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2911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5 1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粉体输送系统,包括助吹补气通道,该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的输送通道连接,粉体流化装置上将气固两相流输出的出料管的出口端连接在助吹补气通道与输送通道的连接处。将气固两相流输送到目标点之前或将气固两相流输送到目标点的同时,开启助吹补气通道。通过设置这样的系统,在输送气固两相流时,通过助吹补气通道将输来的气固两相流在输送通道内助力推进,不仅可以通过控制助吹补气通道以控制输送通道内的气固两相流的输送状态,还可以起到清堵的作用。

Powder convey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粉体输送系统
本技术涉及粉体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粉体的输送过程中,因为粉体与通道管壁的摩擦,致使输送通道会出现磨损的情况,大大降低了输送通道的使用寿命。以目前高炉进行高炉煤气的除尘净化为例,一般采用全干式脉冲仓泵卸压过滤结构除尘装置,气力输送喷射泵将筒体粉体送至灰库集中储存与外运。全干式脉冲仓泵卸压过滤结构除尘装置上的输排灰设备主要存在高速高温粉体对管道和阀门的冲击磨损的问题,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对筒体甚至整个净化装置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浓相气力输送工艺相比于稀相气力输送工艺可大大降低粉体对管道和阀门的冲击磨损,但是,由于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内沉积的粉体(高炉煤气瓦斯灰)特性的限制,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并不能简单套用目前的浓相气力输送技术。由此申请人技术创造了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方法及设备,公布号:CN103213844A。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方法及设备可有效改善管道磨损问题。该方法包括的步骤为:1)开启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底部的卸料阀门,将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内沉积的粉体按照以满足后续气力输灰时灰气比为30~40的卸料量要求排入位于卸料阀门下方的仓泵中;2)启动仓泵上的流化装置,使仓泵中的粉体受到充分流化;3)开启仓泵的出料阀门,使仓泵中的粉体以30~40的灰气比通过与出料阀门连接的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排入粉体接收仓;步骤3)中,通过间隔设置在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长度方向上并分别直接与其内旁通管连接的补气歧管对该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实施分段补气,且各段补气操作分别根据对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相应管段的压力检测来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更好的粉体输送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粉体输送系统,包括助吹补气通道,该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的输送通道连接,将气固两相流输出的出料管的出口端连接在助吹补气通道与输送通道的连接处。将气固两相流输送到目标点之前或将气固两相流输送到目标点的同时,开启助吹补气通道。通过设置这样的系统,在输送气固两相流时,通过助吹补气通道将输来的气固两相流在输送通道内助力推进,不仅可以通过控制助吹补气通道以控制输送通道内的气固两相流的输送状态,还可以起到清堵的作用。进一步的是,上述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与输送通道的输入端方向同向。这样可以使助吹补气通道充入的气体动能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的是,上述输送通道为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进一步的是,上述输送通道上设置有向该输送通道补气的助力补气系统;所述助力补气系统包括:压力检测单元,包括分布在所述输送通道上并分别用于对该输送通道上不同通道段中的气压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补气单元,包括分布在所述输送通道上并分别在对应对该输送通道上不同通道段进行补气的补气输入管,所述补气输入管与对应的检测装置通过控制装置通信连接。在气固两相流的输送过程中,当压力检测单元检测到某通道段的信号减弱或低于某一个设定阈值时,即表示对应的通道段发生堵塞或趋近于堵塞,控制装置接收到检测信号,然后对补气单元进行控制,压缩气体从补气输入管中充入对应的通道段中,完成清堵。输送通道中,依靠助吹补气通道助吹压缩气体传递动能给气固两相栓状灰柱,推动前行,但会出现衰减,灰柱通过某段的压力波动是判断补气操作的关键反馈信号,在不停助吹的情况下,补气推动灰柱前行,成为一个接力输送的过程,实现粉体动能在低于磨损产生的速度下,至任意目的地。进一步的是,粉体输送系统还包括三通管,上述三通管第一端连接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第二端连接输送通道入口端、第三端连接出料管的出口端;在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与三通管连接的端头位置,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的内旁通管与三通管对应的端头设置用于封堵该内旁通管端头的堵头。进一步的是,上述三通管包括直管部和弯管部,上述直管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助吹补气通道和输送通道;上述弯管部一端连接直管部中部,另一端连接上述出料管。进一步的是,上述输送通道包括输送段和连接段,该输送通道中套置在气力输灰主管中的内旁通管位于输送段上,上述连接段与分散气流扩散腔的出料管连接。进一步的是,粉体输送系统包括输灰模式,该系统包括:粉体流化装置,用于将气体和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输送通道,用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助吹补气通道,与输送通道连接;上述助吹补气通道、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管连接同一气源装置或不同气源装置;上述粉体输送系统在输灰模式下,压缩气体通过助吹补气通道充入输送通道。进一步的是,上述弯管部与直管部的连接位置上,弯管部的端头延伸方向与直管部呈10-35°夹角。进一步的是,上述三通管通过法兰分别与分散气流扩散腔的出料管、输送通道和助吹补气通道连接。进一步的是,上述助吹补气通道一端连接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管,另一端连通输送通道。进一步的是,上述助吹补气通道一端连接第二气源装置,另一端连通输送通道;上述进气管连接第一气源装置。本技术采用了一种粉体的输送方法。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粉体的输送方法,包括: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接收待输送粉体;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流化模式使气体经进气结构与待输送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使气固两相流通过出料管输往目标点;其中,上述进气结构包含粉体隔离透气层,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将进气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和分散气流扩散腔,进入进气结构的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分散为分散气流并在分散气流扩散腔中作用于待输送粉体从而形成上述气固两相流。这样,气流通过将粉体隔离开的粉体隔离透气层并将气流分散,使分散后的气流与粉体混合形成气固两相流,通过采用这样的将粉体隔开,气流先进入进气气流扩散腔扩散后,在经过粉体隔离透气层分散,即压缩气体的势能转化为粉体的动能,依靠粉体流化装置均分传递,能够确保在不磨损管道的低速条件下将粉体获能均匀流态化的气固两相流进行低能耗气力远距离输送。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包含能将粉体流化装置中的至少大部分粉体阻挡在其一侧表面之上的多孔透气薄膜。进一步的是,上述多孔透气薄膜是一种对上述粉体中粒径≥0.1m的粉体的阻挡率在99%以上的多孔透气薄膜。进一步的是,上述多孔透气薄膜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是一种通过拉伸变形(即“膨体”的含义)从而在聚四氟乙烯材料上形成纤维状封闭孔的膜。该膜本身还具有极强的憎水性和不粘灰的特点,因此,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均不易产生结露糊膜现象,并且通过反吹能够轻易地实现膜的净化再生。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包含设置在上述多孔透气薄膜另一侧表面的支撑体,上述多孔透气薄膜附着在该支撑体上。进一步的是,上述支撑体采用透气布料。透气布料可采用玻纤机织布、P84滤料、芳纶1313或PTFE机织布。进一步的是,上述进气结构包含设置于粉体隔离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粉体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助吹补气通道,该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的输送通道连接,将气固两相流输出的出料管的出口端连接在助吹补气通道与输送通道的连接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粉体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助吹补气通道,该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的输送通道连接,将气固两相流输出的出料管的出口端连接在助吹补气通道与输送通道的连接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与输送通道的输入端方向同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通道为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体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第一端连接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第二端连接输送通道入口端、第三端连接出料管的出口端;在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与三通管连接的端头位置,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的内旁通管与三通管对应的端头设置用于封堵该内旁通管端头的堵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体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通道包括输送段和连接段,该输送通道中套置在气力输灰主管中的内旁通管位于输送段上,所述连接段与分散气流扩散腔的出料管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通道上设置有向该输送通道补气的助力补气系统;
所述助力补气系统包括:
压力检测单元,包括分布在所述输送通道上并分别用于对该输送通道上不同通道段中的气压进行检测的检测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险峰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