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走线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3039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走线盒,包括连接组件、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上板、圆钢棍和下盖板;连接组件包括上框件和连接在上框件下方的下连接件;上框件呈开口向上的长方体框状,其铅垂设置的周向四板下方连接底板,底板中央设有呈长方形的连接孔;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依次连接形成开口向前的长方体框件;上板、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连接在一起形成开口向前且开口向下的长方体壳件,且该长方体壳件的大小与上框件对应,所述长方体壳件由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通过紧固件与上框件的周向四板连接在一起。该走线盒的安全性较好。

A cable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走线盒
本技术涉及柴油发电机组电源线布线装置,属于机械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电源线走线系统多为导线直接连接或者导线外加一层防护层,容易造成导线暴露,容易划伤损坏,影响到传输系统,严重的导致发电机漏电,发生事故。对发电机母线的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能防止一些可能出现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性较好的走线盒。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走线盒,包括连接组件、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上板、圆钢棍和下盖板;连接组件包括上框件和连接在上框件下方的下连接件;上框件呈开口向上的长方体框状,其铅垂设置的周向四板下方连接底板,底板中央设有呈长方形的连接孔;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依次连接形成开口向前的长方体框件;上板从上方连接在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的上端面,上板与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上板、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均向前折弯形成用于连接的第三连接板;上板、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连接在一起形成开口向前且开口向下的长方体壳件,且该长方体壳件的大小与上框件对应,所述长方体壳件由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通过紧固件与上框件的周向四板连接在一起;圆钢棍的长度与第二后板对应,圆钢棍设置在第二左板、第二后板之间,且位于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的前底部,下盖板的大小与下连接件对应;下盖板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下连接件上。进一步的,上框件的周向四板上设有相应的铆螺母;下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左板、第一后板和第一右板,从而下连接件上下贯通且向前开口,第一左板、第一后板和第一右板的上方均设有各自折弯形成的第一连接板,第一左板、第一后板和第一右板由其第一连接板架设在上框件的底板上而卡接在上框件的底板连接孔处,并焊接连接在一起;第一左板和第一右板的前端设有向内折弯形成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设有铆螺母。进一步的,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圆钢棍的两端设有螺纹,圆钢棍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相应位置处通孔后旋合上垫片和螺母而连接在第二左板、第二后板之间。进一步的,下盖板通过铆螺母和螺栓与下连接件的第一左板、第一右板连接在一起。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技术能有效防止涡流;(2)本技术的圆钢棍的设计可增加电源线的安全性;(3)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且对电源导线防护能力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走线盒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走线盒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连接组件1,上框件11,下连接件12,第一左板12-1,第一后板12-2,第一右板12-3,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第二右板23,上板24,圆钢棍3,下盖板4。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一种走线盒包括连接组件1、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第二右板23、上板24、圆钢棍3和下盖板4。连接组件1包括上框件11和连接在上框件11下方的下连接件12;上框件11呈开口向上的长方体框状,其铅垂设置的周向四板下方连接底板,底板中央设有呈长方形的连接孔,连接孔的面积占整个底板面积的80%以上;上框件11的周向四板上设有相应的铆螺母。下连接件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左板12-1、第一后板12-2和第一右板12-3,从而下连接件12上下贯通且向前开口,第一左板12-1、第一后板12-2和第一右板12-3的上方均设有各自折弯形成的第一连接板,第一左板12-1、第一后板12-2和第一右板12-3由其第一连接板架设在上框件11的底板上而卡接在上框件11的底板连接孔处,并焊接连接在一起。第一左板12-1和第一右板12-3的前端设有向内折弯形成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设有铆螺母。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第二右板23依次连接形成开口向前的长方体框件,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第二右板23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即通过铆螺母和螺栓连接在一起。上板24从上方连接在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第二右板23的上端面,上板24与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第二右板23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即通过铆螺母和螺栓连接在一起。上板24、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第二右板23均向前折弯形成用于连接的第三连接板。上板24、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第二右板23连接在一起形成开口向前且开口向下的长方体壳件,且该长方体壳件的大小与上框件11对应,所述长方体壳件由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第二右板23通过紧固件与上框件11的周向四板连接在一起,即通过铆螺母和螺栓连接在一起。圆钢棍3的长度与第二后板22对应,圆钢棍3设置在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之间,且位于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的前底部,圆钢棍3的两端设有螺纹,圆钢棍3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相应位置处通孔后旋合上垫片和螺母而连接在第二左板21、第二后板22之间而用于为导线提供转向引导和承载导线。下盖板4的大小与下连接件12对应,下盖板4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下连接件12上,即下盖板4通过铆螺母和螺栓与下连接件12的第一左板12-1、第一右板12-3连接在一起。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走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组件、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上板、圆钢棍和下盖板;/n连接组件包括上框件和连接在上框件下方的下连接件;上框件呈开口向上的长方体框状,其铅垂设置的周向四板下方连接底板,底板中央设有呈长方形的连接孔;/n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依次连接形成开口向前的长方体框件;上板从上方连接在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的上端面,上板与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上板、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均向前折弯形成用于连接的第三连接板;上板、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连接在一起形成开口向前且开口向下的长方体壳件,且该长方体壳件的大小与上框件对应,所述长方体壳件由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通过紧固件与上框件的周向四板连接在一起;/n圆钢棍的长度与第二后板对应,圆钢棍设置在第二左板、第二后板之间,且位于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的前底部,下盖板的大小与下连接件对应;/n下盖板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下连接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走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组件、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上板、圆钢棍和下盖板;
连接组件包括上框件和连接在上框件下方的下连接件;上框件呈开口向上的长方体框状,其铅垂设置的周向四板下方连接底板,底板中央设有呈长方形的连接孔;
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依次连接形成开口向前的长方体框件;上板从上方连接在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的上端面,上板与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上板、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均向前折弯形成用于连接的第三连接板;上板、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连接在一起形成开口向前且开口向下的长方体壳件,且该长方体壳件的大小与上框件对应,所述长方体壳件由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第二右板通过紧固件与上框件的周向四板连接在一起;
圆钢棍的长度与第二后板对应,圆钢棍设置在第二左板、第二后板之间,且位于第二左板、第二后板的前底部,下盖板的大小与下连接件对应;
下盖板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下连接件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汉霞吴伟
申请(专利权)人:雅柯斯电力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