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1102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18:17
中间冷却器在由增压器增压并向发动机(10)供给的增压进气与冷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中间冷却器具备热交换部(200),该热交换部使在流路管(201)的内部流动的冷却介质与在流路管的外部流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04)和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05),该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供第一冷却介质以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该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供第二冷却介质以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在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的内部设置有翅片(207),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内部未设置翅片。

Intercoo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中间冷却器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7月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131679号,并将其记载内容引用于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由增压器加压后的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一种中间冷却器,其使由增压器增压并向发动机供给的增压空气与温度不同的两种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来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间冷却器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配置有供高温冷却水流通的高温冷却水流路,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配置有供低温冷却水流通的低温冷却水流路。另外,在高温冷却水流路和低温冷却水流路配置有翅片,该翅片用于促进冷却水与增压进气的热交换。由此,在发动机启动时,能够利用高温冷却水所具有的热来使低温冷却水尽早升温。而且,在利用低温冷却水来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之前,能够利用高温冷却水来进行预冷,因此能够提高增压进气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5692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间冷却器中,在高温冷却水流路中,冷却水与高温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因此冷却水的温度有上升至沸点附近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冷却水流路变窄的结构的情况下,通水阻力增大,冷却水流路出口附近处的水压降低,从而冷却水的沸点降低。因此,在冷却水温度容易上升的高温冷却水流路中,担忧冷却水沸腾。若冷却水沸腾,则会产生来自冷却水中所含的成分的异物,该异物堆积于水流路,从而有可能导致流路堵塞的不良情况。另外,在为冷却水流路变窄的结构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由异物堆积引起的流路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利用温度不同的两种冷却介质来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中抑制由异物堆积引起的流路堵塞。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中间冷却器在由增压器增压并向发动机供给的增压进气与冷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中间冷却器具备热交换部,该热交换部使在流路管的内部流动的冷却介质与在流路管的外部流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和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该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供第一冷却介质以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该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供第二冷却介质以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在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的内部设置有翅片,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内部未设置翅片。由此,在配置有翅片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中,传热面积扩大,能够获得促进第一冷却介质与增压进气的热交换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未配置翅片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能够降低通水阻力,能够使第二冷却介质的沸点上升。其结果是,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变得难以沸腾,能够抑制因第二冷却介质的沸腾而引起的异物的产生。另外,由于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未设置翅片,因此第二冷却介质的流路变宽。因此,即使在第二冷却介质中产生了异物,也能够抑制异物堆积于流路,能够极力避免流路因异物而堵塞。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增压进气冷却系统的概要的构成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中间冷却器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中间冷却器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中间冷却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翅片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变形例的翅片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多个方式。在各方式中,有时对与在先的方式中说明过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了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说明过的其他方式。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中明示了能够具体地进行组合的部分彼此组合,而且只要组合不特别地产生妨碍,则即使未明示,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间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有相同的符号。(第一实施方式)基于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第一实施方式对将本专利技术的中间冷却器应用于车辆的增压进气冷却系统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车辆的发动机(内燃机)10的进气系统中设置有用于对进气进行增压并向发动机10供给的增压器(未图示)。该增压器是为了补偿发动机10的最高输出而设置的。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的而使发动机10小排气量化,并通过增压器来对伴随该小排气量化而产生的最高输出的降低进行补偿。在进气系统中增压器的进气流下游侧设置有对发动机进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20。该中间冷却器20起到对由增压器压缩后的增压进气进行冷却而使发动机进气的填充效率提高的作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冷却器20是利用具有不同温度的独立的两个系统的冷却水来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双温度式水冷中间冷却器。中间冷却器20设置于供低温冷却水循环的低温冷却水回路30,低温冷却水在中间冷却器20的内部流通。另外,在高温冷却水回路40中循环的高温冷却水也在中间冷却器20的内部流通。进而,中间冷却器20使由增压器压缩后的增压进气与低温冷却水及高温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作为低温冷却水及高温冷却水,能够使用LLC(防冻液)、水等。在低温冷却水回路30设置有使低温冷却水循环的水泵31,在低温冷却水回路30中的水泵31与中间冷却器20之间设置有使低温冷却水的热向外气散热而对低温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第一辐射器(第一散热器)32。在高温冷却水回路40设置有水泵41、第二辐射器(第二散热器)42以及加热器芯(加热用热交换器)43。水泵41使高温冷却水在高温冷却水回路40中循环。第二辐射器42将高温冷却水从发动机10吸收到的热向外气散热。加热器芯43使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与高温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中间冷却器20、第二辐射器42以及加热器芯43在高温冷却水回路40中并联配置。高温冷却水从发动机10吸热,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间冷却器,在由增压器增压并向发动机(10)供给的增压进气与冷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所述增压进气进行冷却,所述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n具备热交换部(200),该热交换部使在流路管(201)的内部流动的所述冷却介质与在所述流路管的外部流动的所述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n所述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n在所述流路管内形成有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04)和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05),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以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供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以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n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n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的内部设置有翅片(207),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内部未设置翅片。/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05 JP 2017-1316791.一种中间冷却器,在由增压器增压并向发动机(10)供给的增压进气与冷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所述增压进气进行冷却,所述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
具备热交换部(200),该热交换部使在流路管(201)的内部流动的所述冷却介质与在所述流路管的外部流动的所述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
在所述流路管内形成有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04)和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05),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以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供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以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
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
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的内部设置有翅片(207),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内部未设置翅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管中的形成有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部位的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DHT)比所述流路管中的形成有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的部位的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DLT)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所述第一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一U形转弯部(204d、204f、204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两个所述第一U形转弯部(204d、204f)。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三个所述第一U形转弯部(204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井彰洋西山幸贵铃木和贵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