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及等温变换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9274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及等温变换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来自粉煤煤气化装置的粗煤气经分液、换热、脱毒后分为三股;其中第三股净化气送入等温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锅炉水作为等温变换炉的取热介质,副产中压饱和蒸汽,出等温变换炉的第一变换气分为两股,第一股第一变换气回收热量后送出界外,第二股第一变换气与第二股净化气汇流后一起进入绝热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出绝热变换炉的第二变换气回收热量后与第一股第一变换气及第一股净化气混合后得到粗合成气,粗合成气回收热量后送下游。

An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parallel adiabatic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furnace for pulverized coal gasif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CO变换工艺及设备,具体指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化工原料来源必然以煤为主。煤气化是对煤炭进行化学加工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实现煤炭洁净利用的关键。以粉煤为原料的气化技术(如东方炉),该类气化技术生产的粗煤气CO含量高达60v%~80v%(干基),水气摩尔为0.5~1.0。一氧化碳变换工序是现代煤化工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CO变换的目的是调整合成气中H2和CO浓度,提供满足工艺要求的合成气。煤化工项目下游产品不同,所需合成气的组分不同,对应的变换反应深度及变换工艺也不同。变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传统的变换工艺多采用“多段绝热反应+间接热能回收”的方式设置流程,该工艺存在流程长、设备多、投资大、能耗高、系统压降大、催化剂寿命短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开发的等温变换工艺中,无论是绝热变换串等温变换工艺、还是等温变换串绝热变换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n来自粉煤煤气化装置的190℃~220℃、3.0~4.5MPa(G)、水气摩尔比为0.5~1.0的粗煤气经粗煤气进料分离器分离冷凝液后进入粗煤气加热器,加热到220℃~270℃后进入脱毒槽,脱除杂质后的净化气分为三股;其中占总量15v%~35v%的第一股净化气作为非变换气,占总量15v%~35v%的第二股净化气送入绝热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剩余的第三股净化气送入等温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n所述等温变换炉内设置有换热管束,汽包内的锅炉水作为取热介质进入所述等温变换炉内的换热管束内带走反应热,副产的3.5~6.0MPa...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来自粉煤煤气化装置的190℃~220℃、3.0~4.5MPa(G)、水气摩尔比为0.5~1.0的粗煤气经粗煤气进料分离器分离冷凝液后进入粗煤气加热器,加热到220℃~270℃后进入脱毒槽,脱除杂质后的净化气分为三股;其中占总量15v%~35v%的第一股净化气作为非变换气,占总量15v%~35v%的第二股净化气送入绝热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剩余的第三股净化气送入等温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
所述等温变换炉内设置有换热管束,汽包内的锅炉水作为取热介质进入所述等温变换炉内的换热管束内带走反应热,副产的3.5~6.0MPa(G)中压饱和蒸汽返回所述汽包分液后进入中压蒸汽过热器过热到350℃~420℃送下游用户;在等温变换炉出口得到260℃~320℃的第一变换气分为两股,其中占总量70v%~95v%的第一股第一变换气进入中压锅炉水预热器,将3.5~6.0MPa(G)的中压锅炉水预热到220℃~250℃后送入汽包,第一股第一变换气温度降为190℃~260℃;剩余的第二股第一变换气与所述第二股净化气汇流后一起进入所述绝热变换炉;
出绝热变换炉的410℃~450℃的第二变换气进入中压蒸汽过热器,过热所述中压饱和蒸汽,第二变换气温度降为340℃~390℃,然后进入粗煤气加热器与粗煤气换热,温度降为220℃~260℃后,与来自中压锅炉水预热器的第一股第一变换气及所述第一股净化气混合后得到粗合成气,进入低压蒸汽过热器,将0.4~1.0MPa(G)的低压饱和蒸汽过热到180℃~230℃,粗合成气温度降为210℃~240℃,进入低压蒸汽发生器,副产0.4~1.0MPa(G)的低压饱和蒸汽,粗合成气温度降为170℃~200℃送下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股净化气的输送管线上设有流量计和流量控制阀,通过调节第一股净化气的流量控制所述粗合成气中的H2和CO的摩尔比为2.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等温变换炉的第二股第一变换气管线上设有流量计和流量控制阀,通过调节第二股第一变换气的流量来控制所述绝热变换炉入口原料气中CO干基浓度为40v%~50v%。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股净化气管线上设有流量计和流量控制阀,用于分配去绝热变换炉及等温变换炉的净化气流量。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艳波徐洁邹杰许仁春应钊买发宏李群丛书丽潘兵辉汤海波周央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