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赖万正专利>正文

萤火虫养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1698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0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萤火虫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水槽,所述水槽具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排水孔及止水阀,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将水槽分隔成多个空间,其中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孔洞,且所述第一孔洞中设置有第一滤网,而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孔洞,且所述第二孔洞中设置有第二滤网,使所述多个空间相连通。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水槽的一侧,且所述止水阀设于所述排水孔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萤火虫养殖装置适用于养殖不同生长阶段的萤火虫,且多个水槽可并排连接使用,以达到以规模化的人工方式养殖萤火虫的目的。

Firefly cultur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萤火虫养殖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以人工方式养殖萤火虫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养殖不同生长阶段的半水生及水生萤火虫的规模化人工养殖装置。
技术介绍
萤火虫是一种小型甲虫,由于其独特的发光习性,除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外,同时也具有研究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多种附加价值。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以及大众对环境及教育的重视,针对萤火虫与其人工饲养方法的研究日趋增加。萤火虫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已知它是一种只有在优质生态环境下才能生存的昆虫,水质、温度、水量、食物、土质、地温、湿度等,均与萤火虫的生长息息相关。然而,社会近来的现代化发展和所造成的污染,严重破坏了萤火虫的栖息环境,使得野生萤火虫的数量大量减少。在萤火虫作为观赏、教育和研究等各种需求迅速增加的情况下,从野外捕捉野生萤火虫不仅不符合经济效益,也将危害环境及物种生态,因此,如何以规模化的人工方式养殖萤火虫,确有其迫切需求。尽管如此,实际上以规模化的人工方式养殖萤火虫却有困难,其困难点在于,除了萤火虫对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之外,萤火虫为完全变态的昆虫,生长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包括初龄幼虫、二龄幼虫及终龄幼虫等阶段,不同生长阶段的萤火虫的养殖技术皆不相同,尤其是初龄幼虫的体长仅约0.2厘米,体型相当小,不易养殖,且化蛹、羽化和产卵等各阶段亦皆需要不同的养殖环境和条件。由于目前尚未有能够同时大量繁殖不同生长阶段的萤火虫养殖装置,因此,开发出适用于萤火虫各个生长阶段,且能够提高萤火虫存活率的规模化人工养殖装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的目地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适用于养殖各个生长阶段的萤火虫的规模化人工养殖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萤火虫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水槽,所述水槽具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排水孔及止水阀,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将水槽区隔成多个空间。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孔洞,且所述第一孔洞中设置有第一滤网,而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孔洞,且所述第二孔洞中设置有第二滤网,使所述多个空间相连通。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水槽的一侧,且所述止水阀设于所述排水孔上。根据本技术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孔洞、所述第二孔洞及所述排水孔的至少其中一个的最低处与所述水槽的底部相隔一段距离,且所述距离介于2厘米至15厘米之间。根据本技术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滤网及所述第二滤网的至少其中一个的孔径为0.01厘米至1厘米。根据本技术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沉水泵、控温器或其组合,其中所述沉水泵及所述控温器设置于所述多个空间中的第一空间。根据本技术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所述多个空间的第二空间,且所述第一孔洞与所述第二孔洞彼此相互错开而不相对。根据本技术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沉水马达及水管,所述沉水马达具有出水口,且设置于所述多个空间中的第三空间,其中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水管的一端相连接,而所述水管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中,以及所述水管包括多个分流管,其中各分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管相通连接,且各分流管的另一游离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根据本技术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水管还包括洒水器,其中所述洒水器设置于所述水管的两端之间。根据本技术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多个饲育盒、离水设施或其组合,其中各所述饲育盒及所述离水设施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内,以及所述离水设施包括基底层及覆盖层,且所述覆盖层铺设于所述基底层上。根据本技术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纱网,其中所述纱网覆盖于所述水槽上。根据本技术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包括多个所述水槽,且各所述水槽并排连接使用。本技术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水槽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共享的排水系统和共享的给水系统,将多个水槽并排连接使用,借以同时养殖不同生长阶段的萤火虫;此外,以一个包括长120厘米、宽40厘米的水槽的萤火虫养殖装置为例,平均而言,本技术的单一萤火虫养殖装置可培育约6,000只至9,000只的初龄幼虫,且萤火虫的存活率可达至少八成以上,故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提高萤火虫存活率的萤火虫养殖装置,并达到以规模化的人工方式养殖萤火虫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主视图;图1C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俯视图;图1D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左视图;图1E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右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俯视图;图3A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萤火虫养殖装置中饲育盒的立体示意图;图3C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另一萤火虫养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俯视图;图5A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俯视图;图5B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另一萤火虫养殖装置的俯视图;以及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6的萤火虫养殖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萤火虫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水槽,所述水槽具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排水孔及止水阀,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将水槽区隔成多个空间,其中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孔洞,且所述第一孔洞中设置有第一滤网,而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孔洞,且所述第二孔洞中设置有第二滤网,使所述多个空间相互连通。所述排水孔设于水槽的一侧,且所述止水阀设于所述排水孔上。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水槽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水槽的形状为长方体,且水槽及隔板是由透明材质所制成,例如,但不限于玻璃及压克力(acrylic),以方便观察萤火虫。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上的第一孔洞及第二孔洞是相互错开而不相对,且所述第一孔洞及所述第二孔洞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孔的最低处距离水槽底部的距离约为2厘米至15厘米。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排水孔的最低处距离水槽底部的距离约为3厘米至10厘米。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排水孔的最低处距离水槽底部的距离约为5厘米。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洞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低处距离水槽底部的距离约为2厘米至15厘米。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孔洞及第二孔洞的最低处距离水槽底部的距离约为3厘米至10厘米。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孔洞及第二孔洞的最低处距离水槽底部的距离约为5厘米。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滤网及第二滤网的孔径约为0.01厘米至1厘米。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滤网及第二滤网的孔径约为0.01厘米至0.8厘米。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滤网及第二滤网的孔径约为0.01厘米至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萤火虫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具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排水孔及止水阀,且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水槽区隔成多个空间,其中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孔洞,且所述第一孔洞中设置有第一滤网,而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孔洞,且所述第二孔洞中设置有第二滤网,使所述多个空间相互连通,以及其中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水槽的一侧,且所述止水阀设于所述排水孔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萤火虫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具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排水孔及止水阀,且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水槽区隔成多个空间,其中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孔洞,且所述第一孔洞中设置有第一滤网,而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孔洞,且所述第二孔洞中设置有第二滤网,使所述多个空间相互连通,以及其中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水槽的一侧,且所述止水阀设于所述排水孔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火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洞、所述第二孔洞及所述排水孔的至少其中一个的最低处与所述水槽的底部相隔一段距离,且所述距离介于2厘米至15厘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火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及所述第二滤网的至少其中一个的孔径为0.01厘米至1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火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水泵、控温器或其组合,其中所述沉水泵及所述控温器设置于所述多个空间中的第一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萤火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所述多个空间的第二空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胤就
申请(专利权)人:赖万正赖羿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