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书增专利>正文

一种可控电池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720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控电池充电器,一是变压器(T)组成降压电路,二是由发光二极管V

A controllable battery char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电池充电器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给电池充电的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给电池定流充电的设备,如果充电电流设计过小,充电时间会很长,如果设计过大,又会容易损坏电池,给电池定压充电的设备,又不适合不同个体电池对充电定压的要求。(即是同一只电池,随着应用时间的增长,内阻会变大,充电时就需要比新电池时更高的电压)本专利技术是为克服以上技术缺点而设计的,本专利技术可控制充电电流按充电过程中电池内部对电流的需求规律变化,既可使充电速度较快,又对电池安全。该专利技术对充电电流具有极强的控制作用,且具有去极化功能,它既适用于镍镉、镍氢电池充电,同时也能为碱性锌锰干电池安全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该专利技术的电路由六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一是变压器(T)组成降压电路,二是由发光二极管V5和电阻R10组成电源显示电路,三是由整流二极管V8、V9、电阻R4、R6及发光管V3和整流二极管V10、V11、电阻R5、R7,发光二极管V4两部分组成整流与充电显示电路,四是整流二极管V12、V13、V14、V18、V15、V16、V17、V19电阻R1、R2、R3,三极管V1、V2组成充电电流控制电路。五是由稳压二极管V6电阻R9和稳压二极管V7、电阻R8两部分组成去极化放电电路。该电路可同时给两节电池充电,其中三极管V1的发射极e1为给电池E1充电的正极,E1的负极连接在变压器的一个输出端J2上,三极管V2的发射极e2为给另一节电池E2充电的正极,E2的负极接在变压器输出端J1上。变压器T1的原边M、N接220V交流电源,J1、J2为变压器的付边。与后面的整流控制电路相连。发光管V5和电阻R10串联后接在变压器输出端J1和J2组成电源显示电路,通过V5是否发光可知电源是否接通。R10的作用是使V5得到合适的电流。整流二极管V8、V9顺向串联后再与电阻R4依次串联起来,V8的正极接在变压器付边输出端J1点,电阻R4的另一端与控制三极管V1的集电极C1相连接,组成半波整流电路。当变压器的输出端极性J1为正J2为负的半周内,该整流电路导通并通过三极管V1给电池E1充电。发光管V3同电阻R6串联后,接在由V8、V9、R4组成的整流电路两端,V3的正极接在V8的正极上,R6的另一端接在V1的集电极C1上,组成电池E1的充电显示电路。当给E1充电时,V8、V9、R4组成的整流电路有电流通过,使与其并联的充电显示电路两端形成相同的电压,从而使发光管V3有电流通过并发光。R6的作用是限制发光管V3的电流不会过大。当充电电流较大时,R4的电压也较大,从而使充电指示电路两端电压也较大,流过V3的电流也大,发光强度大,因而通过发光管的亮度高低可以形象地指示充电电流的大小。R4的另一个作用是给E1的充电电流限定一个较合适的最大电流,同时还可以减少在充电电流较大时控制三极管V1上的功耗。同样,由整流二极管V10、V11顺向串联再与R5串联起来,V10的正极接在变压器付边的输出端J2点,R5的另一端接在控制三极管V2的集电极C2上,组成半波整流电路,发光二极管V4和电阻R7串联,再同V10、V11、R5组成的整流电路并联起来,V4的正极接在V10的正极上,R7的另一端接在V2的集电极C2上组成E2的充电显示电路,其整流和充电显示原理同E1的整流与显示原理相同,不再赘述,所不同的是这部分电路是在J2极性为正,J1的极性为负的半周内有电流通过,并经三极管V2给电池E2充电。整流二极管V12、V13、V14同方向串联起来,再与V18反向并联起来,V12的负极同V18的正极连在一起的一端接在变压器输出端的J1点,另一端V14的正极与电阻R2、R1、R3依次相接至H1点,整流二极管V15、V16、V17也同方向串联起来,再与V19反向并联,V17的负极同V19正极相连的一端接在变压器的输出端J2上,另一端V15的正极同V19的负极相连的一端接在H1点上,R1与R3相连的点K1再同控制三极管V1的基极b1相连接,R1与R2相连的点K2再与控制三极管V2的基极b2相连接,组成充电电流控制电路。其工作原理是给控制三极管V1和V2创建一个基准电压,在变压器付边输出电压J1为正,J2为负的半周内,电流由J1经V18、R2、R1、R3、V15、V16、V17流至J2,由于硅整流二极管导通时的电压为0.7V左右,因而在这半周内H1点上对J2点的电压为2.1V(3×0.7V)左右,K1点也即V1的基极b1点对J2的电压为2.1V左右与电阻R3上的电压之和,略大于2.1伏,通过调整R1、R2、R3的阻值可以使b1点获得符合控制要求的电压值。在对电池E1充电时,控制三极管V1发射结上的电压,等于b1上的电压,减去电池E1的电压,当电池E1无电,两极电压低时,V1发射结的电压大,V1导通程度高,充电电流大,可使电池快速充电,当电池E1充足时,其电压升高后,V1发射结的电压就相应变小,使V1的导通程度降低,使充电电流变小,甚至到截止状态,从而保护电池不会过充电。同理当变压器输出端J2为正,J1为负的半周内,电流由J2经V19、R3、R1、R2和V14、V13、V12流至J1点,给控制三极管V2的基极b2建立起符合控制要求的基准电压,对E2的充电过程起到控制作用。稳压二极管V6和电阻R9串联起来,V6的负极同被充电池E1的正极Z1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同变压器的输出端J1相连接,组成被充电池E1的去极化放电电路。其工作原理是,在变压器输出端J1为正,J2为负的半周里,电路对E1充电,在J1为负,J2为正的半周内,交流电源电压,同电池电压E1叠加起来,通过稳压管V6和电阻R9组成放电电路,只要稳压管的稳压值选择合适(小于电源负半周电压同电池电压E1的和),放电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使电池放电,起到去极化的作用。R9的作用是限定一个较合适的放电电流。稳压二极管V6的作用是防止在交流电源处停电状态时,电池E1不会沿此放电回路放电,这只要选择稳压值大于电池充足后的最大值的稳压管即可。稳压二极管V7和电阻R8串联起来,V7的负极接在被充电池E2的正极Z2上,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在变压器输出端J2上组成被充电池E2的去极化放电电路。其工作原理同E1的去极化放电电路,不再赘述。在前具有去极化功能的充电电路,一般控制电路都较复杂,而且是在充电一段较长时间才放电一次,而该专利技术电路不仅结构简单,只用两个电子元件(稳压管和电阻)组成,而且去极化及时,在一个正弦交流电周期内,前半周期充电,后半周期放电,电池不会出现极化现象,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可控电池充电器的原理图T-变压器M、N-变压器原边绕组接220V交流电源的输入端J1、J2-变压器输出端V1、V2-控制三极管V3、V4、V5-发光二极管V6、V7-稳压二极管V8、V9、V10、V11、V12、V13、V14、V15、V16、V17、V18、V19-整流二极管R1、R2、R3、R4、R5、R6、R7、R8、R9、R10-电阻C1、b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该可控电池充电器,其特征是,充电器电路由变压、电源显示、整流与充电显示、充电电流控制、去极化电路和充电电流输出电路六部分组成;变压器T组成变压电路,M、N两端为电源输入端,J

【技术特征摘要】
1.该可控电池充电器,其特征是,充电器电路由变压、电源显示、整流与充电显示、充电电流控制、去极化电路和充电电流输出电路六部分组成;变压器T组成变压电路,M、N两端为电源输入端,J1、J2为其付边输出端;电阻R10同发光二极管V5串联接在J1、J2两端上组成电源显示电路;整流二极管V12的负极接在变压器输出端J1点,正极接在二极管V13的负极,V13的正极接在二极管V14的负极,V14的正极与电阻R2、R1、R3依次相接后,接在整流二极管V15的正极,V15的负极接在二极管V16的正极,V16的负极接在二极管V17的正极,V17的负极接在变压器的另一输出端J2,整流二极管V18的正极接在J1点,负极接于V14的正极,整流二极管V19的负极接于二极管V15的正极,正极接于变压器输出端J2点,R2与R1的连接点K2同控制三极管V2的基极b2相连接,R1同R3的连接点K1再与控制三极管V1的基极b1相连接组成充电电流控制电路;整流二极管V8的正极与J1点相连接,负极同整流二极管V9正极连接,V9的负极同电阻R4相接,R4的另一端与控制三极管V1的集电极C1点相接,发光管V3与电阻R6串联后,并接在V8、V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书增范和颜
申请(专利权)人:范书增范和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