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057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7 2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包括带有绑带的眼罩,所述的眼罩上设置有与患者眼睛位置相对应的一双对光反应监测单元;所述的对光反应监测单元包括固定在眼罩内的基座,基座上固定有支撑筒的一端,支撑筒的另一端伸出至眼罩内表面外,支撑筒的另一端上固结有透明的眼球贴合膜片,基座和眼球贴合膜片之间的支撑筒上套装有润湿海绵,润湿海绵内吸附有润湿液用于保持眼球贴合膜片的润湿;所述的支持筒内的基座上设置有摄像头,支持筒内摄像头周围的基座上设置有能够定时亮灭的对光灯;所述的基座内设置有电源、无线发射模块和定时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时将对光反应的结果通过图像的形式采集并传输给远程的医护人员。

A pupil observation device for comatose pati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昏迷病人紧急救助,具体涉及一种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
技术介绍
瞳孔指虹膜中间的开孔,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门户;它在亮光处缩小,在暗光处散大。虹膜由多单位平滑肌构成;在瞳孔周围的是环形肌层,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使瞳孔缩小,故又称瞳孔括约肌;虹膜的外周部分是辐散状肌纤维,受由颈部上行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使瞳孔散大,故又称瞳孔散大肌。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一般人瞳孔的直径可变动于1.5-8.0mm之间,人眼在不同的亮度情况下是靠视网膜中不同的感光细胞来接受光刺激的,在暗光处起作用的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程度要比在亮光处起作用的视锥细胞大得多,因此在暗处看物,只需进入眼内光量适当增加即可。瞳孔对光反射的特点是效应的双侧性,即如果光照一侧眼睛时,除被照眼出现瞳孔缩小外,同时未受光照的另一侧瞳孔也缩小,后者为互感性对光反射。临床上有时可见到瞳孔对光反应消失、瞳孔左右不等、互感性瞳孔反应消失等异常情况,常常是由于与这些反射有关的反射绵弧某一部分受损的结果。在野外急救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对患者的瞳孔的对光反应来对患者进行快速判断,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现场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或者通过交通工具进行远程运输过程中,医护人员无法实时陪护在患者身旁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无法通过对患者的瞳孔的对光反应情况对现场的救护人员做出实时的急救指导,耽误宝贵的急救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医护人员无法实时陪护患者的情况下,无法获知患者实时的瞳孔的对光反应情况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包括带有绑带的眼罩,所述的眼罩上设置有与患者眼睛位置相对应的一双对光反应监测单元,所述的对光反应监测单元包括固定在眼罩内的基座,基座上固定有支撑筒的一端,支撑筒的另一端伸出至眼罩内表面外,支撑筒的另一端上固结有透明的眼球贴合膜片,基座和眼球贴合膜片之间的支撑筒上套装有润湿海绵,润湿海绵内吸附有润湿液用于保持眼球贴合膜片的润湿;所述的支持筒内的基座上设置有摄像头,支持筒内摄像头周围的基座上设置有能够定时亮灭的对光灯;所述的基座内设置有电源、无线发射模块和定时器。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所述的对光反应监测单元通过塑封壳密封在眼罩上。所述的摄像头的高度小于所述的支撑筒的高度。所述的一双对光反应监测单元之间的眼罩中间还设置有松紧带。所述的电源与摄像头、对光灯、无线发射模块和定时器均相连,用于供电;所述的无线发射模块与摄像头相连,用于发射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所述的定时器与对光灯相连,用于控制对光灯的亮灭时间。所述的对光灯为多个,均匀布设在摄像头周围。所述的眼球贴合膜片的外径大于所述的支撑筒的外径,所述的眼球贴合膜片的外径小于等于润湿海绵的外径。所述的绑带上设置有自粘扣。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能够根据设定间隔对昏迷病人进行瞳孔的对光反应,并实时将对光反应的结果通过图像的形式采集并传输给远程的医护人员,便于医护人员根据图像反馈的情况做出实时的急救指导,便于现场的急救人员进行有效措施的急救,提高急救的成功率。附图说明图1是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专利技术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对光反应监测单元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1-眼罩,2-绑带,3-对光反应监测单元,4-基座,5-支撑筒,6-眼球贴合膜片,7-润湿海绵,8-摄像头,9-对光灯,10-电源,11-无线发射模块,12-定时器,13-塑封壳,14-松紧带,15-自粘扣,16-牵引条。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具体的,眼罩1为柔性材质制成,可折叠,有一定弹性。所述的绑带2上设置有自粘扣15。具体的,润湿液采用已知常用的润湿液即可,例如常用的隐形眼镜的润湿液。以下给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一种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包括带有绑带2的眼罩1,所述的眼罩1上设置有与患者眼睛位置相对应的一双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所述的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包括固定在眼罩内的基座4,基座4上固定有支撑筒5的一端,支撑筒5的另一端伸出至眼罩1内表面外,支撑筒5的另一端上固结有透明的眼球贴合膜片6,基座4和眼球贴合膜片6之间的支撑筒5上套装有润湿海绵7,润湿海绵7内吸附有润湿液用于保持眼球贴合膜片6的润湿;所述的支持筒5内的基座4上设置有摄像头8,支持筒5内摄像头8周围的基座上设置有能够定时亮灭的对光灯9;所述的基座4内设置有电源10、无线发射模块11和定时器1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通过塑封壳13密封在眼罩1上。塑封壳13内形成一个封闭空间,该封闭空间内由于有润湿液,整个空间都是润湿的,确保在未使用状态下眼球贴合膜片6的长期润湿。塑封壳13有一定强度,能够确保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不被破坏,尤其是其中的眼球贴合膜片6。塑封壳13上预留设置有便于将整个塑封壳13撕下的牵引条。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摄像头8的高度小于所述的支撑筒5的高度。具体的高度差距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确保摄像头8有足够的视野空间,能够完全拍摄到医护人员需要观察的眼球区域的图像。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一双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之间的眼罩1中间还设置有松紧带14。便于更好地适合不同眼睛间距的患者。可根据不同体型量级的患者设置一系列不同尺寸的装置,相同体型量级的人体双眼之间的距离差距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通过松紧带14可以完全实现这种调节。具体的,所述的电源10与摄像头8、对光灯9、无线发射模块11和定时器12均相连,用于供电;所述的无线发射模块11与摄像头8相连,用于发射摄像头8采集的图像;所述的定时器12与对光灯9相连,用于控制对光灯9的亮灭时间。无线发射模块11也可以采用无线收发模块。具体的无线信号的收发和对光灯9亮灭时间的控制均采用已知的技术手段即可。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对光灯9为多个,均匀布设在摄像头8周围。具体的对光灯9数量,亮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确保能够对患者进行足够的对光反应刺激即可。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眼球贴合膜片6的外径大于所述的支撑筒5的外径,所述的眼球贴合膜片6的外径小于等于润湿海绵7的外径。确保眼球贴合膜片6的润湿。润湿海绵7套装在支撑筒5上,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压缩,方便灵活,不会影响眼球贴合膜片6的安装。...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包括带有绑带(2)的眼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眼罩(1)上设置有与患者眼睛位置相对应的一双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n所述的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包括固定在眼罩内的基座(4),基座(4)上固定有支撑筒(5)的一端,支撑筒(5)的另一端伸出至眼罩(1)内表面外,支撑筒(5)的另一端上固结有透明的眼球贴合膜片(6),基座(4)和眼球贴合膜片(6)之间的支撑筒(5)上套装有润湿海绵(7),润湿海绵(7)内吸附有润湿液用于保持眼球贴合膜片(6)的润湿;/n所述的支持筒(5)内的基座(4)上设置有摄像头(8),支持筒(5)内摄像头(8)周围的基座上设置有能够定时亮灭的对光灯(9);/n所述的基座(4)内设置有电源(10)、无线发射模块(11)和定时器(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包括带有绑带(2)的眼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眼罩(1)上设置有与患者眼睛位置相对应的一双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
所述的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包括固定在眼罩内的基座(4),基座(4)上固定有支撑筒(5)的一端,支撑筒(5)的另一端伸出至眼罩(1)内表面外,支撑筒(5)的另一端上固结有透明的眼球贴合膜片(6),基座(4)和眼球贴合膜片(6)之间的支撑筒(5)上套装有润湿海绵(7),润湿海绵(7)内吸附有润湿液用于保持眼球贴合膜片(6)的润湿;
所述的支持筒(5)内的基座(4)上设置有摄像头(8),支持筒(5)内摄像头(8)周围的基座上设置有能够定时亮灭的对光灯(9);
所述的基座(4)内设置有电源(10)、无线发射模块(11)和定时器(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光反应监测单元(3)通过塑封壳(13)密封在眼罩(1)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昏迷病人瞳孔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摄像头(8)的高度小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霏刘文博费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