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音鼓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8945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静音鼓风装置,包括蜗壳、鼓风电机和离心风轮,蜗壳上设有鼓风风道,可转动的离心风轮设置于鼓风风道上;所述蜗壳上设有分别连通鼓风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离心风轮一侧的进风端对应且连通,鼓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离心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上设有由一个以上消音孔组成的消音结构,一个以上消音孔连通鼓风风道,且与离心风轮另一侧对应。本静音鼓风装置能有效增加出风量、有效提升出风强度、有效消除嗡嗡响的共振噪音。

A quiet bl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音鼓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鼓风机,具体是一种设置有消音结构的静音鼓风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鼓风机中,风轮转动时抽取外界的空气进入壳体内的风道,但空气在风道内会产生乱窜、碰撞等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以下缺陷问题:一、影响风压,进而直接降低鼓风机的出风量和出风强度;二、产生较大噪音,嗡鸣效应明显,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静音鼓风装置,该静音鼓风装置能有效增加出风量、有效提升出风强度、有效消除嗡嗡响的共振噪音。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静音鼓风装置,包括蜗壳、鼓风电机和离心风轮,蜗壳上设有鼓风风道,可转动的离心风轮设置于鼓风风道上;所述蜗壳上设有分别连通鼓风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离心风轮一侧的进风端对应且连通,鼓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离心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上设有由一个以上消音孔组成的消音结构,一个以上消音孔连通鼓风风道,且与离心风轮另一侧对应。所述消音孔上设置有透风隔音的填充件。所述消音孔设置于离心风轮的侧部投影范围内。所述离心风轮包括封闭式设置的风轮支架、及若干环形均布于风轮支架外侧的叶片,叶片与风轮支架连接;所述风轮支架把离心风轮内腔分隔有互不相通的进风腔和背风腔;所述离心风轮一侧的进风端连通进风腔,进风口与进风腔对应且连通;所述鼓风电机至少部分伸入背风腔,消音孔与背风腔和/或鼓风风道连通。所述叶片环形均布于风轮支架周侧,若干叶片和风轮支架共同围成进风腔;所述离心风轮一侧面与蜗壳内壁之间有导风间隙,消音孔通过导风间隙连通背风腔和/或鼓风风道;所述背风腔由风轮支架一体成型。所述蜗壳上设有用于装配鼓风电机的电机孔,所述消音孔分布于电机孔外侧。所述消音结构面积占据蜗壳面积的3.0-50.0%,具体如下:作为一具体的方案:所述消音孔为圆孔、椭圆孔或多边形孔,消音结构面积占据蜗壳面积的3.0-4.0%,优选3.6%。作为又一具体的方案:所述消音孔为条形孔,消音结构面积占据蜗壳面积的5.5%-6.5%,优选6.0%。作为又一具体的方案:一个以上所述消音孔为圆孔、椭圆孔或多边形孔,一个以上所述消音孔为条形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在蜗壳一侧指定范围内设置消音结构,当离心风轮转动使鼓风风道产生负压时,外界空气可分别经蜗壳上的进风口和消音结构进入鼓风风道;经进风口进入的主气流在鼓风风道内以旋涡方式流动,是出风的主要来源;经消音结构进入的次气流能到达鼓风风道中的边缘位置,以引导边缘位置的主气流按指定方向流动,进而可避免鼓风风道中的空气产生乱窜、碰撞等现象,有效增加出风量、提升出风强度、且能消除嗡嗡响的共振噪音。为避免消音结构带来新的噪音问题,消音孔上可设置能透风隔音的填充件,进一步保证本鼓风装置的静音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静音鼓风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静音鼓风装置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静音鼓风装置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静音鼓风装置的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背风环与消音结构的配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涉及的静音鼓风装置应用于无叶风扇上,其包括蜗壳、鼓风电机3和离心风轮4,蜗壳内腔有旋涡状的鼓风风道(图中未标示),可转动的离心风轮4设置于鼓风风道中;蜗壳下部一侧设有连通鼓风风道的进风口101、上部两侧设有分别连通鼓风风道的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201,进风口101与离心风轮4一侧的进风端对应且连通;鼓风电机3的输出轴连接离心风轮4,以驱动离心风轮4转动在鼓风风道中;蜗壳下部另一侧设有由一个以上消音孔202组成的消音结构,一个以上消音孔202连通鼓风风道,且与离心风轮4另一侧对应。本静音鼓风装置通过在蜗壳一侧指定范围内设置消音结构,当离心风轮4转动使鼓风风道产生负压时,外界空气可分别经蜗壳上的进风口101和消音结构进入鼓风风道;经进风口101进入的主气流在鼓风风道内以旋涡方式流动,是出风的主要来源;经消音结构进入的次气流能到达鼓风风道中的边缘位置,以引导边缘位置的主气流按指定方向流动,进而可避免鼓风风道中的空气产生乱窜、碰撞等现象,有效增加出风量、提升出风强度、且能消除嗡嗡的共振噪音。进一步地,空气进入消音结构后会产生轻微噪音,为进一步消音,将消音效果做到极致,消音孔202上可设置有透风隔音的填充件5,该填充件5可以是海绵或其他透风隔音物。进一步地,消音孔结构整体设置于离心风轮4的侧部投影范围内,消音孔202设置于此范围内能有效消除嗡鸣效应,且不会出现漏风现象。进一步地,离心风轮4包括封闭式设置的风轮支架401、及若干环形均布于风轮支架401外侧的叶片402,叶片402一端与风轮支架401连接;风轮支架401把离心风轮4内腔分隔有互不相通的进风腔403和背风腔404;离心风轮4一侧的进风端连通进风腔403,进风口101与进风腔403对应且连通,以便于外界空气穿过进风口101直接进入进风腔403,缩短外界空气的流动路程;鼓风电机3至少部分伸入背风腔404,消音孔202与背风腔404和鼓风风道连通,外界空气穿过消音孔202进入背风腔404和鼓风风道,进入背风腔404的空气能对鼓风电机3有效降温、保证鼓风电机3在最佳状态工作,进入鼓风风道的空气能有效消除嗡鸣效应。进一步地,叶片402环形均布于进风腔403周侧,若干叶片402和风轮支架401共同构成进风腔403;离心风轮4一侧面与蜗壳内壁之间有导风间隙6,消音孔202通过导风间隙6连通背风腔404和鼓风风道,背风腔404由风轮支架401一体成型。进一步地,蜗壳下部一侧设有用于装配鼓风电机3的电机孔203,电机孔203和消音结构分别设置于蜗壳同一侧,消音孔202分布于电机孔203外侧,结构简单合理。进一步地,蜗壳由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互装配而成,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分别开设于第一壳体1上,第二出风口201、电机孔203、消音结构分别开设于第二壳体2上。进一步地,大量实验验证,当消音结构面积占据蜗壳面积的3.0-50.0%(优选3.0%-30.0%)时,嗡鸣效应彻底消失,具体是,方案一,消音孔202为圆孔,且六个上述的消音孔202环形均布组成消音结构,此时,当消音结构面积占据蜗壳面积的3.6%时,嗡鸣效应消除效果最佳;方案二,本实施例采用的方案,其中,消音孔202为扇形的条形孔,且三个上述的消音孔202环形均布组成消音结构,此时,当消音结构面积占据蜗壳面积的6.1%时,嗡鸣效应消除效果最佳;方案三,消音孔202为圆孔和条形孔,这两种消音孔202错位排布,此时,当消音结构面积占据蜗壳面积的7%时,嗡鸣效应消除效果最佳。上述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音鼓风装置,包括蜗壳、鼓风电机(3)和离心风轮(4),蜗壳上设有鼓风风道,离心风轮(4)可转动的设置于鼓风风道上;所述蜗壳上设有分别连通鼓风风道的进风口(101)和出风口,进风口(101)与离心风轮(4)一侧的进风端对应且连通,鼓风电机(3)的输出轴连接离心风轮(4);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上设有由一个以上消音孔(202)组成的消音结构,一个以上消音孔(202)连通鼓风风道,且与离心风轮(4)另一侧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音鼓风装置,包括蜗壳、鼓风电机(3)和离心风轮(4),蜗壳上设有鼓风风道,离心风轮(4)可转动的设置于鼓风风道上;所述蜗壳上设有分别连通鼓风风道的进风口(101)和出风口,进风口(101)与离心风轮(4)一侧的进风端对应且连通,鼓风电机(3)的输出轴连接离心风轮(4);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上设有由一个以上消音孔(202)组成的消音结构,一个以上消音孔(202)连通鼓风风道,且与离心风轮(4)另一侧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音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孔(202)上设置有透风隔音的填充件(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音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结构设置于离心风轮(4)的侧部投影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音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4)包括封闭式设置的风轮支架(401)、及若干环形均布于风轮支架(401)上的叶片(402);所述风轮支架(401)把离心风轮(4)内腔分隔有互不相通的进风腔(403)和背风腔(404);所述离心风轮(4)一侧的进风端连通进风腔(403),进风口(101)与进风腔(403)对应且连通;所述鼓风电机(3)至少部分伸入背风腔(404),消音孔(202)与背风腔(404)和/或鼓风风道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武斌
申请(专利权)人:凯优奇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