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承德医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握力训练手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6745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手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握力训练手杖,包括握把和杖体,所述杖体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为“U”型,上部的上端与握把固定连接,上部的下端与下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部的下端为接地端,所述下部为柱状,且下部的上侧为空心状,下部的下侧为实心状;所述上部包括拉杆、拉绳、弹簧,所述上部的内侧开设滑槽,滑槽内卡设拉杆,所述拉杆的中心位置连接拉绳的一端,所述拉绳的另一端连接弹簧的上端,所述弹簧的下端与下部内壁固定连接;本装置将握力训练装置和手杖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握力又可以辅助行走,并且在使用时实时监测身体各项体征。

A grip training walking sti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握力训练手杖
本技术涉及手杖
,具体为一种握力训练手杖。
技术介绍
手杖是帮助行动不便的人走路的极佳辅助工具,目前市面的手杖只是单单的作为行走辅助工具使用,功能比较单一,对于手部需要锻炼的病人来说,如果将握力锻炼工具与手杖结合在一起无疑是一种更好的辅助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握力训练手杖,本装置将握力训练装置和手杖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握力又可以辅助行走,并且在使用时实时监测身体各项体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握力训练手杖,包括握把和杖体,所述杖体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为“U”型,上部的上端与握把固定连接,上部的下端与下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部的下端为接地端,所述下部为柱状,且下部的上侧为空心状,下部的下侧为实心状;所述上部包括拉杆、拉绳、弹簧,所述上部的内侧开设滑槽,滑槽内卡设拉杆,所述拉杆的中心位置连接拉绳的一端,所述拉绳的另一端连接弹簧的上端,所述弹簧的下端与下部内壁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握把的上端中间位置嵌设体征传感器,所述握把左侧铰接活动门,所述握把内部设置蓄电池和单片机模块,所述蓄电池的位置与活动门位置对应,所述单片机模块为STM32单片机模块且带有GPRS无线通讯模块;所述体征传感器的电源端与蓄电池的正负极连接,体征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与单片机模块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模块的通讯接口与GPRS无线通讯模块连接,单片机模块的电源端与蓄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部的底端设置下螺纹,所述下螺纹的上端间隔设置上螺纹,上螺纹的上端设置限位环,所述上螺纹和下螺纹均设置在下部的表面,所述限位环与下部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螺纹的宽度与上螺纹的宽度相比窄。进一步的,所述下螺纹上旋拧底座,所述底座为内置螺纹的梯台状,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缓冲垫,所述底座的底端设置防滑垫。进一步的,所述上螺纹上旋拧稳定座,所述稳定座有四支腿,且支腿底端均固定连接底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握力训练手杖,在杖体内设置了拉杆、拉绳、弹簧组成了一个拉伸工具,使得本装置不仅可以作为手杖使用而且具有握力训练功能;本装置的握把内通过体征传感器、蓄电池、单片机模块的配合使用,实时监测人体体征数据并且可以通过通讯模块发送至指定的移动终端,帮助使用者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杖体下端旋拧底座,底座内部设置缓冲垫,底座下侧设置防滑垫,不仅保证了本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且提高了本装置使用的舒适性;本装置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安装稳定座,使得本装置适合不同状态的人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握力训练手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握力训练手杖的杖体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握力训练手杖的上部与拉杆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握力训练手杖的底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握力训练手杖的底座横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握力训练手杖的稳定座示意图。图中标注说明:1为握把、11为体征传感器、12为活动门、13为蓄电池、14为单片机模块、2为上部、21为拉杆、22为拉绳、23为弹簧、3为下部、31为限位环、32为上螺纹、33为下螺纹、4为底座、41为缓冲垫、42为防滑垫、5为稳定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6,一种握力训练手杖,包括握把1和杖体,所述杖体包括上部2和下部3,所述上部2为“U”型,上部2的上端与握把1固定连接,上部2的下端与下部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部3的下端为接地端,所述下部3为柱状,且下部3的上侧为空心状,下部3的下侧为实心状;所述上部2包括拉杆21、拉绳22、弹簧23,所述上部2的内侧开设滑槽,滑槽内卡设拉杆21,所述拉杆21的中心位置连接拉绳22的一端,所述拉绳22的另一端连接弹簧23的上端,所述弹簧23的下端与下部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握把1的上端中间位置嵌设体征传感器11,所述握把1左侧铰接活动门12,所述握把1内部设置蓄电池13和单片机模块14,所述蓄电池13的位置与活动门12位置对应,所述单片机模块14为STM32单片机模块且带有GPRS无线通讯模块;所述体征传感器11的电源端与蓄电池13的正负极连接,体征传感器11的数据输出端与单片机模块14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模块14的通讯接口与GPRS无线通讯模块连接,单片机模块14的电源端与蓄电池13的正负极连接;所述下部3的底端设置下螺纹33,所述下螺纹33的上端间隔设置上螺纹32,上螺纹32的上端设置限位环31,所述上螺纹32和下螺纹33均设置在下部3的表面,所述限位环31与下部3固定连接;所述下螺纹33的宽度与上螺纹32的宽度相比窄;所述下螺纹33上旋拧底座4,所述底座4为内置螺纹的梯台状,所述底座4的内部设置缓冲垫41,所述底座4的底端设置防滑垫42;所述上螺纹32上旋拧稳定座5,所述稳定座5有四支腿,且支腿底端均固定连接底座4。本握力训练手杖,在杖体内设置了拉杆21、拉绳22、弹簧23组成了一个拉伸工具,使得本装置不仅可以作为手杖使用而且具有握力训练功能;本装置的握把1内通过体征传感器11、蓄电池13、单片机模块14的配合使用,实时监测人体体征数据并且可以通过通讯模块发送至指定的移动终端,帮助使用者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杖体下端旋拧底座4,底座4内部设置缓冲垫41,底座4下侧设置防滑垫42,不仅保证了本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且提高了本装置使用的舒适性;本装置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安装稳定座5,使得本装置适合不同状态的人群。工作原理:本握力训练手杖,根据使用人的身体情况选择是否安装稳定座5,安装稳定座5:旋拧取下下部3底端的底座4,将稳定座5选拧固定在上螺纹32上,再将取下的底座4旋拧至下螺纹33上;使用时,手握握把1,手心与体征传感器11接触,体征传感器11实时监测人体体征数据并通过单片机模块14发送至指定手机上;长时间使用后,通过打开活动门13更换蓄电池13;手握握把1时手指可以拉伸拉杆21,拉杆21通过拉绳22带动弹簧23伸缩进而达到训练手指握力的功效,不使用拉杆21时,拉杆21在上部2内侧的滑槽内下滑直至卡在上部2的底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握力训练手杖,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把和杖体,所述杖体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为“U”型,上部的上端与握把固定连接,上部的下端与下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部的下端为接地端,所述下部为柱状,且下部的上侧为空心状,下部的下侧为实心状;所述上部包括拉杆、拉绳、弹簧,所述上部的内侧开设滑槽,滑槽内卡设拉杆,所述拉杆的中心位置连接拉绳的一端,所述拉绳的另一端连接弹簧的上端,所述弹簧的下端与下部内壁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握力训练手杖,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把和杖体,所述杖体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为“U”型,上部的上端与握把固定连接,上部的下端与下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部的下端为接地端,所述下部为柱状,且下部的上侧为空心状,下部的下侧为实心状;所述上部包括拉杆、拉绳、弹簧,所述上部的内侧开设滑槽,滑槽内卡设拉杆,所述拉杆的中心位置连接拉绳的一端,所述拉绳的另一端连接弹簧的上端,所述弹簧的下端与下部内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力训练手杖,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把的上端中间位置嵌设体征传感器,所述握把左侧铰接活动门,所述握把内部设置蓄电池和单片机模块,所述蓄电池的位置与活动门位置对应,所述单片机模块为STM32单片机模块且带有GPRS无线通讯模块;所述体征传感器的电源端与蓄电池的正负极连接,体征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与单片机模块的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长利卢锴锋张宏毅马腾
申请(专利权)人:承德医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