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纳米曝气管及曝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8430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纳米曝气管及曝气装置,曝气管包括周壁开设有透气孔的内衬软管、包覆在内衬软管外的透气织物、包覆在透气织物外的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以及包覆在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外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不被微生物附着堵塞的透气保护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外包覆经过抗菌处理的涤纶布作为透气保护层,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切割气泡,使气泡进一步变小,另外一方面可以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不被微生物附着堵塞,因而避免微生物长期生存繁殖造成的曝气孔堵塞影响曝气效果和充氧效率,避免频繁维护,使用寿命更长。

A micro nano aeration pipe and aer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纳米曝气管及曝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曝气装置。
技术介绍
曝气是常见的污水工艺,是指将空气中的氧强制向液体中转移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足够的溶解氧。此外,曝气还有防止池内悬浮体下沉,加强池内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接触的目的。从而保证池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目前也有采用聚四氟乙烯进行曝气的曝气器,如公开号为202038911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聚四氟乙烯膜微孔曝气器,包括由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聚丙烯和聚乙烯复合而成的复合多孔纤维管式微孔曝气器,在复合多孔纤维管式微孔曝气器的外壁上覆有聚四氟乙烯膜,并在聚四氟乙烯膜开有若干个微孔;在覆有聚四氟乙烯膜的复合多孔纤维管式微孔曝气器的两端装有密封端盖。但是由于曝气器长期在污水中运行,污水中微生物较多,微生物容易附着在曝气器表面,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的细胞代谢产物会造成管壁腐蚀、结垢和氧化,尤其是堵塞曝气膜微孔,影响曝气效果和充氧效率,影响曝气膜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仅仅是通过聚四氟乙烯膜分割气泡,传递阻力较大,影响了曝气效果和充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微纳米曝气管,避免微生物附着在曝气器表面堵塞曝气孔,改善曝气效果和充氧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纳米曝气管,包括周壁开设有透气孔的内衬软管、包覆在内衬软管外的透气织物、包覆在透气织物外的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以及包覆在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外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不被微生物附着堵塞的透气保护层,送入内衬软管的气体经透气孔喷出,并经透气织物均匀扩散,然后通过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切割为纳米级气泡,最后经透气保护层均匀扩散。可选的,所述透气保护层为机织布且与聚四氟乙烯曝气膜热塑复合为一体。可选的,所述机织布为涤纶、锦纶、芳纶且经过抗菌处理。可选的,所述机织布的厚度为0.2-0.5mm,克重为200-400g/m2。可选的,所述聚四氟乙烯曝气膜的厚度为0.01-0.2mm;孔径为0.1-1μm;孔隙率为60-90%。可选的,所述内衬软管为塑料管。可选的,所述内衬软管的外径为10-32mm,内径为5-25mm,所述透气孔的孔径为0.03-0.06mm,分布密度为800-1200个/米。可选的,所述透气织物为无纺布。可选的,所述透气织物的厚度为0.2-0.5mm,克重为80-120g/m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曝气装置,包括所述的一种微纳米曝气管。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首先经透气孔喷出的气体通过透气织物使气体均匀扩散,然后再由聚四氟乙烯曝气膜的曝气孔进行切割,因而经过聚四氟乙烯曝气膜的气体传质阻力小,可以使气体得到更加均匀且高效的分割,最终扩散到水体中的气泡更多更小,可以达到微纳米级,气泡越小,单位体积的空气与水体的接触时间更长,溶解在水体中的氧气更多,因而,布气更加均匀,极大提高了氧气利用效率,节省了曝气设备的能耗。2、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外包覆经过抗菌处理的涤纶、锦纶、芳纶等机织布作为透气保护层,一方面可以促使被聚四氟乙烯膜分割的微纳米气泡快速的离开聚四氟乙烯膜表面,不会因聚四氟乙烯膜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微纳米气泡在长大到一定程度才能离开;另外一方面可以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不被微生物附着堵塞,因而避免微生物长期生存繁殖造成的曝气孔堵塞影响曝气效果和充氧效率,避免频繁维护,使用寿命更长。3、聚四氟乙烯膜具有超高的疏水性,而且能够持久保持疏水性不被亲水,在水体中,有效的隔断水相和气相,防止水体进入气流管道内,从而增加曝气阻力和风机的能耗。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微纳米曝气管缠绕为圆盘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微纳米曝气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浮动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预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上限位座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固定式曝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内”、“外”、“上”、“下”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一参考图3所示,一种微纳米曝气管1,包括周壁开设有透气孔的内衬软管11、包覆在内衬软管外的透气织物12、包覆在透气织物外的聚四氟乙烯曝气膜13以及包覆在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外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不被微生物附着堵塞的透气保护层14,送入内衬软管的气体经透气孔喷出,并经透气织物均匀扩散,然后通过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切割为纳米级气泡,最后经透气保护层均匀扩散。首先经透气孔喷出的气体通过透气织物使气体均匀扩散,然后再由聚四氟乙烯曝气膜的曝气孔进行切割,因而经过聚四氟乙烯曝气膜的气体传质阻力小,可以使气体得到更加均匀且高效的分割,最终扩散到水体中的气泡更多更小,可以达到微纳米级,气泡越小,单位体积的空气与水体的接触时间更长,溶解在水体中的氧气更多,因而,布气更加均匀,极大提高了氧气利用效率。聚四氟乙烯膜具有超高的疏水性,而且能够持久保持疏水性不被亲水,在水体中,有效的隔断水相和气相,防止水体进入气流管道内,从而增加曝气阻力和风机的能耗。其中,所述透气保护层14为涤纶、锦纶、芳纶等机织布,且与聚四氟乙烯曝气膜13热塑复合为一体。所述涤纶、锦纶、芳纶等机织布的厚度为0.2-0.5mm,克重为200-400g/m2。所述聚四氟乙烯曝气膜的厚度为0.01-0.2mm;孔径为0.1-1μm;孔隙率为60-90%,以切割出微纳米级气泡。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外包覆经过抗菌处理的涤纶、锦纶、芳纶等机织布作为透气保护层,一方面可以促使被聚四氟乙烯膜分割的微纳米气泡快速的离开聚四氟乙烯膜表面,不会因聚四氟乙烯膜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微纳米气泡在长大到一定程度才能离开;另外一方面可以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不被微生物附着堵塞,因而避免微生物长期生存繁殖造成的曝气孔堵塞影响曝气效果和充氧效率,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纳米曝气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周壁开设有透气孔的内衬软管、包覆在内衬软管外的透气织物、包覆在透气织物外的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以及包覆在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外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不被微生物附着堵塞的透气保护层,送入内衬软管的气体经透气孔喷出,并经透气织物均匀扩散,然后通过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切割为纳米级气泡,最后经透气保护层均匀扩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纳米曝气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周壁开设有透气孔的内衬软管、包覆在内衬软管外的透气织物、包覆在透气织物外的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以及包覆在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外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不被微生物附着堵塞的透气保护层,送入内衬软管的气体经透气孔喷出,并经透气织物均匀扩散,然后通过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切割为纳米级气泡,最后经透气保护层均匀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米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保护层为机织布且与聚四氟乙烯曝气膜热塑复合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纳米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织布为涤纶、锦纶、芳纶且经过抗菌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纳米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织布的厚度为0.2-0.5mm,克重为200-400g/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伟星金王勇冯涛张锐钢张岳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东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