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55413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将建筑群按不同的标高设置成阶梯形式的引流通道、透水区域、蓄水设施及基坑垫层,透水区域包括绿地或透水道路,蓄水设施包括弃流井、过滤井、模块蓄水池,施工方法包括步骤(a)测量放线、(b)基坑开挖、(c)基坑垫层处理、(d)弃流井、过滤井设置、(e)铺设防水土工布、(f)模块蓄水池安装、(g)包裹防水土工布、(h)铺设防护板、(i)管道连通、(j)排泥泵、提升泵安装、(k)控制器安装与连接、(l)基坑回填、(m)路面铺设;本发明专利技术环保且成本低,组装过程简单,工期短,维护便捷、抗渗防漏性能卓越、使用寿命长。

Outdoor natural water collection and reuse system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tepped build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然水收集领域,尤指一种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来说,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进程迫在眉睫;室外自然水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雨水收集池或砖砌雨水收集池的施工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工期长,施工中易发生基坑垮塌等安全事故,施工受季节、天气的影响较大;钢筋混凝土雨水收集池或砖砌雨水收集池抗震、抗裂性差,容易产生渗漏,使用寿命短;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补强比较困难;材料废弃后无法回收,后期的养护麻烦,需要定期防空清理水池。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回收利用、施工快速简便、安全环保,使用中不易损坏、容易养护、使用寿命长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包括将建筑群按不同的标高设置成阶梯形式的引流通道、透水区域、蓄水设施及基坑垫层,透水区域包括绿地或透水道路,透水道路包括透水砖、透水垫层、中粗砂层;蓄水设施包括弃流井、过滤井、模块蓄水池,模块蓄水池设有进水井和出水井,弃流井的雨水进口与引流通道连通,弃流井的弃流出水口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弃流井的收集雨水出口与过滤井进水口连通,过滤井出水口与进水井上部连通,出水井设有提升泵并与回用水管网连通,蓄水设施还设有控制器和设置在模块蓄水池内的水位传感器,提升泵、水位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由控制器监测控制蓄水设施蓄水、放水、补水。进一步的,模块蓄水池由若干个聚苯烯雨水收集模块组装而成,模块蓄水池外包裹防水土工布,防水土工布外侧设置厚度80mm-120mm的聚苯板保护层。进一步的,弃流井中部设有不锈钢过滤网及弃流板槽,弃流井的收集雨水出口位于弃流井的下部。进一步的,过滤井内设有多孔陶瓷滤料,过滤井进水口位置高于过滤井出水口。进一步的,进水井底部设有排泥泵,与排泥管一端连通,排泥管另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连通,排泥泵与控制器连接,受控于控制器。进一步的,模块蓄水池内还设有反冲洗装置,包括反冲洗水管、阀门及抽水泵,反冲洗装置与控制器连接,受控于控制器。进一步的,透水垫层为粒径5-10mm的米石,铺设厚度为130mm-180mm。进一步的,基坑垫层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厚度80mm-120mm的C15混凝土垫层、厚度180mm-250mm的C25钢筋混凝土底板、厚度80mm-120mm的中砂找平层,C25钢筋混凝土底板中采用12@200双层双向钢筋。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在施工现场标记位置;(b)基坑开挖:采用挖机及/或人工方式放坡开挖,基坑开挖的宽度、长度、坡度按设计图纸确定,开挖深度3m以内的采用挖掘机一次开挖至距沟槽底0.2m,开挖深度超过3m的,采用挖掘机分两次开挖至距沟槽底0.2m,开挖完成后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c)基坑垫层处理:基坑清槽完成后浇筑厚度80mm-120mm的C15混凝土垫层,放置12@200双层双向钢筋后浇筑厚度180mm-250mm的C25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底板,然后在钢筋混凝土底板上面铺厚度80mm-120mm的中砂找平层;(d)弃流井、过滤井设置:按照图纸开挖弃流井、过滤井,根据图纸绑扎好钢筋、预留好洞口支模后浇筑混凝土,养护完成拆模后,在弃流池中部设置不锈钢过滤网及弃流板槽,过滤井内设置多孔陶瓷滤料;(e)铺设防水土工布:在钢筋混凝土底板上铺设防水土工布,采用整宽幅的防水土工布,减少搭接,超过宽幅时采用搭接的方式连接,搭接宽度不少于300mm,铺设时需要保证防水土工布的平整无皱褶,铺设完成后,要对防水土工布进行检查,如有损坏,要及时进行修补;(f)模块蓄水池安装:在防水土工布上将聚苯烯雨水收集模块组装成模块蓄水池,模块需严格按设计图纸码放,先安装第一层聚苯烯雨水收集模块,同层模块之间用连接件连接,同时在第一层模块之间安装反冲洗装置,反冲洗管的端部用管堵封牢,然后再逐层往上铺设模块,上、下层模块之间用连接件连接;(g)包裹防水土工布:采用防水土工布紧紧围裹在已组装好的模块蓄水池周围,并按折痕将其折好,在顶面包裹时两侧搭接宽度大于500mm;(h)铺设防护板:模块蓄水池包裹好防水土工布后,在其外侧四周及顶面铺设厚度80mm-120mm的聚苯板保护层;(i)管道连通:采用水管将弃流井的雨水进口与引流通道连通,弃流井的弃流出水口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弃流井的收集雨水出口与过滤井进水口连通,过滤井出水口与进水井上部连通,出水井与回用水管网连通;(j)排泥泵、提升泵安装:进水井底部安装排泥泵,排泥泵与排泥管一端连通,排泥管另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连通,出水井安装提升泵并与回用水管网连通;(k)控制器安装与连接:根据图纸在定位安装控制器,将排泥泵、提升泵、反冲洗装置及安装在模块蓄水池内的水位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l)基坑回填:回填方式采用四周向中心均匀回填,回填时发现石块、砖头等杂质应及时清除,每层回填300mm-400mm厚采用平板振动夯实,逐层回填距离至模块蓄水池标高面-0.5m处,采用人工回填找平;(m)路面铺设:在基坑回填土上铺设一层2mm-5mm的中粗砂层,在中粗砂层上铺设透水垫层,透水垫层为粒径5mm-10mm的米石,铺设厚度为130mm-180mm,透水垫层上铺设透水砖,用粗砂灌缝。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模块蓄水池采用聚苯烯雨水收集模块组装而成,蓄水池的形状可根据需求任意组合,不受场地限制,模块可回收重复利用,环保且成本低,组装过程简单,工期短,维护便捷、抗渗防漏性能卓越,聚苯烯雨水收集模块运输非常方便,既节省了运输空间,又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水质也更加稳定;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不仅实现了收集及再利用,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外排径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作用,同时还达到了减缓城市雨水洪涝,回补地下水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关于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包括将建筑群按不同的标高设置成阶梯形式的引流通道、透水区域、蓄水设施及基坑垫层4,透水区域包括绿地或透水道路,透水道路包括透水砖1、透水垫层2、中粗砂层3;蓄水设施包括弃流井5、过滤井6、模块蓄水池7,模块蓄水池7设有进水井71和出水井72,弃流井5的雨水进口51与引流通道8连通,弃流井5的弃流出水口52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弃流井5的收集雨水出口53与过滤井进水口61连通,过滤井出水口62与进水井71上部连通,出水井72设有提升泵73并与回用水管网9连通,蓄水设施还设有控制器和设置在模块蓄水池7内的水位传感器,提升泵73、水位传感器与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建筑群按不同的标高设置成阶梯形式的引流通道、透水区域、蓄水设施及基坑垫层(4),所述透水区域包括绿地或透水道路,所述透水道路包括透水砖(1)、透水垫层(2)、中粗砂层(3);所述蓄水设施包括弃流井(5)、过滤井(6)、模块蓄水池(7),所述模块蓄水池(7)设有进水井(71)和出水井(72),所述弃流井(5)的雨水进口(51)与引流通道(8)连通,弃流井(5)的弃流出水口(52)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弃流井(5)的收集雨水出口(53)与过滤井进水口(61)连通,过滤井出水口(62)与进水井(71)上部连通,出水井(72)设有提升泵(73)并与回用水管网(9)连通,所述蓄水设施还设有控制器和设置在模块蓄水池(7)内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提升泵(73)、水位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由控制器监测控制蓄水设施蓄水、放水、补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建筑群按不同的标高设置成阶梯形式的引流通道、透水区域、蓄水设施及基坑垫层(4),所述透水区域包括绿地或透水道路,所述透水道路包括透水砖(1)、透水垫层(2)、中粗砂层(3);所述蓄水设施包括弃流井(5)、过滤井(6)、模块蓄水池(7),所述模块蓄水池(7)设有进水井(71)和出水井(72),所述弃流井(5)的雨水进口(51)与引流通道(8)连通,弃流井(5)的弃流出水口(52)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弃流井(5)的收集雨水出口(53)与过滤井进水口(61)连通,过滤井出水口(62)与进水井(71)上部连通,出水井(72)设有提升泵(73)并与回用水管网(9)连通,所述蓄水设施还设有控制器和设置在模块蓄水池(7)内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提升泵(73)、水位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由控制器监测控制蓄水设施蓄水、放水、补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蓄水池(7)由若干个聚苯烯雨水收集模块组装而成,模块蓄水池(7)外包裹防水土工布(10),防水土工布(10)外侧设置厚度80mm-120mm的聚苯板保护层(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井(5)中部设有不锈钢过滤网(54)及弃流板槽(55),弃流井(5)的收集雨水出口(53)位于弃流井(5)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井(6)内设有多孔陶瓷滤料(63),过滤井进水口(61)位置高于过滤井出水口(6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井(71)底部设有排泥泵(74),排泥泵(74)与排泥管(75)一端连通,排泥管(75)另一端与市政污水管道连通,排泥泵(74)与控制器连接,受控于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蓄水池(7)内还设有反冲洗装置,包括反冲洗水管、阀门及抽水泵,发冲洗装置与控制器连接,受控于控制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垫层(2)为粒径5-10mm的米石,铺设厚度为130mm-18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垫层(4)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厚度80mm-120mm的C15混凝土垫层(41)、厚度180mm-250mm的C25钢筋混凝土底板(42)、厚度80mm-120mm的中砂找平层(43),C25钢筋混凝土底板(42)中采用12@200双层双向钢筋。


9.阶梯式建筑群室外自然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在施工现场标记位置;
(b)基坑开挖:采用挖机及/或人工方式放坡开挖,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守辉梁智尤谭锡健李云锋王家武郑汝飞苏龙泉李东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