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及其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052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2:30
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及其净水器,设置有第一反渗透单元和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第二反渗透单元,第一反渗透单元和第二反渗透单元管路连接;当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在正常工作时,水流先进入第一反渗透单元再进入第二反渗透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产水量较小的第二反渗透单元复合于后置活性炭过滤部,第二反渗透单元位于第一反渗透单元的下游,第二反渗透单元优选于第一反渗透单元出堵塞和结垢。用户只需在需更换后置活性炭过滤部时,更换第二反渗透单元即可以,而不需要更换整个反渗透滤芯,从而达到节省更换成本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反渗透膜片组装套于后置活性炭过滤部的内部,不会增加净水机的滤芯数量。

A kind of composite split type reverse osmosis filter element and its water purifier with post activated carb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及其净水器
本技术涉及反渗透滤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及一种净水器。
技术介绍
反渗透滤芯是净水机的核心元件,反渗透滤芯在使用一段时间就会失效,一旦滤芯失效,就需要及时更换。目前净水机的反渗透滤芯在做更换时,失效的反渗透滤芯被整体抛弃。但反渗透滤芯的成本较高,例如通常大流量400G的反渗透滤芯需要500元以上,导致净水机的使用成本较高。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滤芯使用成本降低的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及一种净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其中一个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该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能降低反渗透滤芯的更换成本。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提供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设置有第一反渗透单元和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第二反渗透单元,第一反渗透单元和第二反渗透单元以管路连接。当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在正常工作时,水流先进入第一反渗透单元再进入第二反渗透单元。将第一反渗透单元的产水量定义为B1,将第二反渗透单元的产水量定义为B2,存在0.75B1≥B2。进一步0.5B1≥B2。优选的,上述第二反渗透单元设置有后置活性炭过滤部、反渗透膜片组和中心管部,反渗透膜片组卷绕于中心管部的外表面并整体装套于后置活性炭过滤部的内部。水流方向为水源经第一反渗透单元反渗透得到纯水A和浓水A,纯水A和浓水A分别进入第二反渗透单元,浓水A经第二反渗透单元反渗透得到纯水B和浓水B,纯水B与纯水A汇合进入后置活性炭过滤部,浓水B排出。优选的,上述反渗透膜片组设置有多片反渗透膜,多片反渗透膜分别卷绕于中心管部的外表面并装套于后置活性炭过滤部的内部,所述反渗透膜设置有产水面和进水面。优选的,上述反渗透膜为对折成双层长方形结构的反渗透膜且进水面相对,对折边为长方形的短边,将对折边定义为第一宽,将与对折边相对的短边定义为第二宽,与对折边相邻的两条长边定义为第一长和第二长,且第二长远离第二反渗透单元的进水口。每一片的产水面与相邻反渗透膜的产水面沿第一长和第二长密封连接,且第一宽和第二宽形成的通道为纯水通道。每一片的进水面与同一反渗透膜的进水面沿第二宽、第一长和第二长密封连接,且在第一长并远离第一宽留有用于浓水进出的开口。将开口的长度定义为A1,将第一宽的长度定义为A2,0.5A2≥A1。优选的,上述中心管部设置有用于浓水的浓水中心管和用于输送纯水的纯水中心管。优选的,上述产水面的第一宽与纯水中心管相抵。优选的,上述浓水中心管无缝隙连接于进水面且与第一宽平行且浓水中心管与产水面不接触。优选的,上述浓水中心管与反渗透膜一一对应。优选的,上述第一反渗透单元设置有进水口、浓水出口和净水出口。所述浓水中心管与浓水出口连通,纯水中心管与净水出口连通,开口为浓水出口;或者所述开口与进水口连通,纯水中心管与净水出口连通,浓水中心管为浓水出水通道。每一片的产水面与相邻反渗透膜的产水面沿第一长和第二长密封连接,且第一宽和第二宽形成的通道为纯水通道。每一片的进水面与同一反渗透膜的进水面沿第二宽密封连接,且第一长和第二长形成的通道为浓水通道。优选的,上述产水面的第一宽与中心管部相抵。优选的,上述第一反渗透单元与外部装置一体连接。优选的,上述外部装置为前置PP棉或者前置活性炭。水流方向为水源经外部装置过滤,过滤后的水源进入第一反渗透单元经第一反渗透单元反渗透得到纯水A和浓水A,纯水A和浓水A分别进入第二反渗透单元,浓水B经第二反渗透单元反渗透得到纯水B和浓水B,纯水B与纯水A汇合进入后置活性炭过滤部,浓水B排出。本技术的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设置有第一反渗透单元和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第二反渗透单元,第一反渗透单元和第二反渗透单元以管路连接;当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在正常工作时,水流先进入第一反渗透单元再进入第二反渗透单元。本技术将产水量较小的第二反渗透单元复合于后置活性炭过滤部,第二反渗透单元位于第一反渗透单元的下游,第二反渗透单元优先于第一反渗透单元出堵塞和结垢。用户只需在需更换后置活性炭过滤部时,更换第二反渗透单元即可以,而不需要更换整个反渗透滤芯,从而达到节省更换成本的目的。本技术将反渗透膜片组装套于后置活性炭过滤部的内部,不会增加净水机的滤芯数量。第二反渗透单元与后置活性炭过滤部共用一个滤芯壳,也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的另一技术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净水器。该净水器能降低反渗透滤芯的更换成本。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提供具有上述的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的净水器。本技术的净水器具有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该净水器能降低反渗透滤芯的更换成本。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的第二反渗透单元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的第一反渗透单元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的单片反渗透膜的折叠过程示意图。图4为反渗透膜与相邻反渗透膜的折叠过程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进水面水流方向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1产水面水流方向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2进水面水流方向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3的单片反渗透膜的折叠过程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3的反渗透膜与相邻反渗透膜的折叠过程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3进水面水流方向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3产水面水流方向示意图。图1至图11中,包括有:第一反渗透单元1、进水口11、浓水出口12、净水出口13、第二反渗透单元2、后置活性炭过滤部21、反渗透膜片组22、反渗透膜221、进水面2211、产水面2212、第一宽2213、第二宽2214、第一长2215、第二长2216、开口2217、中心管部23、浓水中心管231、纯水中心管232、壳体24。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如图1至图6所示,设置有第一反渗透单元1和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第二反渗透单元2,第一反渗透单元1和第二反渗透单元2以管路连接。当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在正常工作时,水流先进入第一反渗透单元1再进入第二反渗透单元2。将第一反渗透单元1的产水量定义为B1,将第二反渗透单元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一反渗透单元和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第二反渗透单元,第一反渗透单元和第二反渗透单元以管路连接;/n当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在正常工作时,水流先进入第一反渗透单元再进入第二反渗透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一反渗透单元和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第二反渗透单元,第一反渗透单元和第二反渗透单元以管路连接;
当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在正常工作时,水流先进入第一反渗透单元再进入第二反渗透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其特征在于:将第一反渗透单元的产水量定义为B1,将第二反渗透单元的产水量定义为B2,存在0.75B1≥B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其特征在于:0.5B1≥B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渗透单元设置有后置活性炭过滤部、反渗透膜片组和中心管部,反渗透膜片组卷绕于中心管部的外表面并整体装套于后置活性炭过滤部的内部;
水源经第一反渗透单元反渗透得到纯水A和浓水A,纯水A和浓水A分别进入第二反渗透单元,浓水A经第二反渗透单元反渗透得到纯水B和浓水B,纯水B与纯水A汇合进入后置活性炭过滤部,浓水B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后置活性炭复合的分体式反渗透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组设置有多片反渗透膜,多片反渗透膜分别卷绕于中心管部的外表面并装套于后置活性炭过滤部的内部,所述反渗透膜设置有产水面和进水面;
所述反渗透膜为对折成双层长方形结构的反渗透膜且进水面相对,对折边为长方形的短边,将对折边定义为第一宽,将与对折边相对的短边定义为第二宽,与对折边相邻的两条长边定义为第一长和第二长,且第二长远离第二反渗透单元的进水口;
每一片的产水面与相邻反渗透膜的产水面沿第一长和第二长密封连接,且第一宽和第二宽形成的通道为纯水通道;
每一片的进水面与同一反渗透膜的进水面沿第二宽、第一长和第二长密封连接,且在第一长并远离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陈小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