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缆索施工领域,具体涉及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悬索桥工程施工中,用于固定缆索的型钢锚固系统是大桥的主要承载构件之一,因此主缆型钢锚固系统的安装时大跨悬索桥施工控制的关键,对程桥线性及主体工程耐久性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同时,为了保证锚固系统的精确定位通常需要依靠固定支架,固定支架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对锚固系统的支撑作用、定位支架的精度以及支架的钢材用量。针对上述型钢锚固系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因主缆型钢系统的设计及施工需要考虑到拉力的扩散与传递,故锚固系统的设计、定位及安装三个方面是保证主缆型钢系统施工的关键,也关系到该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同时,考虑如何设计定位支架,计算支架承载力、确保支架的定位能力是定位支架设计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及施工方法,能有效控制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安装的精度,保证 ...
【技术保护点】
1.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组成主缆型钢锚固定位支架的前支架(1)和后支架(2),组成后锚梁临时调整固定系统(20)的调节楔块(12)及用于放置调节楔块(12)的后支架横梁(8),组成锚梁锚杆锚固系统的锚杆(16)和后锚梁(11),组成框架精确定位安装系统的横向限位杆群(18)及前支架(1)的梳形支架(30)。/n
【技术特征摘要】
1.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组成主缆型钢锚固定位支架的前支架(1)和后支架(2),组成后锚梁临时调整固定系统(20)的调节楔块(12)及用于放置调节楔块(12)的后支架横梁(8),组成锚梁锚杆锚固系统的锚杆(16)和后锚梁(11),组成框架精确定位安装系统的横向限位杆群(18)及前支架(1)的梳形支架(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1)与后支架(2)为分离式,所述前支架(1)设置梳形支架(30),每个单元前支架主要由两片宽翼缘型钢(3)与若干个横杆(4)组成,所述横杆上放置锚杆(16),所述前支架(1)下部设置下部支撑肋(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2)下部由桁片(6)拼接成一个立体的直角三角形结构,桁片(6)之间通过工字钢(7)连接,每两个垂直相接的桁片(6)由另一根斜向的桁片(6)稳定连接;直角三角形结构的后支架(2)的斜边面为斜撑杆(9),斜撑杆(9)上放置及固定后锚梁(11),斜撑杆(9)和后锚梁(11)的底部位于锚梁放置坑(21)内,锚梁放置坑(21)内浇筑混凝土(31);斜撑杆(9)上的后支架横梁(8)与后锚梁(11)贴合;所述后支架(2)底部设置底座锚固件(13),底座锚固件(13)设置于每根与地面接触的桁片(6)底部,底座锚固件(13)与地基中的预埋底座(14)锚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锚梁临时调整固定系统(20)包括设置在后支架横梁(8)上的调节楔块(12)以及斜撑杆(9)底部设置的支撑牛腿(15);所述调节楔块(12)设置在每根后锚梁(11)与每根后支架横梁(8)相交段两端,调节楔块(12)顶部设置与调节楔块(12)斜向同向的限位挡块(19),限位挡块(19)与后锚梁锚体(22)下部的锚体内置凹槽(24)相配合;所述支撑牛腿(15)焊接在斜撑杆(9)下部,支撑牛腿(15)与斜撑杆(9)斜向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锚杆(16)与后锚梁(11)通过连接面(25)连接,后锚梁(11)主要由后锚梁锚体(22)、锚杆接头(23)和锚体内置凹槽(24)组成,所述后锚梁锚体(22)上焊接锚杆接头(23),所述锚杆接头(23)与锚杆(16)相配合,螺栓(26-1)穿过连接面(25)上的螺栓孔(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框架精确定位安装系统包括横向限位杆群(18)和梳形支架(30),横向限位杆群(18)及前支架(1)的梳形支架(30)固定锚杆(16);所述横向限位杆群(18)设置在外围杆(17)之间,所述外围杆(17)通过连接杆(10)与斜撑杆(9)连接,横向限位杆群(18)上设置锚杆调节块(27)用于固定锚杆(16),锚杆调节块(27)底部安装与锚杆调节块(27)相配合的调节块底座(28),锚杆(16)外侧设置限位角钢(29)。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悬索桥主缆型钢锚固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定位支架设计:将定位支架设计成分离式的前支架(1)与后支架(2)的结构体系后,对定位支架的构件进行安全性校核、受力变形分析、整体稳定性分析,通过三维计算模型,同时计入P-Δ效应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新平,叶功科,包振江,郑丹,孙开武,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