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华杨专利>正文

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114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涉及清洁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四个滚轮,且滚轮的底面与轨道的顶面相接触,所述车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风槽,且第一通风槽的右底部开设有位于车体所在的圆形槽,所述圆形槽的内部活动套接有风扇,且风扇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第一转轴,所述车体的内部开设有以第一通风槽为中心线对称的两个腔体,所述第一转轴远离风扇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杆,且蜗杆的另一端与腔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该轨道检测用清洁车,转动毛刷清理轨道上的顽固异物,第二通风槽对轨道干化处理,从而保证检测前减少轨道检测车误判率,提高排查效率,保证了检测精准性。

A cleaning car for track det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
本技术涉及清洁车
,具体为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
技术介绍
铁路是供火车等交通工具行驶的轨道线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而且兼具安全、经济、便民、实惠、全天候运输,而且速度快、运能大、安全舒适、节能省地、减排高效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与国家安全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由于轨道交通使用便捷且快速,为了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轨道安全组需要定期进行维护检查,而检测的方式分别为轨道扫描和移动振幅频率两种方式,然后由于轨道交通的便捷性,其布设的环境不同,轨道所处环境也是影响轨道安全因素之一,尤其是特殊环境下,轨道检测车容易因为轨道表面覆盖的异物而误判检测故障,提高排查难度,且影响检测的精准性,因此亟需提出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四个滚轮,且滚轮的底面与轨道的顶面相接触,所述车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风槽,且第一通风槽的右底部开设有位于车体所在的圆形槽,所述圆形槽的内部活动套接有风扇,且风扇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第一转轴,所述车体的内部开设有以第一通风槽为中心线对称的两个腔体,所述第一转轴远离风扇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杆,且蜗杆的另一端与腔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腔体的内部均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蜗轮,且蜗轮的外沿与蜗杆相啮合,所述蜗轮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的两端通过轴承与腔体的上下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底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底端的外部,且两个第二转轴分别位于轨道的两侧,所述第二转轴位于车体外部的一端均匀分布有转动毛刷,且车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转动毛刷上方的第一喷水头,所述车体位于车头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两个刷杆,且轨道位于两个刷杆之间,两个所述刷杆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除尘刷,且车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除尘刷上方的第二喷水头,所述车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喷水头,且第三喷水头位于两个滚轮之间,所述车体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底部安装有水箱。可选的,所述水箱的顶部设有进水口,且水箱的顶部设有与进水口相匹配的进水盖。可选的,所述水箱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且出水管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喷水头、第二喷水头与第三喷水头的顶部相连通。可选的,所述车体的内部开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第二通风槽,且第二通风槽位于轨道的正上方,所述第一通风槽和第二通风槽的进风口均位于车体的左侧,且车体的右侧为第一通风槽的出风口。可选的,所述第一通风槽与第二通风槽的进风口宽度均大于第一通风槽与第二通风槽的出风口宽度,且第二通风槽的出风口位于车体的底部右侧并与轨道相对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轨道检测用清洁车,通过刷杆、除尘刷与第二喷水头的相互配合使用,对轨道上的异物进行初步清理,再利用第三喷水头对轨道二次清理,保证清理的效率和完整性;同时通过车体行驶速度,利用风力驱动风扇转动,从而传动转动毛刷转动再次清理轨道上顽固异物,并配合第二通风槽对轨道干化处理,从而保证检测前减少轨道检测车误判率,提高排查效率,保证了检测精准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截面图;图3为图1的B-B截面图;图4为图1的C-C截面图;图5为蜗杆与蜗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刷杆的侧视图。图中:1、车体;2、滚轮;3、轨道;4、第一通风槽;5、第二通风槽;6、风扇;7、第一转轴;8、蜗杆;9、腔体;10、蜗轮;11、第二转轴;12、转动毛刷;13、第一喷水头;14、刷杆;15、除尘刷;16、第二喷水头;17、第三喷水头;18、水箱;19、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包括车体1,车体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四个滚轮2,且滚轮2的底面与轨道3的顶面相接触,车体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风槽4,车体1的内部开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第二通风槽5,且第二通风槽5位于轨道3的正上方,第一通风槽4和第二通风槽5的进风口均位于车体1的左侧,且车体1的右侧为第一通风槽4的出风口,第一通风槽4和第二通风槽5的进风口方向为清洁车的车头方向,车体1在轨道3上行驶时会产生风的阻力,实现风进入第一通风槽4和第二通风槽5内,第一通风槽4与第二通风槽5的进风口宽度均大于第一通风槽4与第二通风槽5的出风口宽度,风从第一通风槽4的进风口进入,且通风口由大变小,使得风的压力变大,且第二通风槽5的出风口位于车体1的底部右侧并与轨道3相对应,风进入第二通风槽5对轨道3干化处理,第一通风槽4的右底部开设有位于车体1所在的圆形槽,圆形槽的内部活动套接有风扇6,风扇6的上半部位于第一通风槽4内,风从第一通风槽4的进风口进入,驱动风扇6转动,且风扇6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第一转轴7,车体1的内部开设有以第一通风槽4为中心线对称的两个腔体9,第一转轴7远离风扇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杆8,且蜗杆8的另一端与腔体9的内侧壁转动连接,腔体9的内部均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蜗轮10,且蜗轮10的外沿与蜗杆8相啮合,蜗轮10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第二转轴11,风扇6通过风力驱动,从而传动第二转轴11转动,且第二转轴11的两端通过轴承与腔体9的上下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二转轴11的底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1底端的外部,且两个第二转轴11分别位于轨道3的两侧,第二转轴11位于车体1外部的一端均匀分布有转动毛刷12,第二转轴11转动带动转动毛刷12转动,且车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转动毛刷12上方的第一喷水头13,第一喷水头13向下洒水,再配合转动毛刷12清理轨道3上的顽固异物,车体1位于车头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两个刷杆14,且轨道3位于两个刷杆14之间,两个刷杆14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除尘刷15,且车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除尘刷15上方的第二喷水头16,除尘刷15与第二喷水头16的设置,有利于初步清理轨道3上的异物,车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喷水头17,且第三喷水头17位于两个滚轮2之间,有利于对轨道3二次清理,车体1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底部安装有水箱18,水箱18的顶部设有进水口,便于加水,且水箱18的顶部设有与进水口相匹配的进水盖,避免异物进入水箱18内,水箱18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9,且出水管19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喷水头13、第二喷水头16与第三喷水头17的顶部相连通。工作原理:当车体1在轨道3上行驶时,通过刷杆14上的除尘刷15与第二喷水头16对轨道3上的异物进行初步的清理,第三喷水头17对轨道3二次清理,同时,车体1在轨道3上行驶时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包括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四个滚轮(2),且滚轮(2)的底面与轨道(3)的顶面相接触,所述车体(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风槽(4),且第一通风槽(4)的右底部开设有位于车体(1)所在的圆形槽,所述圆形槽的内部活动套接有风扇(6),且风扇(6)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第一转轴(7),所述车体(1)的内部开设有以第一通风槽(4)为中心线对称的两个腔体(9),所述第一转轴(7)远离风扇(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杆(8),且蜗杆(8)的另一端与腔体(9)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腔体(9)的内部均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蜗轮(10),且蜗轮(10)的外沿与蜗杆(8)相啮合,所述蜗轮(10)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第二转轴(11),且第二转轴(11)的两端通过轴承与腔体(9)的上下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1)的底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1)底端的外部,且两个第二转轴(11)分别位于轨道(3)的两侧,所述第二转轴(11)位于车体(1)外部的一端均匀分布有转动毛刷(12),且车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转动毛刷(12)上方的第一喷水头(13),所述车体(1)位于车头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两个刷杆(14),且轨道(3)位于两个刷杆(14)之间,两个所述刷杆(14)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除尘刷(15),且车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除尘刷(15)上方的第二喷水头(16),所述车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喷水头(17),且第三喷水头(17)位于两个滚轮(2)之间,所述车体(1)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底部安装有水箱(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检测用清洁车,包括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四个滚轮(2),且滚轮(2)的底面与轨道(3)的顶面相接触,所述车体(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风槽(4),且第一通风槽(4)的右底部开设有位于车体(1)所在的圆形槽,所述圆形槽的内部活动套接有风扇(6),且风扇(6)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第一转轴(7),所述车体(1)的内部开设有以第一通风槽(4)为中心线对称的两个腔体(9),所述第一转轴(7)远离风扇(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杆(8),且蜗杆(8)的另一端与腔体(9)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腔体(9)的内部均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蜗轮(10),且蜗轮(10)的外沿与蜗杆(8)相啮合,所述蜗轮(10)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第二转轴(11),且第二转轴(11)的两端通过轴承与腔体(9)的上下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1)的底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1)底端的外部,且两个第二转轴(11)分别位于轨道(3)的两侧,所述第二转轴(11)位于车体(1)外部的一端均匀分布有转动毛刷(12),且车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转动毛刷(12)上方的第一喷水头(13),所述车体(1)位于车头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互对称的两个刷杆(14),且轨道(3)位于两个刷杆(14)之间,两个所述刷杆(14)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除尘刷(15),且车体(1)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郑华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