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牵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7050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包括压肩部、下颚承托部、颈后支撑部和动力牵引机构;压肩部与下颚承托部连接,且压肩部位于下颚承托部的下方;动力牵引机构驱动下颚承托部运动,以使下颚承托部相对于压肩部往复运动;颈后支撑部与下颚承托部连接,用于固定头颈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连接在一起的颈后支撑部与下颚承托部来对头颈部进行固定,防止头颈部前后摆动。同时,通过动力牵引机构驱动下颚承托部运动,对颈椎向上牵引,缓解了手动调节牵引器费时费力且牵引效果不明显的现象。

Cervical tra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颈椎牵引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颈椎牵引装置。
技术介绍
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由于颈椎长期劳损,先表现为颈椎的生理性前屈消失、变直,甚至颈椎出现反屈,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等压迫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扭曲狭窄而致病。牵引是防治颈椎病的最基本的疗法,牵引疗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卧式牵引,需要特定的牵引床,患者躺在床上进行牵引治疗,牵引床体积较大,通常需要在医院治疗。另一种是坐式牵引,通过枕颌带连接牵引绳等装置对颈部进行悬吊牵引。而现有的套头式的颈椎牵引器在使用时,需要用两只手旋转牵引器两侧的手轮,托举下颚,使颈椎向上牵引,费时费力,牵引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椎牵引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动调节牵引器进行牵引费时费力且牵引效果不明显的技术问题。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包括压肩部、下颚承托部、颈后支撑部和动力牵引机构;所述压肩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且所述压肩部位于所述下颚承托部的下方;所述动力牵引机构驱动所述下颚承托部运动,以使所述下颚承托部相对于所述压肩部往复运动;所述颈后支撑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用于固定头颈部。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牵引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两个牵引组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压肩部上,两个所述牵引组件相对设置在所述压肩部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牵引组件均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牵引组件运动,以使所述下颚承托部相对于所述压肩部往复运动。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组件包括壳体、定滑轮、第一升降部和牵引绳;所述壳体与所述压肩部固定连接,所述定滑轮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升降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部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部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升降部能够相对所述定滑轮沿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用于收卷或释放所述牵引绳的绕线轮,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绕线轮连接,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定滑轮与所述第一升降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绕线轮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升降部带动所述下颚承托部沿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底板与所述第一升降部的底板均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牵引绳穿过的通道。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换向轮,所述换向轮安装在所述压肩部上,所述牵引绳绕过所述换向轮,以垂直向上穿过所述通道。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牵引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螺杆和第二升降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螺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部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二升降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螺杆沿其自身的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二升降部沿所述螺杆的轴线往复运动。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牵引机构还包括安装外壳,所述安装外壳与所述压肩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所述螺杆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位于所述安装外壳的内部,且所述安装外壳的顶板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二升降部穿过的开口。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外壳的内表面设置有导向凸条,所述导向凸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螺杆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升降部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凸条相配合的导向槽。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螺杆通过齿轮传动机构连接。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颈椎牵引装置还包括拉力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拉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动力牵引机构提供的牵引拉力,所述拉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动力牵引机构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颈椎牵引装置,包括压肩部、下颚承托部、颈后支撑部和动力牵引机构;所述压肩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且所述压肩部位于所述下颚承托部的下方;所述动力牵引机构驱动所述下颚承托部运动,以使所述下颚承托部相对于所述压肩部往复运动;所述颈后支撑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用于固定头颈部。基于该结构,本技术提供的颈椎牵引装置,通过连接在一起的颈后支撑部与下颚承托部来对头颈部进行固定,防止头颈部前后摆动。同时,通过动力牵引机构驱动下颚承托部运动,对颈椎向上牵引,缓解了手动调节牵引器费时费力且牵引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在牵引时,将压肩部佩戴在双肩上,使下颚承托部托住下颚,然后将颈后支撑部与下颚承托部连接在一起,使颈后部抵靠在颈后支撑部的内表面。启动动力牵引机构,驱动下颚承托部向远离压肩部的方向运动,对颈椎进行向上牵引。当牵引结束后,动力牵引机构驱动下颚承托部向靠近压肩部的方向运动,便于将颈椎牵引装置取下。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方法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产生了较好的实用的效果,并具有广泛的产业价值。下面将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颈椎牵引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颈椎牵引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颈椎牵引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颈椎牵引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颈椎牵引装置中的安装外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颈椎牵引装置中的第二升降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颈椎牵引装置中的安装外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标:101-下颚承托部;102-半部;103-软垫;104-固定部;105-柔性垫;106-旋钮;107-调节带;108-齿条;109-凸起;110-调节孔;111-第一驱动机构;112-壳体;113-定滑轮;114-第一升降部;115-牵引绳;116-滑槽;117-绕线轮;118-侧板;120-背板;121-导向滑轨;122-绕线槽;123-底板;124-换向轮;125-导向轮;126-拉力传感器;127-第二驱动机构;128-螺杆;129-顶部连接板;131-第一齿轮;132-第二齿轮;133-第三齿轮;134-第四齿轮;135-侧立板;136-连接块;137-安装外壳;138-导向凸条;139-导向槽;140-按摩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肩部、下颚承托部、颈后支撑部和动力牵引机构;所述压肩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且所述压肩部位于所述下颚承托部的下方;所述动力牵引机构驱动所述下颚承托部运动,以使所述下颚承托部相对于所述压肩部往复运动;所述颈后支撑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用于固定头颈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肩部、下颚承托部、颈后支撑部和动力牵引机构;所述压肩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且所述压肩部位于所述下颚承托部的下方;所述动力牵引机构驱动所述下颚承托部运动,以使所述下颚承托部相对于所述压肩部往复运动;所述颈后支撑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用于固定头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牵引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两个牵引组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压肩部上,两个所述牵引组件相对设置在所述压肩部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牵引组件均与所述下颚承托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牵引组件运动,以使所述下颚承托部相对于所述压肩部往复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组件包括壳体、定滑轮、第一升降部和牵引绳;
所述壳体与所述压肩部固定连接,所述定滑轮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升降部与所述下颚承托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部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部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升降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定滑轮沿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用于收卷或释放所述牵引绳的绕线轮,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绕线轮连接,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定滑轮与所述第一升降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绕线轮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升降部带动所述下颚承托部沿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椎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板与所述第一升降部的底板均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澳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