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22550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3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包括采用便携式电池供电的电源模块、采用二级联动开关进行负反馈及灵敏度调节的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进行直流放大的第二放大模块、具有声光提示的互补压控振荡器和用于感应带电体的金属板P、验电器机壳;电源模块分别为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供电;金属板P、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依次顺序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一放大模块采用两级联动开关,增强负反馈的同时降低灵敏度,以降低附近带电体及电磁场的干扰,提高验电的准确度。

A non-contact electronic electroscope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
本技术涉及到电子验电
,尤其涉及到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
技术介绍
本申请提出的验电器电路当验电器距离低压220/380V带电体3cm、高压10kV带电体0.7m以内时,便会发出报警音响,并发光指示该物体带有电压;无须直接接触带电导体就可以检测有无电压存在,亦可代替高压验电笔,进行检验设备、线路是否带电。目前的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在灵敏度方面不可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电磁场及邻近带电体的干扰影响,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解决的上述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包括采用便携式电池供电的电源模块、采用二级联动开关进行负反馈及灵敏度调节的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进行直流放大的第二放大模块、具有声光提示的互补压控振荡器和用于感应带电体的金属板P、验电器机壳;电源模块分别为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供电;金属板P、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依次顺序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的第一放大模块采用两级联动开关,增强负反馈的同时降低灵敏度,以降低附近带电体及电磁场的干扰,提高验电的准确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的原理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包括采用便携式电池供电的电源模块、采用二级联动开关进行负反馈及灵敏度调节的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进行直流放大的第二放大模块、具有声光提示的互补压控振荡器和用于感应带电体的金属板P、验电器机壳;电源模块分别为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供电;金属板P、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依次顺序连接。电源模块包括电源GB和开关S1;电源GB的正极与开关S1的第二端连接;电源GB为DC9V蝶式电池。第一放大模块包括电阻R1-R11、R18-R19、电容C1-C9、电感L、三极管VT1-VT4和调节灵敏度用开关S2-S4;电池GB的负极与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金属板P与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的第一端、开关S4的第二端、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开关S4的第一端与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第二端与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8的第一端分别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电阻R4、R6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分别与电阻R2-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6、R8的第一端、电容C6的第一端、三极管VT3的集电极连接;电容C3、C4、C6的第二端均接地;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9、R1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的第一端、电感L的第一端、开关S2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第二端、电感L的第二端、开关S2的第二端、电阻R19的第一端、开关S3的第一端连接;开关S3的第二端与电阻R18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5的第一端、电容C7的第一端、电阻R18-R19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5、R7、R10的第二端、电容C7-C8的第二端、三极管VT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7的第一端、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0的第一端、电容C9的第二端、三极管VT4的基极连接;电阻R11的第二端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VT1-VT4均为3DG6A型NPN晶体管。倍压检波模块包括电阻R12-R13、电容C10-C12和二极管VD1-VD2;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二端与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分别与电阻R13的第一端、电容C11-C1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二端与二极管VD1的负极连接;电容C10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VD1的正极、二极管VD2的负极连接;二极管VD2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13的第二端、电容C12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1的第二端接地;二极管VD1-VD2的型号均为2CP11。第二放大模块包括电阻R14-R16、二极管VD3和三极管VT5;二极管VD3的负极与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3的第二端与三极管VT5的基极连接;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VD3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16的第一端、三极管VT5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与电阻R1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4的第二端与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VT5为3AX31型PNP晶体管。互补压控振荡器包括电阻R17、电容C13、发光二极管VT、三极管VT6-VT7和蜂鸣器SP;电阻R17的第一端与电容C1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7的第二端与开关S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电源GB的负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17的第二端与发光二极管VT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VT的负极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VT7的基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VT6的基极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3的第二端分别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便携式电池供电的电源模块、采用二级联动开关进行负反馈及灵敏度调节的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进行直流放大的第二放大模块、具有声光提示的互补压控振荡器和用于感应带电体的金属板P、验电器机壳;电源模块分别为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供电;金属板P、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依次顺序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便携式电池供电的电源模块、采用二级联动开关进行负反馈及灵敏度调节的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进行直流放大的第二放大模块、具有声光提示的互补压控振荡器和用于感应带电体的金属板P、验电器机壳;电源模块分别为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供电;金属板P、第一放大模块、倍压检波模块、第二放大模块、互补压控振荡器依次顺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放大模块包括电阻R1-R11、R18-R19、电容C1-C9、电感L、三极管VT1-VT4和调节灵敏度用开关S2-S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验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金属板P与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的第一端、开关S4的第二端、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开关S4的第一端与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第二端与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8的第一端分别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电阻R4、R6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分别与电阻R2-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6、R8的第一端、电容C6的第一端、三极管VT3的集电极连接;电容C3、C4、C6的第二端均接地;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9、R1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2的第一端、电感L的第一端、开关S2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第二端、电感L的第二端、开关S2的第二端、电阻R19的第一端、开关S3的第一端连接;开关S3的第二端与电阻R18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5的第一端、电容C7的第一端、电阻R18-R19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5、R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味丹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立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