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的联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55481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1:34
一种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的联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包括塔式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集热循环、S‑CO

A combined power cycl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ing high temperature solar energy and LNG cold ener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的联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电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的联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已成为目前应对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对于高温热源,S-CO2(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具有体积小、热效率高、安全环保等优点,是下一代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最具潜力的热力循环形式。但该技术受到太阳能随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制约。LNG(liquefiednaturalgas,液化天然气)需要通过气化器加热气化成常温天然气供给用户使用。LNG在气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冷能。将该部分冷能进行有效回收利用,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氨-水混合物作为工质的卡琳娜循环在中低温热能利用中具有显著优势。在卡琳娜循环中,氨-水混合物的吸热蒸发过程为变温过程,可以使热源的放热过程与混合工质的吸热过程曲线更好的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放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提高其热能利用效率。将LNG作为卡琳娜循环的冷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电效率,但该技术对LNG冷能的利用率不高。天然气直接膨胀发电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仅能利用LNG的压力能,同样存在冷能利用率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的联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该系统将S-CO2循环、卡琳娜循环和天然气直接膨胀发电技术应用到太阳能光热发电和LNG冷能利用领域,在解决太阳能时间分布不均问题的同时,避免了高温蓄热的困难,能够提高发电效率,并大幅度降低光热发电成本;同时对LNG冷能进行梯级利用,避免了冷能的损失,有效提高了联合发电系统的热效率和发电效率;具有结构紧凑、控制灵活、高效节能、成本低廉及实用性强的优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的联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包括塔式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循环、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卡琳娜循环和天然气直接膨胀过程;所述塔式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循环包括定日镜23,定日镜23吸收太阳光并将热量传递给吸热器22,吸热器22的工质出口侧与泵21的工质进口侧相连通,泵21的工质出口侧与第三换热器20的热流进口侧相连通,第三换热器20的热流出口侧与吸热器22的工质进口侧相连通;所述的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主压缩机14,主压缩机14的出气口与低温回热器16的进气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16的出气口与再压缩机15的出气口通过第一混合器18连入高温回热器17的冷流进口侧,高温回热器17的冷流出气口与第三换热器20的冷流进气口相连通,第三换热器20的冷流出气口与S-CO2透平膨胀机19的进气口相连通,S-CO2透平膨胀机19的出气口与高温回热器17的热流进气口相连通,高温回热器17的热流出气口与低温回热器16的热流进气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16的热流出气口与第一换热器9的热流入口侧相连,第一换热器9的热流出口侧与三通器13进气口相连通,三通器13的第一出气口连入预冷器12的热流进气口,预冷器12的热流出气口与主压缩机14的进气口相连通,三通器13的第二出气口连入再压缩机15的进气口;所述的卡琳娜循环系统包括氨水泵8,氨水泵8的工质出口侧与第一换热器9冷流入口侧连接,第一换热器9冷流出口侧接入分离器10工质入口侧,分离器10的气相出口端与氨气透平膨胀机11的进气口相联通,氨气透平膨胀机11的出气口与冷凝器3的进气口相连通,分离器10的液相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5的热流入口端相连通,第二换热器5的热流出口侧与节流阀6相接,冷凝器3的热流出口侧与节流阀6的出口通过第二混合器7连入氨水泵8的进口侧;所述的天然气直接膨胀过程包括LNG储罐1,LNG储罐1与LNG泵2连接,LNG泵2接入冷凝器3的冷流进口侧,冷凝器3的冷流出口侧与第二换热器5的冷流进口侧相连通,第二换热器5的冷流出口侧与透平膨胀机4的进气口相连通,透平膨胀机4的出气口与预冷器12的冷流入口侧相接。所述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中循环介质为S-CO2。所述卡琳娜循环中循环介质为氨水混合物。所述冷凝器3中冷源介质为LNG。所述预冷器12冷流出口侧直接连至用户或企业。本专利技术通过将LNG引入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利用太阳能中高温热能的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与使用LNG为冷源卡琳娜循环结合,既充分的利用太阳能中的高温热能,又对LNG冷能进行回收,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热效率和发电效率;采取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获取高温热量,能够有效的保证系统在较高集热温度下安全运行,确保系统整体具有较高的热效率。本专利技术白天主要依靠S-CO2发电,并储存其排出的废热,夜晚再提供给卡琳娜循环发电,在解决太阳能时间分布不均问题的同时避免了高温蓄热的困难,使系统能达到持续发电的状态,实现太阳能和LNG冷能的高效互补利用,具有结构紧凑、控制灵活、高效节能、成本低廉及实用性强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LNG储罐;2、LNG泵;3、冷凝器;4、透平膨胀机;5、第二换热器;6、节流阀;7、第二混合器;8、氨水泵;9、第一换热器;10、分离器;11、氨气透平膨胀机;12、预冷器;13、三通器;14、主压缩机;15、再压缩机;16、低温回热器;17、高温回热器;18、第一混合器;19、S-CO2透平膨胀机;20、第三换热器;21、泵;22、吸热器;23、定日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一种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的联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包括塔式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循环、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卡琳娜循环和天然气直接膨胀过程;所述塔式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循环包括定日镜23,定日镜23吸收太阳光并将热量传递给吸热器22,吸热器22的工质出口侧与泵21的工质进口侧相连通,泵21的工质出口侧与第三换热器20的热流进口侧相连通,第三换热器20的热流出口侧与吸热器22的工质进口侧相连通;所述的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主压缩机14,主压缩机14的出气口与低温回热器16的进气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16的出气口与再压缩机15的出气口通过第一混合器18连入高温回热器17的冷流进口侧,高温回热器17的冷流出气口与第三换热器20的冷流进气口相连通,第三换热器20的冷流出气口与S-CO2透平膨胀机19的进气口相连通,S-CO2透平膨胀机19的出气口与高温回热器17的热流进气口相连通,高温回热器17的热流出气口与低温回热器16的热流进气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16的热流出气口与第一换热器9的热流入口侧相连,第一换热器9的热流出口侧与三通器13进气口相连通,三通器13的第一出气口连入预冷器12的热流进气口,预冷器12的热流出气口与主压缩机14的进气口相连通,三通器13的第二出气口连入再压缩机15的进气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的联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包括塔式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循环、S-C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高温太阳能和LNG冷能的联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包括塔式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循环、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卡琳娜循环及LNG直接膨胀过程;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式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循环包括定日镜(23),定日镜(23)吸收太阳光并将热量传递给吸热器(22),吸热器(22)的工质出口侧与泵(21)的工质进口侧相连通,泵(21)的工质出口侧与第三换热器(20)的热流进口侧相连通,第三换热器(20)的热流出口侧与吸热器(22)的工质进口侧相连通;
所述的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主压缩机(14),主压缩机(14)的出气口与低温回热器(16)的进气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16)的出气口与再压缩机(15)的出气口通过第一混合器(18)连入高温回热器(17)的冷流进口侧,高温回热器(17)的冷流出气口与第三换热器(20)的冷流进气口相连通,第三换热器(20)的冷流出气口与S-CO2透平膨胀机(19)的进气口相连通,S-CO2透平膨胀机(19)的出气口与高温回热器(17)的热流进气口相连通,高温回热器(17)的热流出气口与低温回热器(16)的热流进气口相连通,低温回热器(16)的热流出气口与第一换热器(9)的热流入口侧相连,第一换热器(9)的热流出口侧与三通器(13)进气口相连通,三通器(13)的第一出气口连入预冷器(12)的热流进气口,预冷器(12)的热流出气口与主压缩机(14)的进气口相连通,三通器(13)的第二出气口连入再压缩机(15)的进气口;
所述的卡琳娜循环系统包括氨水泵(8),氨水泵(8)的工质出口侧与第一换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杰张颉白宸瑞李冉唐凌虹白俊华吴刚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