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6821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4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属于水产品攻毒实验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攻毒实验使用的注射器容易造成攻毒效果出现偏差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包括中空针筒、可拆卸的注射部件、可沿针筒内壁移动的推杆和推帽。中空针筒尾端还设有限位结构,用于实现对注射用针进针深度的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注射器采用蘸取的方式使攻毒液裹覆在注射用针外表面,以多针头实现同时多点刺入使攻毒液吸收效果更好;采用0.7~1.0mm微针,注射后针眼细小,攻毒液不易渗出;进一步保证了攻毒效果和攻毒实验的平行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注射器工作效率高、进针深度可控,避免对鱼体造成二次伤害;针头保护罩还能避免对工作人员造成误伤。

An experimental syringe for rainbow trout poiso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品攻毒实验
,尤其涉及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
技术介绍
虹鳟鱼是典型的冷水鱼,相对其他淡水鱼类生长较快,以其高蛋白、无肌间刺、富含EPA和DHA等不饱合脂肪酸而备受世界范围内消费者的青睐,也越来越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我国虹鳟鱼养殖产业发展迅猛,但随着养殖密度的加大和环境的恶化,虹鳟鱼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的暴发屡见不鲜。然而,目前针对虹鳟鱼病毒性疾病尚无有效控制方法,细菌性疾病的控制也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使用,这不仅影响了虹鳟鱼的健康养殖,也易带来虹鳟鱼食品安全问题。疫苗免疫目前是公认的虹鳟鱼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的首选,其效果已得到了广泛的证实。除疫苗设计和制备外,免疫效果评价也是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必需环节。要证实疫苗的有效性,必需进行攻毒实验。为使攻毒液能够顺利进入虹鳟鱼体内,以确保攻毒实验的准确性和平行性,这部分操作主要通过人工进行。然而现有攻毒实验注射攻毒液使用的普通注射器针头较长,不易控制进针深度,若鱼突然挣扎或进针过深,很容易刺伤鱼体,甚至引起鱼类死亡,造成疫苗保护结果偏差;若进针过浅,攻毒液很容易随着针头的拔出而渗出,影响攻毒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攻毒实验使用的注射器在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攻毒效果出现偏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包括中空针筒、可沿针筒内壁移动的推杆和推帽,中空针筒前端连接有可拆卸的注射部件,注射部件两端分别设有底座和针头保护罩,底座可沿注射部件的中空内腔移动,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开布置、相互平行且贯通的凹槽,针头保护罩上设有与凹槽位置相对应的贯通的针头孔,注射用针针尾端固定于凹槽内,针尖端由针头孔延伸至针头保护罩外形成适于穿刺的针头。进一步的,可拆卸的注射部件底座端管体外侧设有螺纹帽,螺纹帽内螺纹与针筒外壁前端的外螺纹匹配,用于实现注射部件与针筒的连接。进一步的,底座上设有6个间隔开布置、相互平行且贯通的凹槽,针头保护罩上设有与凹槽位置相对应的6个贯通的针头孔。进一步的,注射用针为具有圆锥形针尖或M形针尖的实心针,或普通注射器针头。进一步的,注射用针的直径为0.7~1.0mm,全针长度为10mm,针尖长度为2mm。进一步的,中空针筒尾端设有限位结构,用于实现对注射用针进针深度的调节。进一步的,限位结构为旋转调节筒,其前端具有开口,尾端具有通孔,且旋转调节筒内壁设有内螺纹,与中空针筒外壁尾端的外螺纹匹配,旋转调节筒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配合实现与中空针筒的连接。进一步的,推杆尾端设有刻度,将旋转调节筒的位置固定于刻度上的相应位置来控制推杆的推进距离从而控制进针深度。进一步的,所述推杆与电动助推器连接,所述电动助推器由步进电机驱动进行前后直线运动,从而推动推杆进行自动注射与复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的使用方法:通过螺纹帽将注射部件与针筒连接,此时注射用针内置于针头保护罩之内且针尖与针头保护罩外壳齐平,将推杆复位使其前端与注射部位底座接触,根据所要求的注射深度调节针筒尾端旋转调节筒的位置,使旋转调节筒上表面对应于推杆上相应的刻度位置;将注射器注射部件浸入攻毒液完成蘸取,使攻毒液裹覆在注射用针外表面,将注射器放置于虹鳟鱼的注射部位,推动推杆进而将注射部件内的底座向前推动,从而使注射用针刺入鱼体,拔出注射用针即完成攻毒操作。将注射器注射部件浸入攻毒液,针尖抵住攻毒液容器底部将针尖及推杆复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注射器使用过程中采用蘸取的方式使攻毒液裹覆在注射用针外表面,以多针头实现同时多点刺入,多部位分散、少量注入可使攻毒液的吸收效果更好,能够保证攻毒效果和攻毒实验的平行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注射器在刺入鱼体的同时将攻毒液留在鱼体内,省去了传统注射器注射的过程,攻毒操作的效率更高。本专利技术注射器还设有针头保护罩,注射前针头内置于保护罩内可以避免操作过程中对工作人员造成误伤。本专利技术注射器的注射部件通过螺纹帽实现拆卸与安装,操作简便,可实现针筒和推杆部分的回收与二次利用。本专利技术采用直径为0.7~1.0mm的微针,注射后鱼体残留的针眼细小,攻毒液不易随针头的拔出而渗出。本专利技术注射器通过旋转调节筒的限位作用实现对推杆推进距离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注射器进针深度的控制,避免注射过深对鱼体造成二次伤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操作简便、进针深度控制精确、安全高效,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4提供的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6提供的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注射用针分布位置示意图;图中:1、针筒;2、推杆;3、注射部件;4、底座;5、针头保护罩;6、凹槽;7、针头孔;8、注射用针;9、螺纹帽;10、旋转调节筒;11、刻度;12、推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中。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包括中空针筒1、可沿针筒1内壁移动的推杆2和推帽12,中空针筒1前端连接有可拆卸的注射部件3,注射部件3两端分别设有底座4和针头保护罩5,底座4可沿注射部件3的中空内腔移动,底座4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开布置、相互平行且贯通的凹槽6,针头保护罩5上设有与凹槽6位置相对应的贯通的针头孔7,注射用针8针尾端固定于凹槽6内,针尖端由针头孔7延伸至针头保护罩5外形成适于穿刺的针头。本实施例提供的注射器在使用过程中采用蘸取的方式将攻毒液裹覆在注射用针外表面,以多针头实现同时多点刺入,与单头注射型注射器相比,相同的攻毒液剂量经多部位分散、少量注入可使攻毒液的吸收效果更好,保证攻毒效果。每个刺入点注入少量的攻毒液不易造成攻毒液的渗出,能够保证攻毒实验的平行性。本实施例提供的注射器在刺入鱼体的同时将攻毒液留在鱼体内,省去了传统注射器注射的过程,攻毒操作的效率更高。注射前针头内置于针头保护罩内可以避免操作过程中对工作人员造成误伤。实施例2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包括中空针筒1、可沿针筒1内壁移动的推杆2和推帽12,中空针筒1前端连接有可拆卸的注射部件3,注射部件3两端分别设有底座4和针头保护罩5,底座4可沿注射部件3的中空内腔移动,底座4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开布置、相互平行且贯通的凹槽6,针头保护罩5上设有与凹槽6位置相对应的贯通的针头孔7,注射用针8针尾端固定于凹槽6内,针尖端由针头孔7延伸至针头保护罩5外形成适于穿刺的针头。本实施例中可拆卸的注射部件3底座端管体外侧设有螺纹帽9,螺纹帽9内螺纹与针筒1外壁前端的外螺纹匹配,用于实现注射部件3与针筒1的连接。本实施例中注射部件通过螺纹帽实现拆卸与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包括中空针筒(1)、可沿针筒(1)内壁移动的推杆(2)和推帽(12),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针筒(1)前端连接有可拆卸的注射部件(3),所述注射部件(3)两端分别设有底座(4)和针头保护罩(5),所述底座(4)可沿注射部件(3)的中空内腔移动,所述底座(4)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开布置、相互平行且贯通的凹槽(6),所述针头保护罩(5)上设有与凹槽(6)位置相对应的贯通的针头孔(7),注射用针(8)针尾端固定于凹槽(6)内,针尖端由针头孔(7)延伸至针头保护罩(5)外形成适于穿刺的针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包括中空针筒(1)、可沿针筒(1)内壁移动的推杆(2)和推帽(12),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针筒(1)前端连接有可拆卸的注射部件(3),所述注射部件(3)两端分别设有底座(4)和针头保护罩(5),所述底座(4)可沿注射部件(3)的中空内腔移动,所述底座(4)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开布置、相互平行且贯通的凹槽(6),所述针头保护罩(5)上设有与凹槽(6)位置相对应的贯通的针头孔(7),注射用针(8)针尾端固定于凹槽(6)内,针尖端由针头孔(7)延伸至针头保护罩(5)外形成适于穿刺的针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的注射部件(3)底座端管体外侧设有螺纹帽(9),螺纹帽(9)内螺纹与针筒(1)外壁前端的外螺纹匹配,用于实现注射部件(3)与针筒(1)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底座(4)上设有6个间隔开布置、相互平行且贯通的凹槽(6),所述针头保护罩(5)上设有与凹槽(6)位置相对应的6个贯通的针头孔(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虹鳟鱼攻毒实验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用针(8)为具有圆锥形针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永生韩世成李绍戊卢彤岩王荻徐黎明赵景壮孙言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