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头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025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头戴设备,包括:镜片和腿部,所述镜片与所述腿部形成连接,所述腿部内具有空腔;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发声装置将所述空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开设在所述腿部上的出声孔,所述出声孔与所述前声腔连通;开设在所述腿部上的主泄声孔,所述主泄声孔与所述后声腔连通;所述出声孔和所述主泄声孔的位置被配置为,当佩戴者佩戴所述智能头戴设备时,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佩戴者耳廓的前侧,所述主泄声孔位于所述佩戴者耳廓的后侧。

An intelligent headwea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头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穿戴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头戴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穿戴设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智能头戴设备也越来越流行,智能头戴设备可以看作是一台微型智能设备,其具有相应的采集、处理或显示数据的功能。用户可以在智能头戴设备中安装软件、游戏等软件服务商提供的程序,也可以通过语音或动作操控完成添加日程、地图导航、与好友互动、拍摄照片和视频、与朋友展开视频通话等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智能头戴设备上的发声装置与人耳耦合的方式优选为开放式,开放式耦合相比与耳孔密闭式耦合的入耳式结构佩戴更加简便舒适,并且能够实时感知外界动态。但开放式耦合的缺点也很明显,即声音泄露较大,一方面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则会影响他人。现有技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如图7所示,在发声装置的后声腔上开设泄声孔4,泄声孔4与前声腔出声孔3均位于佩戴者耳廓的前侧,两者在远场位置形成声偶极子效应,降低远场处的漏音,保护个人隐私。该解决方案在降低漏音的同时,由于前后声腔的声音存在一定声短路,主要是低频段比较严重,导致了佩带者接收到的声音相对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头戴设备的新技术方案,在降低漏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佩戴者接收到的声音响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头戴设备,包括:镜片和腿部,所述镜片与所述腿部形成连接,所述腿部内具有空腔;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发声装置将所述空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开设在所述腿部上的出声孔,所述出声孔与所述前声腔连通;开设在所述腿部上的主泄声孔,所述主泄声孔与所述后声腔连通;所述出声孔和所述主泄声孔的位置被配置为,当佩戴者佩戴所述智能头戴设备时,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佩戴者耳廓的前侧,所述主泄声孔位于所述佩戴者耳廓的后侧。优选的,所述主泄声孔在所述腿部上的位置被配置为,与所述智能头戴设备的佩戴者的耳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出声孔与佩戴者的耳孔之间的距离。优选的,所述主泄声孔与佩戴者的耳孔之间的距离相较于所述出声孔与佩戴者的耳孔之间的距离的差值大于10mm。优选的,所述腿部包括固定段和配合段,所述固定段与镜片形成连接,所述配合段位于固定段的远离镜片的一端且所述配合段相对于固定段弯曲延伸;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固定段上,所述主泄声孔位于所述配合段上。优选的,所述固定段的纵向高度大于所述配合段的纵向高度,所述固定段靠近所述配合段的一端形成端面,所述端面被配置为与所述配合段平滑连接。优选的,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腿部的底面,所述出声孔呈条形缝隙,所述出声孔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固定段延伸至所述端面上。优选的,所述主泄声孔位于所述配合段的顶面、底面或者外侧面。优选的,所述出声孔所在的位置使得,当佩戴者佩戴所述智能头戴设备时,出声孔与佩戴者的耳孔之间间距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大于等于0.5cm。优选的,所述预定距离的范围为0.5cm-6c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头戴设备,对泄声孔的位置进行新的调整设计,将出声孔和主泄声孔的位置配置为,当佩戴者佩戴智能头戴设备时,出声孔位于佩戴者耳廓的前侧,主泄声孔位于佩戴者耳廓的后侧。对于远场而言,佩戴者周围的人耳部与出声孔的距离和与主泄声孔的距离接近,出声孔与主泄声孔两个声源的相位相反,因此能够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使得这两个声源发出的声音在该智能头戴设备佩戴者的周边位置处相互抵消,达到降漏的目的。对于近场而言,佩戴者耳部与出声孔的距离和与主泄声孔的距离相对差距较大,不满足声偶极子效应的条件,声波抵消程度较小。所以佩戴者能收听到响度合适的声音。为了进一步减小主泄声孔的声波对出声孔的声波进行抵消,本专利技术中,将主泄声孔设于佩戴者耳廓的后侧,主泄声孔发出的声波,要绕过耳廓之后,才能传达到佩戴者的耳内,声音会衰减比较大,对出声孔的抵消作用会减弱,低频灵敏度明显上升,佩戴者收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智能头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实施例1与现有技术中佩戴者的耳孔接收到的频率响应曲线对比图;图3所示为实施例1与现有技术中,在距离佩戴者侧方30cm位置处的频率响应曲线对比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一种智能头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以及现有技术中佩戴者的耳孔接收到的频率响应曲线对比图;图6所示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以及现有技术中,在距离佩戴者侧方30cm位置处的频率响应曲线对比图;图7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智能头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镜片;2、腿部、21、固定段;22、配合段;3、出声孔;4、主泄声孔;5、副泄声孔;7、框架。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实施例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头戴设备。参考图1所示,该智能头戴设备包括至少一个镜片1和至少一个腿部2,所述镜片1与腿部2形成连接;所述腿部2内具有空腔;该智能头戴设备还包括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发声装置将所述空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在所述腿部2上开设有出声孔3及主泄声孔4,其中,所述出声孔3与所述前声腔连通,所述主泄声孔4与所述后声腔连通。本专利技术的智能头戴设备,通过在腿部2的空腔内设置发声装置,实现了发声装置与佩戴者耳孔的开放式耦合,相比入耳式的密闭耦合形式,开放式耦合佩戴方便舒适且结构简化,外形美观,并且佩戴者可以实时感知外界动态,提高了该智能头戴设备使用时的安全性。具体的,所述出声孔3所在的位置使得,当佩戴者佩戴所述智能头戴设备时,出声孔3与佩戴者的耳孔之间间距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大于等于0.5cm。优选地,当使用者佩戴所述智能头戴设备时,出声孔3与耳孔的直线距离D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镜片和腿部,所述镜片与所述腿部形成连接,所述腿部内具有空腔;/n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发声装置将所述空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n开设在所述腿部上的出声孔,所述出声孔与所述前声腔连通;/n开设在所述腿部上的主泄声孔,所述主泄声孔与所述后声腔连通;/n所述出声孔和所述主泄声孔的位置被配置为,当佩戴者佩戴所述智能头戴设备时,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佩戴者耳廓的前侧,所述主泄声孔位于所述佩戴者耳廓的后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片和腿部,所述镜片与所述腿部形成连接,所述腿部内具有空腔;
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发声装置将所述空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
开设在所述腿部上的出声孔,所述出声孔与所述前声腔连通;
开设在所述腿部上的主泄声孔,所述主泄声孔与所述后声腔连通;
所述出声孔和所述主泄声孔的位置被配置为,当佩戴者佩戴所述智能头戴设备时,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佩戴者耳廓的前侧,所述主泄声孔位于所述佩戴者耳廓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泄声孔在所述腿部上的位置被配置为,与所述智能头戴设备的佩戴者的耳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出声孔与佩戴者的耳孔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泄声孔与佩戴者的耳孔之间的距离相较于所述出声孔与佩戴者的耳孔之间的距离的差值大于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智能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包括固定段和配合段,所述固定段与镜片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鑫峰翟成祥王苗苗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