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450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凸模和凹模;上模座可上下升降地设置在下模座的正上方,凸模固定在上模座的底部,凹模对应凸模的位置固定在下模座的顶面;凸模底部设有向下突出的型芯,型芯的形状与待生产的餐具的形状相适应,型芯的表面设置有第一不粘涂层;凹模的顶部设有与型芯的形状相适应的型腔,型腔的表面设置有第二不粘涂层;凸模和凹模扣合后,第一不粘涂层和第二不粘涂层之间形成餐具成型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凹模的型腔和凸模的型芯的表面均设置了不粘涂层,能够避免模具与成型的餐具粘连在一起,防止模具出现残损,避免了残损导致的脱模时餐具发生变形或破损问题。

A production mould for disposable tableware easy to de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
本技术属于一次性餐具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
技术介绍
在一次性餐具的生产过程中,例如纸浆餐具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模具对物料进行热成型和热定型,在热成型和热定型后均需要进行脱模,由于成型或定型过程中模具的内表面与成型的餐具紧密贴合,粘连力较大,因此在反复多次脱模后,模具的内表面会因粘连力影响出现细微的残损,这些细微的残损会导致成型好的餐具在脱模的过程中与模具粘接在一起,不利于脱模,导致脱模时餐具发生变形或破损。现有的技术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模具的内表面出现残损后在模具内喷一层脱模剂,将模具的残损填满,防止成型的餐具与模具粘接,以便于脱模。然而脱模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脱落,需要再次喷一层脱模剂,脱模剂的使用量较大,提高了生产成本。此外脱模剂发生脱落,餐具成型时脱模剂附着在餐具上,污染餐具,存在安全隐患;在喷脱模剂时,部分脱模剂会进入到空气中,污染生产车间内的空气,不利于生产人员的健康。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代替喷脱模剂,解决由模具残损导致的脱模时餐具发生变形或破损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其安全无污染、使用寿命长、能够防止脱模时餐具发生变形或破损,有利于脱模。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凸模和凹模;所述上模座可上下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正上方,所述凸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的底部,所述凹模对应所述凸模的位置固定在所述下模座的顶面;所述凸模底部设有向下突出的型芯,所述型芯的形状与待生产的餐具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型芯的表面设置有第一不粘涂层;所述凹模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型芯的形状相适应的型腔,所述型腔的表面设置有第二不粘涂层;所述凸模和凹模扣合后,所述第一不粘涂层和所述第二不粘涂层之间形成餐具成型腔。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模座设有导柱,所述上模座设有可供所述导柱插入的导孔。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导柱设有四个,分别固定在所述下模座的四角;所述导孔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柱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不粘涂层和/或第二不粘涂层为特氟龙涂层。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不粘涂层和/或第二不粘涂层的厚度为25~35μm。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不粘涂层和/或第二不粘涂层为陶瓷层。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不粘涂层和/或第二不粘涂层的厚度为20~25μm。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凸模设有一加热槽,所述上模座设有一插入所述加热槽中的第一加热器;所述下模座中在所述凹模下方设有弯折的第二加热器。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凹模和凸模均设有将所述餐具成型腔与外界连通的排湿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凹模的型腔和凸模的型芯的表面均设置了不粘涂层,由于不粘涂层的不粘特性,能够避免模具与成型的餐具粘连在一起,防止模具出现残损,避免喷涂脱模剂,防止污染车间内的空气,也避免了残损导致的脱模时餐具发生变形或破损问题,有利于降低残次品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凸模和凹模未扣合时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凸模和凹模扣合时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剖视图;图5是4中A处的放大视图。附图标记:1-上模座;11-导孔;12-第一加热器;2-下模座;21-导柱;22-第二加热器;3-凸模;31-型芯;32-第一不粘层;33-加热槽;4-凹模;41-型腔;42-第二不粘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各处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技术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参照图1至图5,一种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凸模3和凹模4。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上模座1可上下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2的正上方,在实际使用时通过与气缸连接,气缸的活塞杆带动上模座1上下升降。所述凸模3固定在所述上模座1的底部,所述凹模4对应所述凸模3的位置固定在所述下模座2的顶面,凸模3和凹模4位置对应,才能够在上模座1上下升降时对准扣合或分离。如图5所示,所述凸模3底部设有向下突出的型芯31,所述型芯31的形状与待生产的餐具的形状相适应,型芯31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生产的餐具来决定,本实施例中待生产的餐具为一次性碗,所述型芯3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不粘涂层32。第一不粘涂层32能够避免脱模时成型的餐具与凸模3的型芯31表面发生粘接,使其顺利脱模,避免脱模时发生形变或破损。如图5所示,所述凹模4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型芯31的形状相适应的型腔41,所述型腔41的表面设置有第二不粘涂层42。第二不粘涂层42能够避免脱模时成型的餐具与凹模4的型腔41的表面发生粘接,使其顺利脱模,避免脱模时发生形变或破损。所述凸模3和凹模4扣合后,所述第一不粘涂层32和所述第二不粘涂层42之间形成餐具成型腔。餐具成型腔的上下面均为不粘涂层,则整个成型的餐具与餐具成型腔均不发生粘接,便于顺利脱模,有利于降低残次品率,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在多次使用后不残损,延长凹模4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具体地,第一不粘涂层32和/或第二不粘涂层42可以是特氟龙涂层或陶瓷层。当选用特氟龙涂层时,其厚度应为厚度为25~35μm,优选为30μm;当选用陶瓷层时,其厚度应为厚度为20~25μm,优选为25μm。合适的厚度能够保证其使用寿命和导热效率。如图1所示,所述下模座2设有导柱21,所述上模座1设有可供所述导柱21插入的导孔11,便于在合模时精准定位。所述导柱21设有四个,分别固定在所述下模座2的四角;所述导孔11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柱21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凸模3设有一加热槽33,所述上模座1设有一插入所述加热槽33中的第一加热器12;所述下模座2中在所述凹模4下方设有弯折的第二加热器22,第二加热器22弯折成蛇形,有利于增加下模座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凸模和凹模;所述上模座可上下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正上方,所述凸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的底部,所述凹模对应所述凸模的位置固定在所述下模座的顶面;/n所述凸模底部设有向下突出的型芯,所述型芯的形状与待生产的餐具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型芯的表面设置有第一不粘涂层;/n所述凹模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型芯的形状相适应的型腔,所述型腔的表面设置有第二不粘涂层;/n所述凸模和凹模扣合后,所述第一不粘涂层和所述第二不粘涂层之间形成餐具成型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凸模和凹模;所述上模座可上下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正上方,所述凸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的底部,所述凹模对应所述凸模的位置固定在所述下模座的顶面;
所述凸模底部设有向下突出的型芯,所述型芯的形状与待生产的餐具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型芯的表面设置有第一不粘涂层;
所述凹模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型芯的形状相适应的型腔,所述型腔的表面设置有第二不粘涂层;
所述凸模和凹模扣合后,所述第一不粘涂层和所述第二不粘涂层之间形成餐具成型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设有导柱,所述上模座设有可供所述导柱插入的导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脱模的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设有四个,分别固定在所述下模座的四角;所述导孔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柱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剑明刘万勇
申请(专利权)人:扎赉特旗新港再生资源技术应用有限公司郑剑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