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2255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0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充电装置,属于汽车领域。包括前安装板、设置在前安装板上的后安装板以及由前安装板与后安装板扣合形成的安装腔、安装腔内设有充电端子,充电端子包括设置在前安装板内的输出端以及设置在后安装板内并与后安装板螺纹连接的的输入端;后安装板内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与充电端子连接的压线端子,充电端子与压线端子的夹角为90°,压线端子的一端套设在输入端外侧并与输入端连接,压线端子的另一端穿过后安装板并设置在后安装板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线缆直接在直流插座内部90°转折,缩短了直流插座尾部线缆转弯空间要求,从而减少了线缆对车身空间占用。

A DC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充电是电动汽车蓄能必备的功能,而充电接口是实现该功能的重要一环。充电接口有两种,一种是交流慢充接口,主要用于家用电网,由于其功率小,所以充电时间长。快充接口主要从专用的充电设施上取电,电能较大,充电时间较短,是以后充电站建设、汽车配置的主流。目前新能源汽车由于车身空间限制,市面上现有的国标直流充电插座基本采用尾部直出线,然后在车身内部进行线缆弯折布线,尾部直出线的直流充电接口由于线缆折弯半径要求,需要占用很大的车身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直流充电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直流充电装置,包括前安装板、设置在前安装板上的后安装板以及由前安装板与后安装板扣合形成的安装腔、安装腔内设有充电端子,充电端子包括设置在前安装板内的输出端以及设置在后安装板内并与后安装板螺纹连接的的输入端;后安装板内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与充电端子连接的压线端子,充电端子与压线端子的夹角为90°,压线端子的一端套设在输入端外侧并与输入端连接,压线端子的另一端穿过后安装板并设置在后安装板外侧。本技术中操作人员将线缆芯线压接到压接端子上后,将压接端子通过安装槽穿入后安装板内,并使充电端子的输入端旋入后安装板内并与压线端子呈90°夹角,通过扭力扳手的扭矩规定来确定输入端和后安装板内旋紧,然后将前安装板通过安装腔扣入装配好的充电端子上并固定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由此实现了线缆直接在直流插座内部90°转折,从而减少线缆对车身空间占用。作为优选,压线端子外侧并位于压线端子与后安装板之间套设有防水栓。本技术通过套设在压线端子外侧的防水栓,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外界的雨水等从后安装板渗入到安装槽内,对压线端子以及充电端子造成电线短路等电路损伤。作为优选,安装腔内设有与输入端螺纹连接的防松螺母。本技术通过设置在安装腔内并与输入端螺纹连接的防松螺母,使充电端子的输入端与后安装板的螺纹连接更加稳定,同时防止输入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与后安装板发生连接松动等情况。作为优选,压线端子靠近充电端子的一端设置在防松螺母与输入端之间。本技术通过将压线端子设置在防松螺母与输入端之间,使充电端子在选入防松螺母的过程中对压线端子进行辅助固定。作为优选,前安装板位于输出端的一侧设有端盖。本技术通过设置在前安装板上的端盖对充电端子进行防护,同时便于维修人员拆卸并对充电端子进行维修更换等。作为优选,前安装板上并靠近后安装板的一侧设有多组卡块,后安装板上设有多组与卡块配合的卡槽。本技术中操作人员将前安装板扣合在后安装板上时,通过将卡块插入卡槽中对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作为优选,后安装板上设有穿过后安装板并与前安装板连接的自攻螺钉。本技术中设置在后安装板上的自攻螺钉穿过后安装板并与前安装板连接,便于操作人员将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固定连接。作为优选,输出端上设有充电接口。本技术中充电端子的输出端获得电能时通过充电接口将电能输出到汽车的蓄电池内。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将线缆芯线压接到压接端子上后,将压接端子通过安装槽穿入后安装板内,并使充电端子的输入端旋入后安装板内并与压线端子呈90°夹角,通过扭力扳手的扭矩规定来确定输入端和后安装板内旋紧,然后将前安装板通过安装腔扣入装配好的充电端子上并固定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由此实现了线缆直接在直流插座内部90°转折,缩短了直流插座尾部线缆转弯空间要求,从而减少了线缆对车身空间占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前安装板;2-后安装板;3-安装腔;4-充电端子;41-输出端;42-输入端;5-安装槽;6-压线端子;7-防水栓;8-防松螺母;9-端盖;11-卡块;12-卡槽;22-自攻螺钉;10-充电接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参见图1到图2,本技术包括前安装板1、设置在前安装板1上并与前安装板1可拆卸连接的后安装板2以及由前安装板1与后安装板2扣合形成的安装腔3,后安装板2内还设有与安装腔3连通的安装槽5。后安装板2上设有穿过后安装板2并与前安装板1连接的自攻螺钉22,当操作人员需要固定前安装板1和后安装板2时,仅需将设置在后安装板2上的自攻螺钉22穿过后安装板2并与前安装板1连接,然后旋转拧紧便可将前安装板1和后安装板2固定连接。前安装板1上并靠近后安装板2的一侧设有两组卡块11,后安装板2上设有两组与卡块11对应设置的卡槽12。操作人员将前安装板1扣合在后安装板2上时,通过将卡块11插入卡槽12中,对前安装板1和后安装板2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避免前安装板1和后安装板2固定连接时发生位置上偏移,进而影响使用功能。进一步参见图1,安装腔3内设有与汽车的蓄电池连接的充电端子4,充电端子4包括设置在前安装板1内并与汽车的蓄电池连接的输出端41以及设置在后安装板2内并与后安装板2螺纹连接的的输入端42,输出端41设有与蓄电池连接的充电接口10,本技术中充电端子4的输出端41获得电能时通过充电接口10将电能输出到汽车的蓄电池内。安装槽5内设有与充电端子4垂直连接的压线端子6,充电端子4与压线端子6的夹角为90°。压线端子6的一端套设在输入端42外侧并与输入端42连接,压线端子6的另一端穿过后安装板2并设置在后安装板2外侧。进一步参见图1,前安装板1位于输出端41的一侧设有端盖9,本技术通过设置在前安装板1上的端盖9对充电端子4进行防护,同时便于维修人员拆卸并对充电端子4进行维修更换等。操作人员将线缆芯线压接到压接端子上后,将压接端子通过安装槽5穿入后安装板2内,并使充电端子4的输入端42旋入后安装板2内并与压线端子6呈90°夹角,通过扭力扳手的扭矩规定来确定输入端42和后安装板2内旋紧,然后将前安装板1通过安装腔3扣入装配好的充电端子4上并固定前安装板1和后安装板2,由此实现了线缆直接在直流插座内部90°转折,从而减少线缆对车身空间占用。进一步参见图1,压线端子6外侧并位于压线端子6与后安装板2之间套设有防水栓7,本技术通过套设在压线端子6外侧的防水栓7,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外界的雨水等从后安装板2渗入到安装槽5内,对压线端子6以及充电端子4造成电线短路等电路损伤。安装腔3内设有与输入端42螺纹连接的防松螺母8,设置在安装腔3内并与输入端42螺纹连接的防松螺母8使充电端子4的输入端42与后安装板2的螺纹连接更加稳定,同时防止输入端4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与后安装板2发生连接松动等情况。压线端子6靠近充电端子4的一端设置在防松螺母8与输入端42之间,使充电端子4在选入防松螺母8的过程中对压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安装板(1)、设置在前安装板(1)上的后安装板(2)以及由前安装板(1)与后安装板(2)扣合形成的安装腔(3)、所述安装腔(3)内设有充电端子(4),所述充电端子(4)包括设置在前安装板(1)内的输出端(41)以及设置在后安装板(2)内并与后安装板(2)螺纹连接的输入端(42);/n所述后安装板(2)内设有与安装腔(3)连通的安装槽(5),所述安装槽(5)内设有与充电端子(4)连接的压线端子(6),所述充电端子(4)与压线端子(6)的夹角为90°,所述压线端子(6)的一端套设在输入端(42)外侧并与输入端(42)连接,所述压线端子(6)的另一端穿过后安装板(2)并设置在后安装板(2)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安装板(1)、设置在前安装板(1)上的后安装板(2)以及由前安装板(1)与后安装板(2)扣合形成的安装腔(3)、所述安装腔(3)内设有充电端子(4),所述充电端子(4)包括设置在前安装板(1)内的输出端(41)以及设置在后安装板(2)内并与后安装板(2)螺纹连接的输入端(42);
所述后安装板(2)内设有与安装腔(3)连通的安装槽(5),所述安装槽(5)内设有与充电端子(4)连接的压线端子(6),所述充电端子(4)与压线端子(6)的夹角为90°,所述压线端子(6)的一端套设在输入端(42)外侧并与输入端(42)连接,所述压线端子(6)的另一端穿过后安装板(2)并设置在后安装板(2)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线端子(6)外侧并位于压线端子(6)与后安装板(2)之间套设有防水栓(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应德夏福兴秦刚夏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瑞可达连接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