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1601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02:09
空气调节机具备涡轮风扇和热交换器,该涡轮风扇具有叶轮和风扇马达,该热交换器配置在叶轮的下风侧,叶轮具有:主板,其与风扇马达的驱动轴连接;侧板,其与主板相向配置,在中心部形成有吸入口;以及多个叶片,其设置在主板与侧板之间,多个叶片分别具有前缘和在径向上配置在比前缘靠外侧的后缘,在后缘形成有切口,多个叶片分别具有位于切口的主板侧的第一边和位于切口的侧板侧的第二边来作为隔着切口而彼此相向的一对边,第二边形成为向主板侧凸出。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空气调节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涡轮风扇的空气调节机。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具有离心送风机和配置在离心送风机的周围的热交换器。离心送风机的叶轮具备安装于马达轴的轮毂、与轮毂相向配置的护罩、以及配置在轮毂的外周部与护罩的外周部之间的多个叶片。离心送风机的吸入口形成于护罩的中心部,离心送风机的吹出口形成于叶轮的外周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925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离心送风机中,从吸入口沿着轴心方向向叶轮的内部吸入空气。因此,被吸入到叶轮的内部的空气具有从护罩朝向轮毂的轴心方向的动量。另外,在搭载于空气调节机那样的低压用的离心送风机的情况下,叶片的径向长度比较短。因此,从离心送风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具有在轴心方向上偏向轮毂侧的风量分布。从离心送风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入配置在离心送风机的周围的热交换器。通常,热交换器在轴心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中,相对于离心送风机的吹出口,不是偏向轮毂侧而是偏向护罩侧地配置。因此,流入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量分布的偏差比离心送风机的吹出口处的吹出空气的风量分布的偏差更大。热交换器成为相对于空气的流动的阻力体。因此,当风量分布具有偏差的空气流入热交换器时,随着动压的损失,风量分布的偏差得到缓和。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调节机中,存在由于能量的损失变大而所需动力变大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所需动力小且节能性优异的空气调节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机具备涡轮风扇和热交换器,该涡轮风扇具有叶轮和驱动所述叶轮的风扇马达,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叶轮的下风侧,所述叶轮具有:主板,其与所述风扇马达的驱动轴连接;侧板,其与所述主板相向配置,在中心部形成有吸入口;以及多个叶片,其设置在所述主板与所述侧板之间,所述多个叶片分别具有前缘和后缘,该后缘在所述涡轮风扇的径向上配置在比所述前缘靠外侧的位置,在所述后缘形成有切口,所述多个叶片分别具有位于所述切口的所述主板侧的第一边和位于所述切口的所述侧板侧的第二边来作为隔着所述切口而彼此相向的一对边,所述第二边形成为向所述主板侧凸出。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能够使沿着第二边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向侧板侧弯曲,因此能够缓和流入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量分布的偏差。因此,能够减少从叶轮吹出到流入热交换器为止的空气产生的动压的损失,因此能够得到所需动力小且节能性优异的空气调节机。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放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叶片15的结构的图。图3是放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叶片15的结构的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叶片15与热交换器20的位置关系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叶片15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叶片15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叶片15的结构的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叶片15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空气调节机,例示了四方向吹出式的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结构的示意图。在图1中,示出了沿涡轮风扇10的子午面剖切空气调节机的截面。在此,子午面是指包含涡轮风扇10的轴心O的平面。图1及后述的图2~图8所示的叶片15的形状是将多个叶片15中的一个叶片15旋转投影到涡轮风扇10的子午面上而得到的形状。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机具备:涡轮风扇10,其具有叶轮11及驱动叶轮11的风扇马达12;热交换器20,其配置在叶轮11的下风侧;以及框体21,其收纳涡轮风扇10及热交换器20。涡轮风扇10的风扇马达12固定于框体21的顶面的中央部。涡轮风扇10的轴心O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热交换器20配置成包围叶轮11的外周,具有在沿着轴心O的方向上观察时呈大致四边形的框状的形状。热交换器20与未图示的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及膨胀阀一起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热交换器20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框体21的下表面的中心部形成有将室内空气向框体21内吸入的空气调节机的吸入口22。在框体21的下表面中的吸入口22的周围形成有将通过了热交换器20的空调空气从框体21内向室内吹出的空气调节机的吹出口23。在四方向吹出式的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中,设置有向彼此不同的四个方向吹出空调空气的四个吹出口23。叶轮11具有与风扇马达12的驱动轴12a连接的主板13、与主板13相向配置的环状的侧板14、以及设置在主板13与侧板14之间的多个叶片15。在侧板14的中心部形成有以轴心O为中心呈圆形形状开口的、叶轮11的吸入口16。叶轮11的吸入口16与空气调节机的吸入口22相向配置。在空气调节机的吸入口22与叶轮11的吸入口16之间设置有将从吸入口22吸入的室内空气向吸入口16引导的喇叭口18。在叶轮11的外周部形成有叶轮11的吹出口17。多个叶片15以轴心O为中心在周向上等间隔或不等间隔地配置。多个叶片15均具有相同的形状。叶片15的形状的详细情况将后述。当叶轮11在风扇马达12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以轴心O为中心旋转时,经由空气调节机的吸入口22被吸入到框体21内的室内空气由喇叭口18引导,从叶轮11的吸入口16向叶轮11内吸入。被吸入到叶轮11内的室内空气通过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15的叶间,从叶轮11的吹出口17向外周侧吹出。向叶轮11的外周侧吹出的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20并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或加热,成为空调空气。空调空气从空气调节机的吹出口23向室内吹出。图2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叶片15的结构的图。图2的上下方向表示沿着涡轮风扇10及叶轮11的轴心O的轴心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表示涡轮风扇10及叶轮11的径向。在图2所示的范围中,左方向表示径向外侧,右方向表示径向内侧。如图2所示,叶片15具有与主板13的下表面接合的上端部32和与侧板14的上表面接合的下端部33。另外,叶片15具有前缘30和后缘31,该后缘31在叶轮11的旋转方向上配置在比前缘30靠后方的位置。后缘31在径向上配置在比前缘30靠外侧的位置。前缘30及后缘31均从上端部32延伸至下端部33。以下,有时将后缘31的上端部32侧的端部及下端部33侧的端部分别称为主板侧端部31a及侧板侧端部31b。在后缘31的一部分形成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的一个切口34。即,切口34具有从后缘31朝向前缘30切出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切口的形状。叶片15具有在轴心方向上位于比切口34靠主板13侧的位置的第一边35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中,具备:/n涡轮风扇,其具有叶轮和驱动所述叶轮的风扇马达;以及/n热交换器,其配置在所述叶轮的下风侧,/n所述叶轮具有:/n主板,其与所述风扇马达的驱动轴连接;/n侧板,其与所述主板相向配置,在中心部形成有吸入口;以及/n多个叶片,其设置于所述主板与所述侧板之间,/n所述多个叶片分别具有前缘和后缘,所述后缘在所述涡轮风扇的径向上配置在比所述前缘靠外侧的位置,/n在所述后缘形成有切口,/n所述多个叶片分别具有位于所述切口的所述主板侧的第一边和位于所述切口的所述侧板侧的第二边来作为隔着所述切口而彼此相向的一对边,/n所述第二边形成为向所述主板侧凸出。/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中,具备:
涡轮风扇,其具有叶轮和驱动所述叶轮的风扇马达;以及
热交换器,其配置在所述叶轮的下风侧,
所述叶轮具有:
主板,其与所述风扇马达的驱动轴连接;
侧板,其与所述主板相向配置,在中心部形成有吸入口;以及
多个叶片,其设置于所述主板与所述侧板之间,
所述多个叶片分别具有前缘和后缘,所述后缘在所述涡轮风扇的径向上配置在比所述前缘靠外侧的位置,
在所述后缘形成有切口,
所述多个叶片分别具有位于所述切口的所述主板侧的第一边和位于所述切口的所述侧板侧的第二边来作为隔着所述切口而彼此相向的一对边,
所述第二边形成为向所述主板侧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
在将所述后缘的两端部中的位于所述主板侧的端部设为主板侧端部,
将所述两端部中的位于所述侧板侧的端部设为侧板侧端部,
将与所述涡轮风扇的轴心方向垂直、且距所述主板侧端部的距离与距所述侧板侧端部的距离相等的平面设为第一平面,
将所述切口中的在所述涡轮风扇的径向上位于最内侧的部分设为所述切口的底部时,
所述底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平面靠所述主板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
在将所述轴心方向上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一端部设为第一端部,
将所述轴心方向上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另一端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康明寺本拓矢池田尚史中岛诚治山本胜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