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接器及射频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7180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接器及射频连接器,转接器包括转接外导体、转接内导体和转接绝缘体,所述的转接外导体至少包括具有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且在径向变形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所述的轴向限位台为外径渐大的弧形面。射频连接器包括沿轴向依次插接的第一连接器、转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的转接器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转接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满足轴向和径向偏移量的同时,转接器围绕中心轴与连接器发生相对转动,在Y方向没有相对位移或较小的相对位移,满足了振动情况下低互调的性能。

Adapter and RF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接器及射频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信号传输装置,属于射频连接器领域,具体为一种转接器及射频连接器。
技术介绍
射频连接器广泛应用于信号传输网络中,起到传输线电气连接、分离作用;其涉及到面板、印刷电路板的同轴连接器,用于面板、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相互接触,所以器件必须具备补偿元件之间,径向和轴向的偏差,使高频性能得以维持,而且一般是多对连接。现有的板到板或者板到模块连接,采用普通系列内或者系列间连接器,现有技术中,各种面板、电路板的同轴连接器是公开的,一般都由上下两个连接器组成,中间通过转接器相连。问题是这些连接器一般都有复杂的结构而且容差补偿的能力不足,所允许的径、轴向偏差小,同时由于结构限定,不能具备振动条件下保持优良的互调性能,不能完全满足现有市场要求。现有技术中板到板互连方案,左端连接器和右端连接器分别安装在两边基板上,通过中间的转接器进行连接。由于左端连接器和右端连接器有安装偏差的存在,造成转接器在连接左端连接器和右端连接器的接头时,是偏斜工作状态。在φ0.4~φ1.2径向尺寸范围内,现有结构插入适配针后,接触点与孔底在径向的距离均达不到0.05mm的最小偏转空间,这限制了适配针在孔内部偏摆活动,从而使左端内导体和转接器内导体相对偏转角度被限制,则转接器能为系统提供的径向偏差被局限。若当偏转角度为此种结构的最大偏转工作能力。当安装偏差继续增大,偏转角度也继续增大,则转接器内导体干涉点的受力会越来越大,甚至挤压插孔使单瓣发生塑性变形,产生无法逆转的损坏,导致接触不良并且无法继续使用,从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及接触的可靠性。同样左端外导体与转接器外导体的转接器外导体干涉点也会因为安装偏差的增大而产生更大的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整机系统的可靠性。而且转接器与连接器不发生偏转时,在振动冲击情况下会出现转接器的凸台在连接器的凹槽中轻微窜动,影响互调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转接器及射频连接器,具有大容差、大功率,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互调稳定。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遵从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一种转接器,包括转接外导体、转接内导体和转接绝缘体,所述的转接外导体至少包括具有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且在径向变形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所述的轴向限位台为外径渐大的弧形面。可选的,所述的转接外导体包括管形的过渡体,过渡体至少一端设置具有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且在径向变形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可选的,所述的转接外导体包括管形的过渡体,过渡体一端设置第一转接头,在第一转接头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过渡体的另一端设置第二转接头,第二转接头外设置转接台。可选的,所述的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为沿周向间隙设置的多个分瓣体;所述的轴向限位台靠近端部外径渐大。可选的,所述的转接绝缘体包括第一转接绝缘体和第二转接绝缘体,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分别在端部进行转接内导体和转接外导体的支持隔离。可选的,所述的转接内导体包括内导体转接杆,在内导体转接杆的端部设置内导体缓冲头,所述的内导体缓冲头为端部带有径向弹性变形件的空腔结构,且内导体缓冲头的腔体内径沿插接方向逐渐增大。可选的,所述的转接内导体包括内导体转接杆,在内导体转接杆的端部设置内导体缓冲头,所述的内导体缓冲头包括缓冲腔,缓冲腔的端部设置具有径向变形的收口弹性体;缓冲腔的腔体内径沿插接方向逐渐增大。遵从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包括沿轴向依次插接的第一连接器、转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的转接器为本公开所述的转接器。可选的,所述的转接器与第一连接器的轴线偏摆距离为0~0.4mm;所述的转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轴线偏摆距离为0.05~0.15mm。可选的,所述的第一连接器与转接器的插接长度为0.5~4.0mm,第二连接器与转接器的插接长度为0.5~4.0mm;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同心度为0.2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在满足轴向和径向偏移量的同时,转接器围绕中心轴与连接器发生相对转动,在Y方向没有相对位移或较小的相对位移,满足了振动情况下低互调的性能。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射频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射频连接器的偏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表示为:1-转接外导体、11-第一转接头、111-轴向限位台、12-过渡体、13-第二转接头、131-转接台、2-转接内导体、21-内导体转接杆、22-内导体缓冲头、221-缓冲腔、222-收口弹性体、3-第一转接绝缘体、4-第二转接绝缘体;5-第一连接器、51-第一连接器外导体、52-第一连接器内导体、53-第一连接器绝缘体、6-第二连接器、61-第二连接器外导体、62-第二连接器内导体、63-第二连接器绝缘体;A-杠杆式顶点、B-杠杆式支点、C-延后干涉点、D-中心轴、E-球形面;d1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安装径向偏差,d2为转接器内导体提供的内腔让位,α为转接器的偏转角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以相应附图的图面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结合图1-3,本技术的转接器,包括转接外导体1、转接内导体2和转接绝缘体,转接外导体1至少包括具有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且在径向变形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111;轴向限位台111为外径渐大的弧形面。本技术通过在转接外导体1端部设置弧形面的凸台,使其能够满足各种杠杆式插头的插接,扩大了杠杆式顶点的无干涉范围,更好的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本优选实例中,比如轴向限位台111为由转接外导体1的自由端向远离轴线方向变形形成喇叭卡口,且为外径逐渐变大的弧形面、球形面等的过渡面;可以设置将转接外导体1的自由端的变形量与转接内导体2的变形量相等,通过与转接内导体2变形量一致的转接外导体2变形的设置,能够保证在板到板或板到模块之间,在内导体不发生干涉的同时,外导体也不会发生干涉,避免了外导体因干涉发生变形,提高了整体的可靠性和内外一致的匹配性。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为,转接外导体1包括管形的过渡体12,过渡体12至少一端设置具有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且在径向变形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111。比如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为沿管形过渡体12周向间隙设置的多个分瓣体形成的结构,在分瓣体的端部设置由转接外导体1的自由端向远离轴线方向变形形成喇叭卡口,且为外径逐渐变大的弧形面、球形面等的过渡面,在保证转接外导体1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径向变形的同时,通过轴向限位台111的设置避免或减少轴向的相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接器,包括转接外导体(1)、转接内导体(2)和转接绝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接外导体(1)至少包括具有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且在径向变形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111);/n所述的轴向限位台(111)为外径渐大的弧形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接器,包括转接外导体(1)、转接内导体(2)和转接绝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接外导体(1)至少包括具有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且在径向变形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111);
所述的轴向限位台(111)为外径渐大的弧形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接外导体(1)包括管形的过渡体(12),过渡体(12)至少一端设置具有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且在径向变形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1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接外导体(1)包括管形的过渡体(12),过渡体(12)一端设置第一转接头(11),在第一转接头(11)的端部外设置轴向限位台(111);
过渡体(12)的另一端设置第二转接头(13),第二转接头(13)外设置转接台(131)。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径向弹性变形的端部为沿周向间隙设置的多个分瓣体;所述的轴向限位台(111)靠近端部外径渐大。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接绝缘体包括第一转接绝缘体(3)和第二转接绝缘体(4),第一转接绝缘体(3)和第二转接绝缘体(4)分别在端部进行转接内导体(2)和转接外导体(1)的支持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向文党作红韩晓鲍宜云陆霞薛睿智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