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5544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厨房配套中的烹饪主要炊用设备燃气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所述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包括:锅、灶体、导气管一、导气管二、支撑架、环形孔、导流罩一、支撑板、通孔、导流罩二、导流罩三、导流孔、导流管、燃烧器、导流罩四;所述灶体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所述支撑架为圆筒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多通道为燃气的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即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气充分燃烧,对烟气气流的导向,增大烟气与进入的空气的热交换面积,延长热交换时间,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同时提高了烟气余热的利用率。

A kind of waste heat utilization coo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
本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厨房配套中的烹饪主要炊用设备燃气锅炉,尤其涉及了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
技术介绍
目前,炊用燃气锅灶已成为烹饪各种菜肴的厨房炊用主要工具。传统炊用燃气锅灶耗能大、能效低,连基本的45%热效率指标都达不到,尤其鼓风式灶,虽能满足烹饪所需燃烧火力而提高热负荷,但能效甚低,一般热效率仅在35~38%之间,则60%以上的燃烧热能通过烟道就白白排放浪费掉了。在燃气燃烧的过程中需不断补充充足的氧气,才能使燃气充分的燃烧,而燃烧后的废气通过烟道排出的过程中,废气的余热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现需要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来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同时对燃烧后废气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来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同时对燃烧后废气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包括:锅、灶体、导气管一、导气管二、支撑架、环形孔、导流罩一、支撑板、通孔、导流罩二、导流罩三、导流孔、导流管、燃烧器、导流罩四;所述灶体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所述支撑架为圆筒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所述支撑架的下部穿过灶体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灶体的内部;所述锅置放在支撑架的上部并将支撑架的内部封堵;所述导流罩一为圆台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且其设置在支撑架的下方;所述灶体与导流罩一之间设有环形孔;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在导流罩一的下表面,并将导流罩一的下部封堵;所述导流罩二为上端开放且下端封闭的圆筒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所述导流罩二的上表面固定在支撑板的下表面,所述支撑板将导流罩二的上端封堵;所述导流罩三为内部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所述导流罩三的上部穿过导流罩二的下端面并延伸至导流罩二的内部;所述导流罩三与导流罩二同轴;所述导流罩三位于导流罩二的内部区域的侧壁面设有导流孔;所述导流孔将导流罩三的内部与导流罩二的内部相通连;所述燃烧器包括:燃烧盘、燃气孔、间隙一、间隙二;所述燃烧盘为月牙形结构,其上部设有燃气孔;所述燃烧盘数量为多个,且燃烧盘沿着导流管的中轴线呈环形设置;所述燃烧盘之间设有弧形间隙一,所述多个燃烧盘所围成的环形的中心位置设有间隙二;所述导流管的上部分别穿过导流罩三、支撑板设置,其上部与支撑板的上部区域相通连,其下部与导流罩三的内部相通连;所述支撑板在垂直方向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上部与间隙一相通连,其下部与导流罩二内部中空的区域相通连;所述导气管一的一端穿过灶体、导流罩三设置;所述导气管一的一端与灶体的外部相通连,另一端与导流罩三的内部相通连;所述导流罩四为上部开放且下部封闭的筒型结构,其上部固定在支撑架的外壁面,其下部上端面设置在导流罩三的下方;所述导流罩四分为上、下两段,所述导流罩四上段的外壁面及内壁面、下段的外壁面及内壁面分别为弧形结构;所述导流罩四下段的上部为弧度大的弧形结构,下段的下部为弧度小的弧形结构;所述导流罩四上段的最大横截面直径小于其下段最大横截面直径;所述导气管二的一端穿过灶体、导流罩四设置;所述导气管二的一端与灶体的外部相通连,另一端与导流罩四的内部相通连;所述导气管二设置在导流罩三的下方;所述导流罩四上段的下端面与导流罩二的下端面在同一个平面上;所述导流罩三的下端面靠近导流罩四下段的下端面;所述导流罩二、导流罩三均设置在导流罩四的内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数量设有多个。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均为弧形结构,且环形孔的设为朝向导流罩四上段的内壁面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孔的数量设有多个,且均沿着导流罩三在导流孔处的切线方向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管一进入导流罩三的一端沿着导流罩三内部的切线方向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二上端面的直径小于其下端面的直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三上端面的直径小于其下端面的直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的内部设有一个螺旋叶片,且螺旋叶片的上端面与导流管的上端面在同一个平面,下端面与与导流管的下端面在同一个平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灶体内部与导流罩四之间的区域注入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设置多通道为燃气的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即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气充分燃烧。2.对烟气气流的导向,增大烟气与进入的空气的热交换面积,延长热交换时间,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同时提高了烟气余热的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结构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与本专利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如图1、图2所示,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包括:锅1、灶体2、导气管一3、导气管二4、支撑架5、环形孔6、导流罩一7、支撑板8、通孔9、导流罩二10、导流罩三11、导流孔12、导流管13、燃烧器14、导流罩四15;所述灶体2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所述支撑架5为圆筒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所述支撑架5的下部穿过灶体2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灶体2的内部;所述锅1置放在支撑架5的上部并将支撑架5的内部封堵;所述导流罩一7为圆台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且其设置在支撑架5的下方;所述灶体2与导流罩一7之间设有环形孔6;所述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在导流罩一7的下表面,并将导流罩一7的下部封堵;所述导流罩二10为上端开放且下端封闭的圆筒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所述导流罩二10的上表面固定在支撑板8的下表面,所述支撑板8将导流罩二10的上端封堵;所述导流罩三11为内部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所述导流罩三11的上部穿过导流罩二10的下端面并延伸至导流罩二10的内部;所述导流罩三11与导流罩二10同轴;所述导流罩三11位于导流罩二10的内部区域的侧壁面设有导流孔12;所述导流孔12将导流罩三11的内部与导流罩二10的内部相通连;如图3所示,所述燃烧器14包括:燃烧盘101、燃气孔102、间隙一103、间隙二104;所述燃烧盘101为月牙形结构,其上部设有燃气孔102;所述燃烧盘101数量为多个,且燃烧盘101沿着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包括:锅(1)、灶体(2)、导气管一(3)、导气管二(4)、支撑架(5)、环形孔(6)、导流罩一(7)、支撑板(8)、通孔(9)、导流罩二(10)、导流罩三(11)、导流孔(12)、导流管(13)、燃烧器(14)、导流罩四(15);/n其特征在于:所述灶体(2)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n所述支撑架(5)为圆筒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n所述支撑架(5)的下部穿过灶体(2)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灶体(2)的内部;/n所述锅(1)置放在支撑架(5)的上部并将支撑架(5)的内部封堵;/n所述导流罩一(7)为圆台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且其设置在支撑架(5)的下方;/n所述灶体(2)与导流罩一(7)之间设有环形孔(6);/n所述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在导流罩一(7)的下表面,并将导流罩一(7)的下部封堵;/n所述导流罩二(10)为上端开放且下端封闭的圆筒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n所述导流罩二(10)的上表面固定在支撑板(8)的下表面,所述支撑板(8)将导流罩二(10)的上端封堵;/n所述导流罩三(11)为内部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n所述导流罩三(11)的上部穿过导流罩二(10)的下端面并延伸至导流罩二(10)的内部;/n所述导流罩三(11)与导流罩二(10)同轴;/n所述导流罩三(11)位于导流罩二(10)的内部区域的侧壁面设有导流孔(12);/n所述导流孔(12)将导流罩三(11)的内部与导流罩二(10)的内部相通连;/n所述燃烧器(14)包括:燃烧盘(101)、燃气孔(102)、间隙一(103)、间隙二(104);/n所述燃烧盘(101)为月牙形结构,其上部设有燃气孔(102);/n所述燃烧盘(101)数量为多个,且燃烧盘(101)沿着导流管(13)的中轴线呈环形设置;/n所述燃烧盘(101)之间设有弧形间隙一(103),所述多个燃烧盘(101)所围成的环形的中心位置设有间隙二(104);/n所述导流管(13)的上部分别穿过导流罩三(11)、支撑板(8)设置,其上部与支撑板(8)的上部区域相通连,其下部与导流罩三(11)的内部相通连;/n所述支撑板(8)在垂直方向设有多个通孔(9);/n所述通孔(9)的上部与间隙一(103)相通连,其下部与导流罩二(10)内部中空的区域相通连;/n所述导气管一(3)的一端穿过灶体(2)、导流罩三(11)设置;/n所述导气管一(3)的一端与灶体(2)的外部相通连,另一端与导流罩三(11)的内部相通连;/n所述导流罩四(15)为上部开放且下部封闭的筒型结构,其上部固定在支撑架(5)的外壁面,其下部上端面设置在导流罩三(11)的下方;/n所述导流罩四(15)分为上、下两段,所述导流罩四(15)上段的外壁面及内壁面、下段的外壁面及内壁面分别为弧形结构;/n所述导流罩四(15)下段的上部为弧度大的弧形结构,下段的下部为弧度小的弧形结构;/n所述导流罩四(15)上段的最大横截面直径小于其下段最大横截面直径;/n所述导气管二(4)的一端穿过灶体(2)、导流罩四(15)设置;/n所述导气管二(4)的一端与灶体(2)的外部相通连,另一端与导流罩四(15)的内部相通连;/n所述导气管二(4)设置在导流罩三(11)的下方;/n所述导流罩四(15)上段的下端面与导流罩二(10)的下端面在同一个平面上;/n所述导流罩三(11)的下端面靠近导流罩四(15)下段的下端面;/n所述导流罩二(10)、导流罩三(11)均设置在导流罩四(15)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包括:锅(1)、灶体(2)、导气管一(3)、导气管二(4)、支撑架(5)、环形孔(6)、导流罩一(7)、支撑板(8)、通孔(9)、导流罩二(10)、导流罩三(11)、导流孔(12)、导流管(13)、燃烧器(14)、导流罩四(15);
其特征在于:所述灶体(2)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
所述支撑架(5)为圆筒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
所述支撑架(5)的下部穿过灶体(2)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灶体(2)的内部;
所述锅(1)置放在支撑架(5)的上部并将支撑架(5)的内部封堵;
所述导流罩一(7)为圆台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且其设置在支撑架(5)的下方;
所述灶体(2)与导流罩一(7)之间设有环形孔(6);
所述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在导流罩一(7)的下表面,并将导流罩一(7)的下部封堵;
所述导流罩二(10)为上端开放且下端封闭的圆筒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
所述导流罩二(10)的上表面固定在支撑板(8)的下表面,所述支撑板(8)将导流罩二(10)的上端封堵;
所述导流罩三(11)为内部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
所述导流罩三(11)的上部穿过导流罩二(10)的下端面并延伸至导流罩二(10)的内部;
所述导流罩三(11)与导流罩二(10)同轴;
所述导流罩三(11)位于导流罩二(10)的内部区域的侧壁面设有导流孔(12);
所述导流孔(12)将导流罩三(11)的内部与导流罩二(10)的内部相通连;
所述燃烧器(14)包括:燃烧盘(101)、燃气孔(102)、间隙一(103)、间隙二(104);
所述燃烧盘(101)为月牙形结构,其上部设有燃气孔(102);
所述燃烧盘(101)数量为多个,且燃烧盘(101)沿着导流管(13)的中轴线呈环形设置;
所述燃烧盘(101)之间设有弧形间隙一(103),所述多个燃烧盘(101)所围成的环形的中心位置设有间隙二(104);
所述导流管(13)的上部分别穿过导流罩三(11)、支撑板(8)设置,其上部与支撑板(8)的上部区域相通连,其下部与导流罩三(11)的内部相通连;
所述支撑板(8)在垂直方向设有多个通孔(9);
所述通孔(9)的上部与间隙一(103)相通连,其下部与导流罩二(10)内部中空的区域相通连;
所述导气管一(3)的一端穿过灶体(2)、导流罩三(11)设置;
所述导气管一(3)的一端与灶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顺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顺昌分布式能源综合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