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5358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0:48
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包括盛料转子、旋转轴、上盖座、底轴座与收集装置,盛料转子包括外壳层、外壳腔与盛料腔,外壳腔内设置有喷嘴以导通盛料腔与外部空间,上盖座、底轴座对盛料转子一同加热,收集装置包括多个以盛料转子为圆心沿同一圆周均匀设置的子单元,子单元包括上杆座、下杆座、中杆柱与收集杆,收集杆为曲形杆。本设计不仅不需要施加高压电场,不受传导率约束,生产效率较高,而且收集效率较高,能避免堆积,可调性较强,产品形式多样。

An efficient device for fiber generation and coll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织材料的制作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具体适用于避免高压电场与传导率约束的缺陷,并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介绍
纳米纤维是指直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的超细纤维,它具有非常大比表面积、超细孔隙度、良好的机械特性等其它纤维所不能拥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纳米纤维广泛用于纺织材料、组织工程支架、药物传输、过滤介质、人造血管、生物芯片、纳米传感器、光学、复合材料等领域。纳米纤维的制备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有许多种,如拉伸法、微相分离、模板合成、自组装、静电纺丝等,其中静电纺丝法以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静电纺丝也存在以下固有缺陷:首先,制备过程中需要施加高压电场,成本高,安全问题需要额外关注;其次,生产效率低;再次,溶液需要一定比例的溶剂使溶液具有一定传导率,会导致污染。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要施加高压电场、受传导率约束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不需要施加高压电场、不受传导率约束的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包括盛料转子、旋转轴与收集装置,所述盛料转子与喷嘴相通,盛料转子的底部与旋转轴相连接,盛料转子的四周设置有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子单元,所有的子单元都以盛料转子为圆心沿同一圆周均匀设置,子单元的底部与基座的顶面相连接,基座顶面上所连接的旋转轴的顶端与盛料转子的底部相连接,盛料转子上设置的喷嘴与子单元中的收集杆正对设置,且收集杆为曲形杆;所述基座的内部设置有一个导热室,该导热室的外壁位于收集装置的内部,导热室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该测温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所述测温传感器包括金属外壳、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通电片、左感温片、右感温片,所述金属外壳的顶部开设有进温口,该进温口与左感温片、右感温片、通电片共构成一个进温腔,所述左感温片的顶端与金属外壳顶壁的左部分相连接,左感温片的底端则下延伸于金属外壳的内部,所述右感温片的顶端与金属外壳顶壁的右部分相连接,右感温片的底端则下延伸于金属外壳的内部,左感温片顶端、右感温片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左感温片底端、右感温片底端之间的距离,通电片水平的搁置在左感温片、右感温片上,通电片的左端搁置在左感温片上近其底端的部位,通电片的右端搁置在右感温片上近其底端的部位;所述输入电源线的一端与信号发射器电路连接,输入电源线的另一端穿过金属外壳的左壁后延伸至金属外壳的内部,输出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输出电源线的另一端穿过金属外壳的右壁后延伸至金属外壳的内部,输出电源线的另一端与输入电源线的另一端正对设置,输出电源线另一端、输入电源线另一端的正上方悬挂有同一个通电片,该通电片的面积大于输出电源线、输入电源线的间距。所述输入电源线上位于金属外壳内部的部位的底部经左绝缘柱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上位于金属外壳内部的部位的底部经右绝缘柱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接。所述左感温片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至85度,所述右感温片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至85度。所述子单元包括上杆座、下杆座、中杆柱与收集杆,所述上杆座的底部经中杆柱与下杆座的顶部相连接,上杆座、下杆座相互平行,上杆座的侧围与上外延杆的内端相连接,下杆座的侧围与下外延杆的内端相连接,上外延杆、下外延杆相互平行,上外延杆的外端与收集杆的顶端相连接,下外延杆的外端与收集杆的底端相连接;所述收集杆包括至少两个内凸杆与至少两个外凸杆,内凸杆、外凸杆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中杆柱包括上插入柱、中弹性柱与下插入柱,所述上插入柱的顶端与上杆座内开设的上插入槽相连接,上插入柱的底端经中弹性柱后与下插入柱的顶端相连接,下插入柱的底端与下杆座内开设的下插入槽相连接。所述上外延杆、下外延杆、收集杆的数量都为多个,上外延杆、下外延杆、收集杆的数量一致,上外延杆绕上杆座的侧围均匀设置,下外延杆绕下杆座的侧围均匀设置。所述上杆座的侧围内开设有上滑槽,该上滑槽与其内部设置的上滑球滑动配合,上滑球的球壁与上外延杆的内端相连接,上滑槽、上滑球、上外延杆的直径依次缩小;所述下杆座的侧围内开设有下滑槽,该下滑槽与其内部设置的下滑球滑动配合,下滑球的球壁与下外延杆的内端相连接,下滑槽、下滑球、下外延杆的直径依次缩小。所述上滑槽的开口端设置有上限位卡口,上滑球、上限位卡口、上外延杆的直径依次缩小;所述下滑槽的开口端设置有下限位卡口,下滑球、下限位卡口、下外延杆的直径依次缩小。所述上外延杆上开设有多个上插杆槽,所述下外延杆上开设有多个与上插杆槽一一对应的下插杆槽,上插杆槽与收集杆的顶端相连接,下插杆槽与收集杆的底端相连接;所述收集杆的顶端穿经上插杆槽后与上锁紧块相连接,收集杆的底端穿经下插杆槽后与下锁紧块相连接。所述盛料转子包括外壳层、外壳腔与盛料腔,外壳腔夹于外壳层、盛料腔之间,外壳腔内设置有喷嘴以导通盛料腔与外部空间,外壳腔、盛料腔的顶部与同一个上盖座进行密封配合,外壳腔的底部设置有底轴座,该底轴座与插入其内部的旋转轴的顶端相连接,旋转轴的底端依次穿经外壳层、基座后下延伸至基座的正下方;所述旋转轴为中空结构,旋转轴的轴内腔经底轴座内开设的座气道后与外壳腔相通;所述上盖座内设置有加热座与活动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中,盛料转子包括外壳层、外壳腔与盛料腔,盛料腔内设置有聚合物,外壳腔的底部设置有底轴座,该底轴座与插入其内部的旋转轴的顶端相连接,旋转轴的轴内腔经座气道与外壳腔相通,使用时,轴内腔向外壳腔中通入热空气以对盛料腔内的聚合物进行加热,使其成为熔融状态,以得到熔融液体,熔融液体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且分子缠结处于一个合理范围,同时,旋转轴带动盛料转子作高速回转运动,聚合物的熔融液体在喷嘴处形成泰勒锥,当离心力大于黏弹力和表面张力时,熔融液体被拉伸以形成纳米纤维,并射在收集装置上以方便收集,此外,调节喷嘴和收集装置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不同形态的纳米纤维,还可对喷嘴几何特征参数、受力情况以及收集装置进行设计以确定纳米纤维被收集时的形态,以实现纳米纺纱。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不需要施加高压电场、不受传导率约束,而且加热效果较好、生产效率较高。2、本专利技术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中,基座的内部设置有一个导热室,该导热室的外壁位于收集装置的内部,导热室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该测温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使用时,测温传感器经导热室对收集装置内的温度进行监控,一旦温度过高,会损害纳米纤维的生成质量时,就会导通测温传感器、信号发射器、电源所在的电路回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包括盛料转子(4)、旋转轴(3)与收集装置(5),所述盛料转子(4)与喷嘴(9)相通,盛料转子(4)的底部与旋转轴(3)相连接,盛料转子(4)的四周设置有收集装置(5),其特征在于:/n所述收集装置(5)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子单元(51),所有的子单元(51)都以盛料转子(4)为圆心沿同一圆周均匀设置,子单元(51)的底部与基座(1)的顶面相连接,基座(1)顶面上所连接的旋转轴(3)的顶端与盛料转子(4)的底部相连接,盛料转子(4)上设置的喷嘴(9)与子单元(51)中的收集杆(55)正对设置,且收集杆(55)为曲形杆;所述基座(1)的内部设置有一个导热室(8),该导热室(8)的外壁位于收集装置(5)的内部,导热室(8)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6),该测温传感器(6)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包括盛料转子(4)、旋转轴(3)与收集装置(5),所述盛料转子(4)与喷嘴(9)相通,盛料转子(4)的底部与旋转轴(3)相连接,盛料转子(4)的四周设置有收集装置(5),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装置(5)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子单元(51),所有的子单元(51)都以盛料转子(4)为圆心沿同一圆周均匀设置,子单元(51)的底部与基座(1)的顶面相连接,基座(1)顶面上所连接的旋转轴(3)的顶端与盛料转子(4)的底部相连接,盛料转子(4)上设置的喷嘴(9)与子单元(51)中的收集杆(55)正对设置,且收集杆(55)为曲形杆;所述基座(1)的内部设置有一个导热室(8),该导热室(8)的外壁位于收集装置(5)的内部,导热室(8)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6),该测温传感器(6)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源线(62)上位于金属外壳(61)内部的部位的底部经左绝缘柱(621)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63)上位于金属外壳(61)内部的部位的底部经右绝缘柱(631)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感温片(65)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至85度,所述右感温片(66)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至8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单元(51)包括上杆座(52)、下杆座(53)、中杆柱(54)与收集杆(55),所述上杆座(52)的底部经中杆柱(54)与下杆座(53)的顶部相连接,上杆座(52)、下杆座(53)相互平行,上杆座(52)的侧围与上外延杆(56)的内端相连接,下杆座(53)的侧围与下外延杆(57)的内端相连接,上外延杆(56)、下外延杆(57)相互平行,上外延杆(56)的外端与收集杆(55)的顶端相连接,下外延杆(57)的外端与收集杆(55)的底端相连接;所述收集杆(55)包括至少两个内凸杆(551)与至少两个外凸杆(552),内凸杆(551)、外凸杆(552)相互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的纤维生成及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杆柱(54)包括上插入柱(541)、中弹性柱(542)与下插入柱(543),所述上插入柱(541)的顶端与上杆座(52)内开设的上插入槽(521)相连接,上插入柱(541)的底端经中弹性柱(542)后与下插入柱(543)的顶端相连接,下插入柱(543)的底端与下杆座(53)内开设的下插入槽(531)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福明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福爱梁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