中定义的参数集合的函数表达式,即该函数表达式是利用智能参数编辑器视口定义参数按照包括不限于数学四则运算符加、减、乘、除、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常数函数等任意组合而成的。步骤四:在构件顶平面布置图创建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并指定对应的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心线的在位编辑标注(Edit-In-Place-Dim),双击在位编辑标注,修改标注值,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几何位置及构件内构件中三维加劲板信息模型随之联动更新。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小桩号控制线(2)选择大桩号控制线(3)选择第1条边界线(4)选择第2条边界线(5)输入方式,1:个数,2:表达式,如:500+2@350+400,[默认:1](6)如步骤5若选择1,则需要输入个数,如步骤5若选择2,则需分别输入小桩号、大桩号方向加劲肋步距表达式(7)回车或右键,弹出对话框选择加劲肋截面名称,(1)~(7)可以任意组合输入。步骤五:在构件底平面布置图创建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并指定对应的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心线的在位编辑标注(Edit-In-Place-Dim),双击在位编辑标注,修改标注值,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几何位置及构件内构件中三维加劲板信息模型随之联动更新。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小桩号控制线(2)选择大桩号控制线(3)选择第1条边界线(4)选择第2条边界线(5)输入方式,1:个数,2:表达式,如:500+2@350+400,[默认:1](6)如步骤5若选择1,则需要输入个数,如步骤5若选择2,则需分别输入小桩号、大桩号方向加劲肋步距表达式(7)回车或右键,弹出对话框选择加劲肋截面名称,(1)~(7)可以任意组合输入。步骤六:在构件立面布置图创建腹板局部增设加劲肋控制中心线,指定局部增设腹板的位置段、加劲肋在每块腹板布置方式(左侧、右侧、两侧)、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线的在位编辑标注(Edit-In-Place-Dim),双击在位编辑标注,修改标注值,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几何位置及构件内构件中三维加劲板信息模型随之联动更新。具体如下:(1)选择控制线(2)选择要偏移或者拷贝的参考线(3)垂直拷贝还是偏移,1:垂直拷贝,2:偏移,[默认:1](4)输入拷贝或偏移距离(5)距离控制线小桩号方向距离(6)距离控制线大桩号方向距离(7)回车或者右键,弹对话框定义腹板加劲板定义,包括腹板上加劲肋布置方式(左、右和两侧)和加劲肋截面名称,(1)~(7)可以任意组合输入。步骤七:判断参数完成计算,对加劲肋截面几何参数和步距沿着控制线位置进行实例化生成具体的截面形式和布置位置,若成功则生成加劲肋信息模型,否则输出错误日志。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一:在截面编辑器中,通过命令机制和鼠标交互进行安装截面加劲肋建模,首先定义加劲肋库定义,进行加劲肋类型及尺寸定义,其次通过命令机制实现钢板(折板)上任意加劲肋布置设计操作。具体如下:(1)选择钢板(折板)对象;(2)选择布置位置参考点;(3)指定布置起始方向;(4)指定起点距离;(5)布置表达式;(6)指定布置方向;(7)指定布置方式。/n步骤二:创建沿着控制线长度的变化的参数集合,每个定义的参数是沿控制线长度的函数,在智能参数编辑器视口,通过命令机制和鼠标交互进行参数定义,具体如下,(1)指定变量名称;(2)指定默认值;(3)指定前后参数函数点之间插值方式;包括并不限于直线、抛物线、圆弧、函数、样条曲线、随下一个等方式进行定义;重复操作进行其他参数定义。/n步骤三:将截面上定义的加劲肋步距及其几何尺寸参数定义为智能参数编辑器视口中定义的参数集合的函数表达式,即该函数表达式是利用智能参数编辑器视口定义参数按照包括不限于数学四则运算符加、减、乘、除、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常数函数等任意组合而成的。/n步骤四:在构件顶平面布置图创建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并指定对应的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心线的在位编辑标注(Edit-In-Place-Dim),双击在位编辑标注,修改标注值,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几何位置及构件内构件中三维加劲板信息模型随之联动更新。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小桩号控制线(2)选择大桩号控制线(3)选择第1条边界线(4)选择第2条边界线(5)输入方式,1:个数,2:表达式,如:500+2@350+400,[默认:1](6)如步骤5若选择1,则需要输入个数,如步骤5若选择2,则需分别输入小桩号、大桩号方向加劲肋步距表达式(7)回车或右键,弹出对话框选择加劲肋截面名称,(1)~(7)可以任意组合输入。/n步骤五:在构件底平面布置图创建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并指定对应的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心线的在位编辑标注(Edit-In-Place-Dim),双击在位编辑标注,修改标注值,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几何位置及构件内构件中三维加劲板信息模型随之联动更新。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小桩号控制线(2)选择大桩号控制线(3)选择第1条边界线(4)选择第2条边界线(5)输入方式,1:个数,2:表达式,如:500+2@350+400,[默认:1](6)如步骤5若选择1,则需要输入个数,如步骤5若选择2,则需分别输入小桩号、大桩号方向加劲肋步距表达式(7)回车或右键,弹出对话框选择加劲肋截面名称,(1)~(7)可以任意组合输入。/n步骤六:在构件立面布置图创建腹板局部增设加劲肋控制中心线,指定局部增设腹板的位置段、加劲肋在每块腹板布置方式(左侧、右侧、两侧)、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线的在位编辑标注(Edit-In-Place-Dim),双击在位编辑标注,修改标注值,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几何位置及构件内构件中三维加劲板信息模型随之联动更新。具体如下:(1)选择控制线(2)选择要偏移或者拷贝的参考线(3)垂直拷贝还是偏移,1:垂直拷贝,2:偏移,[默认:1](4)输入拷贝或偏移距离(5)距离控制线小桩号方向距离(6)距离控制线大桩号方向距离(7)回车或者右键,弹对话框定义腹板加劲板定义,包括腹板上加劲肋布置方式(左、右和两侧)和加劲肋截面名称,(1)~(7)可以任意组合输入。/n步骤七:判断参数完成计算,对加劲肋截面几何参数和步距沿着控制线位置进行实例化生成具体的截面形式和布置位置,若成功则生成加劲肋信息模型,否则输出错误日志。/n...

【技术特征摘要】
1.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截面编辑器中,通过命令机制和鼠标交互进行安装截面加劲肋建模,首先定义加劲肋库定义,进行加劲肋类型及尺寸定义,其次通过命令机制实现钢板(折板)上任意加劲肋布置设计操作。具体如下:(1)选择钢板(折板)对象;(2)选择布置位置参考点;(3)指定布置起始方向;(4)指定起点距离;(5)布置表达式;(6)指定布置方向;(7)指定布置方式。
步骤二:创建沿着控制线长度的变化的参数集合,每个定义的参数是沿控制线长度的函数,在智能参数编辑器视口,通过命令机制和鼠标交互进行参数定义,具体如下,(1)指定变量名称;(2)指定默认值;(3)指定前后参数函数点之间插值方式;包括并不限于直线、抛物线、圆弧、函数、样条曲线、随下一个等方式进行定义;重复操作进行其他参数定义。
步骤三:将截面上定义的加劲肋步距及其几何尺寸参数定义为智能参数编辑器视口中定义的参数集合的函数表达式,即该函数表达式是利用智能参数编辑器视口定义参数按照包括不限于数学四则运算符加、减、乘、除、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常数函数等任意组合而成的。
步骤四:在构件顶平面布置图创建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并指定对应的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心线的在位编辑标注(Edit-In-Place-Dim),双击在位编辑标注,修改标注值,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几何位置及构件内构件中三维加劲板信息模型随之联动更新。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小桩号控制线(2)选择大桩号控制线(3)选择第1条边界线(4)选择第2条边界线(5)输入方式,1:个数,2:表达式,如:500+2@350+400,[默认:1](6)如步骤5若选择1,则需要输入个数,如步骤5若选择2,则需分别输入小桩号、大桩号方向加劲肋步距表达式(7)回车或右键,弹出对话框选择加劲肋截面名称,(1)~(7)可以任意组合输入。
步骤五:在构件底平面布置图创建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并指定对应的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心线的在位编辑标注(Edit-In-Place-Dim),双击在位编辑标注,修改标注值,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几何位置及构件内构件中三维加劲板信息模型随之联动更新。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小桩号控制线(2)选择大桩号控制线(3)选择第1条边界线(4)选择第2条边界线(5)输入方式,1:个数,2:表达式,如:500+2@350+400,[默认:1](6)如步骤5若选择1,则需要输入个数,如步骤5若选择2,则需分别输入小桩号、大桩号方向加劲肋步距表达式(7)回车或右键,弹出对话框选择加劲肋截面名称,(1)~(7)可以任意组合输入。
步骤六:在构件立面布置图创建腹板局部增设加劲肋控制中心线,指定局部增设腹板的位置段、加劲肋在每块腹板布置方式(左侧、右侧、两侧)、加劲肋截面名称,生成控制加劲肋控制中线的在位编辑标注(Edit-In-Place-Dim),双击在位编辑标注,修改标注值,该加劲肋控制中心线几何位置及构件内构件中三维加劲板信息模型随之联动更新。具体如下:(1)选择控制线(2)选择要偏移或者拷贝的参考线(3)垂直拷贝还是偏移,1:垂直拷贝,2:偏移,[默认:1](4)输入拷贝或偏移距离(5)距离控制线小桩号方向距离(6)距离控制线大桩号方向距离(7)回车或者右键,弹对话框定义腹板加劲板定义,包括腹板上加劲肋布置方式(左、右和两侧)和加劲肋截面名称,(1)~(7)可以任意组合输入。
步骤七:判断参数完成计算,对加劲肋截面几何参数和步距沿着控制线位置进行实例化生成具体的截面形式和布置位置,若成功则生成加劲肋信息模型,否则输出错误日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桥设计中通用加劲肋设计编辑方法,步骤一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郑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钢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