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消除电缆绕包痕迹的集束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2374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3 0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消除电缆绕包痕迹的集束电缆,包括:位于中心的同轴电缆;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绞合缠绕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表面;柔性束缚层,采用聚全氟乙丙烯FEP通过连续挤出工艺形成,所述柔性束缚层包裹于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外部;外护套,其套接在所述柔性束缚层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束电缆的柔性束缚层取代传统电缆结构中包裹绞合缠绕的多根电缆的绕包层,能更好地避免多根电缆发生相对移动,进而稳定电缆结构,同时由于采用连续挤出工艺形成的柔性束缚层的外表面光滑平整,消除了绕包引起的缝隙或叠边,在外护套很薄或透明的情况下,不会在外护套上显现痕迹。

A kind of bundle cable which can eliminate the trace of cable wrap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消除电缆绕包痕迹的集束电缆
本技术涉及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可消除电缆绕包痕迹的、具有薄型外护套或外护套透明的集束电缆。
技术介绍
在电缆制造领域,为了实现电缆结构的小型化并且便于电缆安装,本领域通常会将多根具有不同功能的电缆组合为一体,形成集束电缆。目前,在集束电缆的制造过程中,通常利用缠绕机或成缆机将多根具有不同功能的电缆绞合缠绕在一起,但绞合缠绕后的电缆在后期加工过程中会出现松动现象,多根电缆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导致各根电缆分布不均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通常会对绞合缠绕后的多根功能电缆进行绕包处理,通过将绕包带绕包缠绕绞合缠绕后的功能电缆形成绕包层以将绞合缠绕后的电缆紧密束缚在一起,达到结构稳定的效果。然而,传统的绕包方式通常包括缝隙绕包和重叠绕包,所形成的绕包层会出现缝隙或叠边,在集束电缆外护套很薄或者外护套透明的情况下,绕包的痕迹就会显现在绕包层外的外护套上。一方面,在集束电缆的使用过程中,作业人员长期手持电缆工作,外护套上显现的痕迹会带来明显的触感,增加作业人员的负担;另一方面,当电缆与其他物体尤其是硬质物体接触时,外护套上显现的痕迹会增大电缆与物体的摩擦力,加速电缆的磨损,减少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消除电缆绕包痕迹的集束电缆,消除显现在外护套上的绕包痕迹,尤其适用于外护套很薄或透明的情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消除电缆绕包痕迹的集束电缆,包括:位于中心的同轴电缆;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绞合缠绕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表面;柔性束缚层,采用聚全氟乙丙烯FEP通过连续挤出工艺形成,所述柔性束缚层包裹于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外部;外护套,其套接在所述柔性束缚层的外表面。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束缚层的内表面呈起伏状,与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绞合缠绕形成的外表面沟壑相吻合。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束缚层的壁厚足以填平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绞合缠绕形成的外表面沟壑。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束缚层的最小壁厚不超过0.10mm。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由连续挤出工艺形成的所述柔性束缚层呈管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束缚层的壁厚不超过0.10mm。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护套的厚度不超过0.5mm。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护套的材质为聚氨酯PUR。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同轴电缆包括:位于中心的内导体;介质层,其包裹于所述内导体外部,所述介质层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PTFE;外导体,其采用铝箔纵向包裹于所述介质层的外表面;屏蔽层,其采用镀锡铜丝编织于所述外导体的外表面;护套,其套接在所述屏蔽层的外表面。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包括中心导线和包裹于所述中心导线的外部的绝缘层。本技术的集束电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集束电缆包括位于中心的同轴电缆、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柔性束缚层和外护套,其中,包裹于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外部的柔性束缚层采用聚全氟乙丙烯FEP通过连续挤出工艺形成。一方面,柔性束缚层取代了传统电缆结构中通过绕包带对绞合缠绕的多根电缆进行绕包形成的绕包层,柔性束缚层能够束缚紧固绞合缠绕的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以达到结构稳定的效果。与传统电缆结构相比,本技术由连续挤出工艺形成的柔性束缚层可填平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绞合缠绕形成的外表面沟壑,使集束电缆的结构更稳定。另一方面,由连续挤出工艺形成的柔性束缚层的外表面光滑平整,消除了传统电缆结构中绕包层带来的绕包缝隙和绕包叠边,即使在外护套很薄或透明的情况下,也不会在外护套上显现痕迹,进而使外护套的外表面光滑平整,避免了作业人员长期手持电缆工作时,外护套显现痕迹带来明显触感而增加作业人员负担的问题,同时当电缆与其他物体接触时,光滑平整的外护套与物体的摩擦力较小,电缆磨损慢,提高了电缆的使用寿命。再一方面,连续挤出工艺形成的柔性束缚层的壁厚较薄,在外护套很薄的情况下,可实现电缆结构的小型化,便于电缆安装。(2)本技术的集束电缆的柔性束缚层材质为聚全氟乙丙烯FEP材料,属于高温材料,其熔点在270℃左右,而外护套材质为聚氨酯PUR材料,熔点低于柔性束缚层的熔点,在本技术集束电缆的使用过程中,柔性束缚层与外护套不会黏结在一起,有利于电缆护套分层剥皮安装使用。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集束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集束电缆的横截面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集束电缆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但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举例说明本技术,并不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和实质内容构成任何限定。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集束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集束电缆的横截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集束电缆包括:位于中心的同轴电缆1、绞合缠绕于同轴电缆1的外表面的功能电缆2及其填充绳3、包裹于功能电缆2及其填充绳3外部的柔性束缚层4和套接在柔性束缚层4的外表面的外护套5。本实施方式中的同轴电缆1位于集束电缆的中心。同轴电缆1由内向外依次包括:位于中心的内导体11、介质层12、外导体13、屏蔽层14和护套15,其中,介质层12包裹于内导体11的外部,其材质为聚四氟乙烯PTFE;外导体13采用铝箔纵向包裹于介质层12的外表面;屏蔽层14采用镀锡铜丝编织于外导体13的外表面;在屏蔽层14的外表面设有护套15。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功能电缆2及其填充绳3绞合缠绕于同轴电缆1的护套15的外表面。功能电缆2的数量和规格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选择本领域已知的各种电缆,本实施方式中的功能电缆2包括中心导线21和包裹于中心导线21的外部的绝缘层22。本实施方式中柔性束缚层4采用聚全氟乙丙烯FEP通过连续挤出工艺形成,柔性束缚层4包裹于绞合缠绕于同轴电缆1的外表面的功能电缆2及其填充绳3外部。柔性束缚层4取代了传统电缆结构中通过绕包带对绞合缠绕的多根电缆进行绕包形成的绕包层,能够束缚紧固绞合缠绕的功能电缆2及其填充绳3以达到结构稳定的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由连续挤出工艺形成的柔性束缚层4大致呈管状,其内表面形态起伏不平,壁厚足以填平由功能电缆2及其填充绳3绞合缠绕形成的外表面沟壑,换言之,柔性束缚层4的内表面形貌与功能电缆2及其填充绳3绞合缠绕形成的外表面沟壑相吻合,消除传统电缆结构中绕包层与绞合缠绕的多根电缆之间的间隙,从而有效地避免多根功能电缆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使集束电缆结构更稳定。本实施方式采用聚全氟乙丙烯FE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消除电缆绕包痕迹的集束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n位于中心的同轴电缆;/n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绞合缠绕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表面;/n柔性束缚层,采用聚全氟乙丙烯FEP通过连续挤出工艺形成,所述柔性束缚层包裹于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外部;/n外护套,其套接在所述柔性束缚层的外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消除电缆绕包痕迹的集束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中心的同轴电缆;
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绞合缠绕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表面;
柔性束缚层,采用聚全氟乙丙烯FEP通过连续挤出工艺形成,所述柔性束缚层包裹于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外部;
外护套,其套接在所述柔性束缚层的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束电缆,其中,所述柔性束缚层的内表面呈起伏状,与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绞合缠绕形成的外表面沟壑相吻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束电缆,其中,所述柔性束缚层的壁厚足以填平所述至少两根功能电缆及其填充绳绞合缠绕形成的外表面沟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束电缆,其中,所述柔性束缚层的最小壁厚不超过0.1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束电缆,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赤伟皇甫风光缑新亮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翼波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