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9894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包括:横梁、支撑柱、桁条构件、钢箍构件和抗震构件,所述支撑柱的柱体开设有通孔,横梁穿插所述通孔与支撑柱连接,位于支撑柱的两侧的横梁上设置有桁条构件,所述支撑柱顶部设置有桁条构件,通过设置钢箍结构,加强了桁条结构的抗拔榫能力,通过设置抗震结构,可以有效地吸收来自横向和纵向的震动,并将震动产生的力有效地分散到整体的木质古建筑结构中,减小桁条连接处的因应力集中而遭到破坏,提高了桁条连接结构的抗震性能。

A truss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eismic ancient build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维修
,具体为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古建筑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能否将他们保留和继承,既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也关乎世界文化发展,古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屋面年代久远、长年失修,屋面瓦块往往会出现变形破碎,木质构件必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或走闪,特别是桁条榫卯连接处腐蚀倾向严重。现有技术中桁条榫卯拼接加固时一般采用马口铁或者碳纤维布进行加固,马口铁加固时,破坏了原有的榫卯结构,而且马口铁拆装繁琐,而碳纤维布对榫卯结构的强度及刚度提高有限,对于破损程度较大的榫卯节点达不到维修加固的目的。现有技术中桁条榫卯拼接支撑装置对于垂直方向的震动依靠木材本身的弹性进行吸收,而对于水平方向的震动只能依靠桁条与两侧支撑柱进行吸收,对于支撑柱两侧支撑柱的压力加大,使得支撑装置对于桁条整体的抗震效果提升不大。因此,提升桁条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尤其是加强其抗震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包括:横梁、支撑柱、桁条构件、钢箍构件和抗震构件;所述支撑柱的柱体开设有通孔,横梁穿插所述通孔与支撑柱连接,位于支撑柱的两侧的横梁上设置有桁条构件,所述支撑柱顶部设置有桁条构件。优选的,所述桁条构件包括第一桁条和第二桁条,所述第一桁条与第二桁条通过榫卯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桁条与第二桁条采用Z字形榫卯连接。优选的,所述钢箍构件包括第一钢箍和第二钢箍,所述钢箍构件设置在第一桁条与第二桁条榫卯连接处的中部;所述第一钢箍和第二钢箍的底部通过燕尾榫卯结构连接;所述燕尾榫卯结构包括第一燕尾槽和第一燕尾凸起,所述第一燕尾槽设置在第一钢箍的底部,所述第一燕尾凸起设置在第二钢箍的底部,或者所述第一燕尾槽设置在第二钢箍的底部,所述第一燕尾凸起设置在第一钢箍的底部;所述第一钢箍与第二钢箍顶部通过第一紧固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一钢箍和第二钢箍的中部通过第二紧固螺栓连接,第二紧固螺栓穿插在第一桁条和第二桁条的连接端面上。优选的,所述抗震构件包括弹簧,连接杆和减震器;所述弹簧套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顶部插入在桁条构件的下端部中,所述连接杆的底部设置横梁和/或支撑柱的上端部中。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大致为长方体结构,且连接杆杆体的四个棱部为圆弧形;所述减震器包括弧形部和第二燕尾凸起,所述弧形部的两端与连接杆相邻的两个圆弧形的棱部匹配贴合,所述第二燕尾凸起设置在弧形部的中部,在桁条构件的下端面设置设置有供第二燕尾凸起插入的第二燕尾槽,所述横梁和支撑柱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供第二燕尾凸起插入的第二燕尾槽。优选的,所述减震器包括圆形部和第二燕尾凸起,第二燕尾凸起设置在圆形部的两端。优选的,位于横梁上方的所述第一紧固螺栓与第二紧固螺栓螺母安装在靠近支撑柱一侧。优选的,所述横梁和支撑柱的上部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支撑桁条构件。优选的,所述第一桁条与所第二桁条对应第二紧固螺栓连接处的连接端面上开设有半圆通孔。优选的,所述第一钢箍、第二钢箍、第一紧固螺栓以及第二紧固螺栓外表面喷涂有防锈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设置钢箍结构,加强了桁条结构的抗拔榫能力,尤其是通过第一紧固螺栓和第二紧固螺栓的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同时第一紧固螺栓和第二紧固螺栓的拧紧程度进行调整已获得所需的抗拔榫效果。由于第二紧固螺栓穿插在第一桁条和第二桁条的连接端面上,使得第二紧固螺栓的上下两部分分别嵌入第一桁条和第二桁条中,进一步地加强桁条结构榫卯结构的连接强度。通过设置抗震结构,可以有效地吸收来自横向和纵向的震动,并将震动产生的力有效地分散到整体的木质古建筑结构中,减小桁条连接处的因应力集中而遭到破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主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整体左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1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2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为抗震构建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为图6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为抗震器与连接杆的连接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钢箍轴测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钢箍轴测结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包括:横梁1;支撑柱7;梁垫10,桁条构件,钢箍构件和抗震构件;其中,所述支撑柱7的柱体开设有通孔,横梁1穿插所述通孔与支撑柱7连接,所述横梁1两端伸出支撑柱7的距离相等,同于保证横梁1两端受力均匀,所述支撑柱7与横梁1连接处底部通过连接有梁垫10,用于加强横梁1与支撑柱7的连接强度,位于支撑柱7的两侧的横梁1上均设置有桁条构件,所述支撑柱7顶部也设置有桁条构件。所述桁条构件包括第一桁条2和第二桁条8,所述第一桁条2与第二桁条8通过榫卯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桁条2与第二桁条8采用Z字形榫卯连接。所述钢箍构件包括第一钢箍3和第二钢箍4,所述钢箍构件设置在第一桁条2与第二桁条8榫卯连接处的中部;所述第一钢箍3和第二钢箍4的底部通过燕尾榫卯结构连接。具体地,在所述第一钢箍3底部与第二钢箍4连接处开设有第一燕尾槽,所述第二钢箍4底部与第一钢箍3连接处加工有第一燕尾凸起,所述第一钢箍3的第一燕尾槽与第二钢箍4第一燕尾凸起通过过盈配合相连接,便于调节第一钢箍3与第二钢箍4的松紧。相应地,也可在第二钢箍4的底部设置第一燕尾槽,第一钢箍3的底部设置对应的第一燕尾凸起以与第二钢箍底部的第一燕尾槽配合连接。其次,在所述第一钢箍3与第二钢箍4顶部通过紧固件连接,具体地,可采用第一紧固螺栓5以及匹配的螺母进行紧固作业,通过调节第一紧固螺栓5的拧紧程度从而调节第一钢箍3与第二钢箍8对桁条构件的摩擦力,同时便于第一钢箍3与第二钢箍4的安装与拆卸。通过钢箍构件对桁条构件施加的摩擦力可以有效地增强第一桁条2和第二桁条8抗拔榫效果。此外,在所述第一钢箍3和第二钢箍4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紧固螺栓6,第二紧固螺栓6穿插在第一桁条2和第二桁条8的连接端面上。其中,所述第一桁条2与第二桁条8榫卯连接处中央对应第二紧固螺栓6连接处开设有半圆通孔,所述第一桁条2与第二桁条8半圆通孔与第二紧固螺栓6螺纹杆部分通过过盈配合相连接。通过第二紧固螺栓6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了钢箍构件与桁条构件的紧固强度,进而加强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另一方面,由于其穿插在第一桁条2和第二桁条8的连接端面上,使得第二紧固螺栓6的上下两部分分别嵌入第一桁条2和第二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支撑柱(7)、桁条构件、钢箍构件和抗震构件;/n所述支撑柱(7)的柱体开设有通孔,横梁(1)穿插所述通孔与支撑柱(7)连接,位于支撑柱(7)的两侧的横梁(1)上设置有桁条构件,所述支撑柱(7)顶部设置有桁条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支撑柱(7)、桁条构件、钢箍构件和抗震构件;
所述支撑柱(7)的柱体开设有通孔,横梁(1)穿插所述通孔与支撑柱(7)连接,位于支撑柱(7)的两侧的横梁(1)上设置有桁条构件,所述支撑柱(7)顶部设置有桁条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条构件包括第一桁条(2)和第二桁条(8),所述第一桁条(2)与第二桁条(8)通过榫卯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桁条(2)与第二桁条(8)采用Z字形榫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箍构件包括第一钢箍(3)和第二钢箍(4),所述钢箍构件设置在第一桁条(2)与第二桁条(8)榫卯连接处的中部;所述第一钢箍(3)和第二钢箍(4)的底部通过燕尾榫卯结构连接;所述燕尾榫卯结构包括第一燕尾槽和第一燕尾凸起,所述第一燕尾槽设置在第一钢箍(3)的底部,所述第一燕尾凸起设置在第二钢箍(4)的底部,或者所述第一燕尾槽设置在第二钢箍(4)的底部,所述第一燕尾凸起设置在第一钢箍(3)的底部;所述第一钢箍(3)与第二钢箍(4)顶部通过第一紧固螺栓(5)连接,在所述第一钢箍(3)和第二钢箍(4)的中部通过第二紧固螺栓(6)连接,第二紧固螺栓(6)穿插在第一桁条(2)和第二桁条(8)的连接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性古建筑桁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构件包括弹簧(9),连接杆(11)和减震器(12);所述弹簧(9)套设在连接杆(11)上,所述连接杆(11)顶部插入在桁条构件的下端部中,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春丽周佼佼于晶晶李云杰张春艳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