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路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7459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5:20
以实现直径的减小为目的。导电路径(10)具备:第1导体(13);筒状的第1绝缘构件(14),其将第1导体(13)包围;筒状的第2导体(15),其将第1绝缘构件(14)包围,且具有形状保持性;分支导体(22),其具有能够变形为细长地聚集在一起的形态和扩展成筒状的形态的可挠性,以扩展成筒状的形态将第2导体(15)的外周包围;以及紧固构件(23),其将分支导体(22)紧固于第2导体(15)的外周。因为分支导体(22)以扩展成筒状的形态紧固于第2导体(15)的外周,所以第2导体(15)和分支导体(22)的连接部分的外径不会变大。

Conductive pa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导电路径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电路径。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中将电池和逆变器电连接的高压用的导电路径。该导电路径成为将细长的正极的第1导体配置于中心、将第1导体用第1绝缘体包围、将第2绝缘体用负极的第2导体包围、将第2导体用第2绝缘体包围的同心状的层叠形态。在第1导体的末端部紧固有端子。在第2导体的外周安装有端子零件,在端子零件连接有由电线构成的导电构件,在导电构件紧固有端子。第1导体和导电构件以并列的方式布设,连接到电池、逆变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99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现有的导电路径中,作为将第2导体和导电构件连接的结构,使用紧固于第2导体的外周的端子零件,但是该端子零件形成有用于将导电构件紧固的开放筒状的压接部。因此,在第2导体和导电构件的连接部分,外径变大与压接部及导电构件相应的量,有导电路径整体上直径变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实现直径的减小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导体;筒状的第1绝缘构件,其将所述第1导体包围;筒状的第2导体,其将所述第1绝缘构件包围,且具有形状保持性;分支导体,其具有能够变形为细长地聚集在一起的形态和扩展成筒状的形态的可挠性,以扩展成筒状的形态将所述第2导体的外周包围;以及紧固构件,其将所述分支导体紧固于所述第2导体的外周。专利技术效果因为分支导体以扩展成筒状的形态紧固于第2导体的外周,所以第2导体和分支导体的连接部分的外径不会变大。另外,当将分支导体中从第2导体延出的部分形成为细长地聚集在一起的形态时,导电路径整体的外径不会变大。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直径的减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导电路径布设于车辆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导电路径的局部放大侧视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2的导电路径的局部放大侧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分支导体也可以是将金属细线编织为筒状而成的编织线。根据此结构,容易使分支导体变形为细长地聚集在一起的形态和扩展成筒状的形态。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具有与所述第1导体的端部连接的延长导体,所述紧固构件为将所述第1导体和所述延长导体的连接部分包围的形态。根据此结构,不会在第1导体和延长导体的连接部分作用弯曲方向的外力,所以能够防止第1导体和延长导体的连接部分的破损等。<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图2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实施例1。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2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导电路径10是用于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车辆1中将设置于发动机室的逆变器2和设置于车辆1的后部的电池3电连接的导电路径。在导电路径10中流动有高压的直流电流。导电路径10构成为具备:形状保持性导电路径11,其不支承于其他构件,通过自身的刚性将布设路径保持为一定路径;和一对可挠性导电路径12,其能够使布设路径柔软地变化。形状保持性导电路径11在前后方向从车辆1的前端部附近布设到后端部附近。一方可挠性导电路径12布设于车辆1的前端部,另一方可挠性导电路径12布设于车辆1的后端部。如图2所示,在形状保持性导电路径11的前端部能导通地连接有可挠性导电路径12的后端部(基端部),该可挠性导电路径12的前端部(顶端部)连接到逆变器2。在形状保持性导电路径11的后端部能导通地连接有可挠性导电路径12的前端部(基端部),该可挠性导电路径12的后端部(顶端部)连接到电池3。另外,形状保持性导电路径11的后端部和可挠性导电路径12的前端部的连接结构因为与形状保持性导电路径11的前端部和可挠性导电路径12的后端部的连接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图示。如图2所示,形状保持性导电路径11构成为具备:一根圆形截面的第1导体13;合成树脂制的呈圆筒形的一根第1绝缘构件14,其将第1导体13包围成同心状;圆筒形的一根第2导体15,其将第1绝缘构件14包围成同心状;以及合成树脂制的呈圆筒形的一根第2绝缘构件16,其将第2导体15包围成同心状。第1导体13由金属制(例如铜制、铜合金制、铝制、铝合金制等)的管、单芯线等构成。在第1导体13是管或者单芯线的情况下,该第1导体13通过其自身的刚性发挥形状保持性。在此,所谓形状保持性定义为具有在仅有重力作用的情况下不容易变形的刚性的性质。第2导体15为隔着第1绝缘构件14将第1导体13包围成同心状的形态。第2导体15由金属制(例如铜制、铜合金制、铝制、铝合金制等)的管构成,具有形状保持性。在形状保持性导电路径11的前端部,第2绝缘构件16的前端部、第2导体15的前端部以及第1绝缘构件14的前端部分别被除去不同的长度。由此,第2导体15的前端部从第2绝缘构件16的前端向前方突出而成为露出状态,第1绝缘构件14的前端部从第2导体15的前端向前方突出而成为露出状态,第1导体13的前端部从第1绝缘构件14的前端突出而成为露出状态。在第1导体13的前端部通过压扁成扁平形状(板状)而形成有板状连接部17。可挠性导电路径12具备一根延长导体18、一根绝缘管21、一根分支导体22以及一个紧固构件23。延长导体18由金属制(例如铜制、铜合金制、铝制、铝合金制等)的绞线构成。延长导体18通过被绝缘包覆层19包围而构成包覆电线20。延长导体18的后端部通过将绝缘包覆层19除去而成为露出状态。该露出的延长导体18的后端部以载置于第1导体13的板状连接部17的状态软钎焊(焊接)于板状连接部17。由此,延长导体18和第1导体13能导通地紧固,成为延长导体18从第1导体13的前端部向前方导出的状态。另外,第1导体13和延长导体18因为直接接触,所以为了防止电腐蚀而优选设为同一材料。第1导体13中从第1绝缘构件14的前端露出的整个区域、和延长导体18中从绝缘包覆层19的后端露出的整个区域被由热收缩管构成的绝缘管21液密状地包围。绝缘管21将第1导体13和延长导体18的连接部分包围。分支导体22由金属制(例如铜制、铜合金制、铝制、铝合金制等)的编织线构成。编织线是将多条金属细线编织成网状而成的编织线,具有可挠性。分支导体22是能够自由变形为如延长导体18那样细长地聚集在一起的形态和扩展成筒状的形态的导体。分支导体22的后端部通过扩展成筒状而成为筒状连接部22C。筒状连接部22C以将第2导体15的外周中从第2绝缘构件16露出的区域包围的方式安装。紧固构件23由金属制(例如铜制、铜合金制、铝制、铝合金制等)的管构成。紧固构件23将第2导体15中由分支导体22覆盖的区域、第1绝缘构件14的整个露出区域、以及第1导体13的露出区域(由绝缘管21包围的整个区域)包围。紧固构件23的后端部以缩径的方式压紧变形,通过该紧固加工,分支导体22的后端部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电路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路径具备:/n第1导体;/n筒状的第1绝缘构件,其将所述第1导体包围;/n筒状的第2导体,其将所述第1绝缘构件包围,且具有形状保持性;/n分支导体,其具有能够变形为细长地聚集在一起的形态和扩展成筒状的形态的可挠性,以扩展成筒状的形态将所述第2导体的外周包围;以及/n紧固构件,其将所述分支导体紧固于所述第2导体的外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26 JP 2017-1443121.一种导电路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路径具备:
第1导体;
筒状的第1绝缘构件,其将所述第1导体包围;
筒状的第2导体,其将所述第1绝缘构件包围,且具有形状保持性;
分支导体,其具有能够变形为细长地聚集在一起的形态和扩展成筒状的形态的可挠性,以扩展成筒状的形态将所述第2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井洋和藤冈谅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