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摩托车及其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4699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摩托车及其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包括外壳、设于外壳中的多个电芯、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多个电芯在外壳内呈多行多列分布;每列电芯并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多个电池单元串联构成电池组,电池组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或者,每列电芯串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多个电池单元并联构成电池组,电池组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通过此结构设计,可节约排布空间,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大其内部电芯的排布密度,使得电池组件单位密度能量增大。

Electric motorcycle and its battery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摩托车及其电池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摩托车及其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电动摩托车采用电池作为动力源,为了提高其续航能力,通常采用大容量电池。因电池容量大小与其内部布设的电芯数量有关,所以电芯数量越多其容量越大,相应的,其体积也较大。由于电动摩托车安装电池的空间有限,而现有的电池使用的是圆柱形电芯,圆柱形电芯在排布时,相邻两个电芯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而此间隙会占用较大不必要的空间,使得电芯在有限空间内排布数量减少,即电池单位密度能量减小,导致电池容量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在有限空间内增大电池组件单位密度能量的电动摩托车及其电池组件。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组件,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中的多个电芯、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电芯在所述外壳内呈多行多列分布;每列电芯并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串联构成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或者,每列电芯串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并联构成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每列的多个电芯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的两个第一压板,每一所述电芯设有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所述第一压板分别夹持于所述电池单元的多个电芯的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的相对两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相对两表面紧密接触,使得每一所述电池单元的多个电芯并联。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电芯设有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分别夹持于相邻两所述电池单元的多个电芯的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的相对两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相对两表面紧密接触,使得相邻两所述电池单元串联。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压板及第二压板,每一所述电芯设有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所述第一压板及第二压板包括顶板与底板,所述底板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穿过所述通孔伸到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顶板与底板分别夹于所述接触部的顶部与底部上。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还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电芯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接触部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且每一电池单元的多个接触部的弯折方向相同。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每两相邻所述电池单元的接触部的弯折方向相反。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电池组上,所述支架设有多个定位柱;所述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分别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中。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池组件为矩形,且每一所述电芯为矩形,所述多个电芯呈矩形阵列排布。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动摩托车,包括车体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安装于所述车体上。本技术的电池组件的多个电芯呈多行多列分布,并通过设置每列电芯并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串联构成电池组,或者,通过设置每列电芯串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并联构成电池组,从而节约电芯排布空间,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大其内部电芯的排布密度,使得电池组件单位密度能量增大。附图说明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技术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图1为本技术电池组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图1电芯排布示意图;图3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的A-A方向剖视图;图5为图3的B-B方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为矩形,其包括外壳1、多个电芯2、第一电极(未图示)、第二电极(未图示)、第一压板4、第二压板5及支架9,多个电芯2、第一压板4、第二压板5及支架9设于外壳1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外壳1为铝制外壳1,其用于封装电池组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电芯2在所述外壳1内呈多行多列分布。每列电芯2并联构成电池单元31,多列电芯2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31,多个电池单元31串联构成电池组3,电池组3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每列电芯2也可以串联构成电池单元31,多列电芯2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31,所述多个电池单元31并联构成电池组3,电池组3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为电池组件正极,第二电极为电池组件负极。电池组3为矩形,其具有四组电池单元31。位于电池组3左右两端的两组电池单元31分别电连接至电池组件正极与电池组件负极,且其两者之间串联了两组电池单元31,即电池组3由位于电池组3左右两端的两组电池单元31中间串联了两组电池单元31构成。其中,每组电池单元31排列有9个电芯2。通过设置每列电芯3并联构成电池单元31,多个电池单元31串联构成电池组3,或者,通过设置每列电芯2串联构成电池单元31,多个电池单元31并联构成电池组3,从而节约电芯2排布空间,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大其内部电芯2的排布密度,使得电池组件单位密度能量增大。具体地,每列的多个电芯2沿第一方向排布,多个电池单元31沿第二方向排布,其中,第一方向为电池组件的纵向方向,第二方向为电池组件的横向方向。每一电芯2的顶部延伸有作为电芯2导电电极的第一电极接触片21与第二电极接触片22,每行电芯2沿长度方向的相同一侧贴覆有一块散热隔板32和电加热膜33。所述电加热膜33粘贴在散热隔板32上,其与电池组件的加热系统电连接,用于给电芯2加热。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电芯2为矩形,多个电芯2呈矩形阵列排布。多个电芯2通过上述排列方式,可节省排布空间,从而增大电池组件单位密度能量。如图3、图4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片21与第二电极接触片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中的多个电芯、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电芯在所述外壳内呈多行多列分布;/n每列电芯并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串联构成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或者,/n每列电芯串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并联构成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中的多个电芯、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电芯在所述外壳内呈多行多列分布;
每列电芯并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串联构成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或者,
每列电芯串联构成电池单元,多列电芯分别构成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并联构成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列的多个电芯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沿第二方向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的两个第一压板,每一所述电芯设有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所述第一压板分别夹持于所述电池单元的多个电芯的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的相对两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相对两表面紧密接触,使得每一所述电池单元的多个电芯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芯设有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分别夹持于相邻两所述电池单元的多个电芯的第一电极接触片与第二电极接触片的相对两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相对两表面紧密接触,使得相邻两所述电池单元串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雷利诺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