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5544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厨房配套中的烹饪主要炊用设备燃气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所述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包括:锅、灶体、导气管一、导气管二、支撑架、环形孔、导流罩一、支撑板、通孔、导流罩二、导流罩三、导流孔、导流管、燃烧器、导流罩四;所述灶体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所述支撑架为圆筒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多通道为燃气的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即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气充分燃烧,对烟气气流的导向,增大烟气与进入的空气的热交换面积,延长热交换时间,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同时提高了烟气余热的利用率。

A kind of waste heat utilization coo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
本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厨房配套中的烹饪主要炊用设备燃气锅炉,尤其涉及了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
技术介绍
目前,炊用燃气锅灶已成为烹饪各种菜肴的厨房炊用主要工具。传统炊用燃气锅灶耗能大、能效低,连基本的45%热效率指标都达不到,尤其鼓风式灶,虽能满足烹饪所需燃烧火力而提高热负荷,但能效甚低,一般热效率仅在35~38%之间,则60%以上的燃烧热能通过烟道就白白排放浪费掉了。在燃气燃烧的过程中需不断补充充足的氧气,才能使燃气充分的燃烧,而燃烧后的废气通过烟道排出的过程中,废气的余热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现需要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来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同时对燃烧后废气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来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同时对燃烧后废气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包括:锅、灶体、导气管一、导气管二、支撑架、环形孔、导流罩一、支撑板、通孔、导流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包括:锅(1)、灶体(2)、导气管一(3)、导气管二(4)、支撑架(5)、环形孔(6)、导流罩一(7)、支撑板(8)、通孔(9)、导流罩二(10)、导流罩三(11)、导流孔(12)、导流管(13)、燃烧器(14)、导流罩四(15);/n其特征在于:所述灶体(2)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n所述支撑架(5)为圆筒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n所述支撑架(5)的下部穿过灶体(2)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灶体(2)的内部;/n所述锅(1)置放在支撑架(5)的上部并将支撑架(5)的内部封堵;/n所述导流罩一(7)为圆台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且其设置在支撑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利用型锅灶,包括:锅(1)、灶体(2)、导气管一(3)、导气管二(4)、支撑架(5)、环形孔(6)、导流罩一(7)、支撑板(8)、通孔(9)、导流罩二(10)、导流罩三(11)、导流孔(12)、导流管(13)、燃烧器(14)、导流罩四(15);
其特征在于:所述灶体(2)为内部中空的矩形体结构;
所述支撑架(5)为圆筒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
所述支撑架(5)的下部穿过灶体(2)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灶体(2)的内部;
所述锅(1)置放在支撑架(5)的上部并将支撑架(5)的内部封堵;
所述导流罩一(7)为圆台形结构,其内壁面及外壁面均为弧形结构,且其设置在支撑架(5)的下方;
所述灶体(2)与导流罩一(7)之间设有环形孔(6);
所述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在导流罩一(7)的下表面,并将导流罩一(7)的下部封堵;
所述导流罩二(10)为上端开放且下端封闭的圆筒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
所述导流罩二(10)的上表面固定在支撑板(8)的下表面,所述支撑板(8)将导流罩二(10)的上端封堵;
所述导流罩三(11)为内部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其外壁面及内壁面均为弧形结构;
所述导流罩三(11)的上部穿过导流罩二(10)的下端面并延伸至导流罩二(10)的内部;
所述导流罩三(11)与导流罩二(10)同轴;
所述导流罩三(11)位于导流罩二(10)的内部区域的侧壁面设有导流孔(12);
所述导流孔(12)将导流罩三(11)的内部与导流罩二(10)的内部相通连;
所述燃烧器(14)包括:燃烧盘(101)、燃气孔(102)、间隙一(103)、间隙二(104);
所述燃烧盘(101)为月牙形结构,其上部设有燃气孔(102);
所述燃烧盘(101)数量为多个,且燃烧盘(101)沿着导流管(13)的中轴线呈环形设置;
所述燃烧盘(101)之间设有弧形间隙一(103),所述多个燃烧盘(101)所围成的环形的中心位置设有间隙二(104);
所述导流管(13)的上部分别穿过导流罩三(11)、支撑板(8)设置,其上部与支撑板(8)的上部区域相通连,其下部与导流罩三(11)的内部相通连;
所述支撑板(8)在垂直方向设有多个通孔(9);
所述通孔(9)的上部与间隙一(103)相通连,其下部与导流罩二(10)内部中空的区域相通连;
所述导气管一(3)的一端穿过灶体(2)、导流罩三(11)设置;
所述导气管一(3)的一端与灶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顺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顺昌分布式能源综合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