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55201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4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对待处理污水进行处理,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反应器模块、第二反应器模块、沉降模块以及气液分离模块,第一反应器模块包括第一反应器、缺氧反应区、好氧反应区、第一集气增压层、第一进水管、曝气装置;第二反应器模块包括第二反应器、第二进水管、厌氧反应区、第二集气增压层;沉降模块包括第三反应器、出水管;气液分离模块包括气液分离器、排气管、第一升流管、第二升流管、回流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稳定运行反硝化‑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功能菌群且生物量大,从而有利于提高脱氮性能,减小装置容积,具有很强的水质适应性和耐冲击能力。

An integrated sewage treatment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如何实现“能源自给、物质循环”已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众多的解决方案中,基于COD捕集和自养生物脱氮建立的新型A-B工艺被认为是极具实用性的技术路线。其中,A段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法或厌氧生物处理实现对污水中有机物的富集(回收)或转化(产甲烷),B段则是使用以厌氧氨氧化为核心的自养生物脱氮技术,在低C/N比、低曝气能耗和低污泥产量的条件下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素污染物,为尾水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在大多数的工业废水和市政污水中,氮素污染物以氨氮或有机氮为主,因此,B段最常用的技术路线是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组合工艺,其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亚硝化反应(由好氧氨氧化菌完成):NH4++1.38O2+0.09HCO3-→0.98NO2-+0.018C5H7O2N+1.04H2O+1.89H+厌氧氨氧化反应(由厌氧氨氧化菌完成):NH4++1.32NO2-+0.066HCO3-+0.13H+→1.02N2+0.26N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对待处理污水进行处理,/n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反应器模块、下端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模块的上端相连通的第二反应器模块、下端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模块的上端相连通的沉降模块以及气液分离模块,/n所述的第一反应器模块包括第一反应器(11)、位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内的缺氧反应区(14)、装填在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内的反硝化生物填料、位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内且位于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的上方的好氧反应区(15)、装填在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内的亚硝化颗粒污泥、位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内且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对待处理污水进行处理,
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反应器模块、下端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模块的上端相连通的第二反应器模块、下端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模块的上端相连通的沉降模块以及气液分离模块,
所述的第一反应器模块包括第一反应器(11)、位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内的缺氧反应区(14)、装填在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内的反硝化生物填料、位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内且位于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的上方的好氧反应区(15)、装填在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内的亚硝化颗粒污泥、位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内且位于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的上方的第一集气增压层、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相连接且与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相连通的第一进水管(12)、设置在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的曝气装置;所述的亚硝化颗粒污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为:好氧氨氧化菌占细菌总数的10~50%,亚硝酸氧化菌占细菌总数的百分比小于2%,其他为与所述的亚硝化颗粒污泥形成相关的共生异养菌;
所述的第二反应器模块包括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相连接的第二反应器(21)、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的下部相连接的第二进水管(22)、位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内的厌氧反应区(26)、装填在所述的厌氧反应区(26)内的厌氧氨氧化生物填料(261)、位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内且位于所述的厌氧反应区(26)的上方的第二集气增压层(25);所述的厌氧氨氧化生物填料(261)的生物膜厚度为0.2~5mm,细菌群落结构为:厌氧氨氧化菌占细菌总数的5~40%,其他为与所述的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共生异养菌;
所述的沉降模块包括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相连接的第三反应器(31)、与所述的第三反应器(31)的上部相连接的出水管(33);
所述的气液分离模块包括气液分离器(41),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41)的上部相连通的排气管(45),两端分别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41)和所述的第一集气增压层相连通且依次穿过所述的沉降模块和所述的第二反应器模块的第一升流管(42),两端分别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41)和所述的第二集气增压层(25)相连通且穿过所述的沉降模块的第二升流管(43),两端分别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41)的下部和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相连通且依次穿过所述的沉降模块、所述的第二反应器模块、所述的第一集气增压层和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的回流管(46);
55%~65%的所述的待处理污水通过所述的第一进水管(12)进入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35%~45%的所述的待处理污水通过所述的第二进水管(22)进入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的底部,控制所述的第一升流管(42)、所述的第二升流管(43)内气水混合液的流速独立地为2~10m/s,控制所述的第三反应器(31)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为0.5~1.5h,控制所述的回流管(46)的流量为所述的第一进水管(12)和所述的第二进水管(22)总进水流量的1~8倍;控制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的好氧反应区(15)的出水的氨氮浓度不低于1mg/L,溶解氧浓度不高于所述的氨氮浓度的0.3倍,室温下的pH为7.0~7.6,游离亚硝酸浓度不低于0.01mg/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和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之间用于将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和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隔开成独立腔室的隔板(13)、设置在所述的隔板(13)上用于将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和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相连通的多个布水管(16),所述的曝气装置安装在所述的隔板(13)的上方,所述的隔板(13)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相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反应器模块还包括能够将所述的隔板(13)和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相对固定的锁定机构,控制所述的布水管(16)内的流速为1~3m/s。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13)成锥形且顶角朝上,所述的顶角为100~1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水管(16)沿着所述的隔板(13)的径向分成2~4层布置,且每层上均匀布置4~8根所述的布水管(16),所述的布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锋李昂吴建华钱飞跃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