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组件以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7381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以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基于立体反射片的直下式背光组件显示图像时立体反射片中棱体的顶部位置存在暗影的问题。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立体反射片、多个光源、反射膜以及扩散板;反射膜设置在扩散板和立体反射片之间,反射膜靠近光源的表面与棱体的顶部接触,反射膜用于反射第一入射光线并透射第二入射光线;第一入射光线为光源发出的光线且经过扩散板以第一角度入射反射膜;第二入射光线为光源发出的光线且以第二角度入射反射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与棱体的顶部接触的反射膜来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而消除立体反射片中棱体的顶部位置存在的暗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显示装置。

Direct dow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下式背光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实际情况中,由于对比度的大小能够显著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显示装置的对比度已然成为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的关键。就液晶显示而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因此需要背光组件中背光源的照明来提升液晶显示的对比度。为了使显示装置具有更高的对比度以达到更好的显示效果,应用于液晶显示的直下式背光组件中都会安装立体反射片,测量数据表明,通过在直下式背光组件中设置立体反射片,可以使液晶显示的对比度达到50000:1,从而实现更优的显示效果。然而,在采用立体反射片的直下式背光组件中,当图像画面较亮(例如图像画面为白画面)时,图像中会出现类似棋盘格的暗影,严重影响图像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以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立体反射片的直下式背光组件显示图像时立体反射片中棱体的顶部位置存在暗影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立体反射片、多个光源以及扩散板,立体反射片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空腔,空腔由底面和侧面组成,光源位于空腔的底面,相邻的空腔的侧面构成用于间隔相邻的空腔的棱体,棱体的顶部靠近扩散板,立体反射片与扩散板之间设置有反射膜;反射膜靠近光源的表面与棱体的顶部接触;反射膜用于反射第一入射光线并透射第二入射光线;其中,第一入射光线为光源发出的光线且经过扩散板以第一角度入射反射膜;第二入射光线为光源发出的光线且以第二角度入射反射膜;第一角度大于或等于预定角度阈值,第二角度小于预定角度阈值。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组件中,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立体反射片、多个光源、反射膜以及扩散板,其中立体反射片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空腔,空腔由底面和侧面组成,光源位于空腔的底面,相邻的空腔的侧面构成用于间隔相邻的空腔的棱体,棱体的顶部靠近扩散板,反射膜靠近光源的表面与棱体的顶部接触,反射膜能够反射经扩散板以第一角度入射反射膜的第一入射光线,使得棱体的顶部位置可以通过反射膜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线,其中第一入射光线由光源发出且第一角度大于或等于预定角度阈值;同时反射膜还透射光源发出的以第二角度入射反射膜的第二入射光线,以保证光源发出的以第二角度入射反射膜的第二入射光线能够通过反射膜沿出光方向出射,其中第二角度小于预定角度阈值。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组件中,通过在扩散板和立体反射片之间设置反射膜来反射由光源发出且经入射扩散板入射至反射膜的第一入射光线,由于反射膜与棱体的顶部接触并且反射膜能够覆盖棱体顶部位置,使得棱体的顶部位置可以通过反射膜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线,从而使直下式背光组件的背光区域的发光过程不再受立体反射片中空腔结构的限制,进而消除液晶显示中立体反射片的棱体的顶部位置存在的暗影,提升图像的显示效果。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直下式背光组件。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任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直下式背光组件,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第一方面的直下式背光组件以及下文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方案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a示出了在直下式背光组件中设置立体反射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b示出了在直下式背光组件中立体反射片的俯视图;图1c示出了在直下式背光组件中设置平面反射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直下式背光组件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a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立体反射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b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立体反射片的俯视图;图3c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立体反射片的实物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反射膜对光线作用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扩散板的散射作用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术语“第一”和“第二”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上述术语解释为所描述对象的名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在介绍本技术实施例之前,首先对目前的液晶显示技术进行简单介绍。具体地,液晶显示中,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因此需要背光组件中背光源的照明来提升液晶显示的对比度。对于普通的液晶显示器,在既有亮图像又有暗图像的图卡下,由于亮图像位置与暗图像位置对应的背光亮度几乎相同,因此液晶显示的对比度只能是液晶面板本身的对比度,目前液晶面板本身的对比度可以达到1000:1,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以及用户的需求。为了有效提高液晶显示的对比度,通常采用的技术为区域控光技术(localdimming),即:将背光区域分为多个小分区,通过控制电路来控制每个小分区中背光光源的亮度大小。实际情况中,当每个小分区位置对应的图像的亮度较高时,通过控制电路提高该小分区中背光光源的亮度;反之,当小分区位置对应的图像的亮度较低时,则通过控制电路对应降低该小分区中背光光源的亮度,进而提高液晶显示的对比度。目前区域控光技术多应用于直下式背光组件,测试表明,在采用区域控光技术的前提下,液晶显示的对比度可以达到10000:1甚至更高。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直下式背光组件中设置立体反射片,可以使液晶显示的对比度达到50000:1,进而实现更优的显示效果。具体参见图1a所示,图1a示出了在直下式背光组件中设置立体反射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立体反射片、光源、扩散板、以及量子点膜片。其中,立体反射片包括多个空腔,相邻的空腔之间设置棱体以间隔上述相邻的空腔,棱体的顶部支撑扩散板。具体实施中,由于每个空腔中的光源的亮度仅能够影响到该空腔内的背光区域亮度,因此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立体反射片、多个光源以及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反射片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空腔,所述空腔由底面和侧面组成,所述光源位于所述空腔的底面,相邻的所述空腔的侧面构成用于间隔所述相邻的所述空腔的棱体,所述棱体的顶部靠近所述扩散板,所述立体反射片与所述扩散板之间设置有反射膜;所述反射膜靠近所述光源的表面与所述棱体的顶部接触;/n所述反射膜用于反射第一入射光线并透射第二入射光线;其中,所述第一入射光线为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且经过所述扩散板以第一角度入射所述反射膜;所述第二入射光线为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且以第二角度入射所述反射膜;所述第一角度大于或等于预定角度阈值,所述第二角度小于所述预定角度阈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立体反射片、多个光源以及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反射片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空腔,所述空腔由底面和侧面组成,所述光源位于所述空腔的底面,相邻的所述空腔的侧面构成用于间隔所述相邻的所述空腔的棱体,所述棱体的顶部靠近所述扩散板,所述立体反射片与所述扩散板之间设置有反射膜;所述反射膜靠近所述光源的表面与所述棱体的顶部接触;
所述反射膜用于反射第一入射光线并透射第二入射光线;其中,所述第一入射光线为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且经过所述扩散板以第一角度入射所述反射膜;所述第二入射光线为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且以第二角度入射所述反射膜;所述第一角度大于或等于预定角度阈值,所述第二角度小于所述预定角度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由多个材料层压制形成,所述材料层的厚度和折射率依据光程差与光源波长的关系设计满足:所述第一入射光线的光程差是光源波长的整数倍;所述第二入射光线的光程差是光源波长的半整数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所述侧面和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三角度,所述第三角度满足使得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立体反射片反射后以所述第二角度入射至所述反射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光军高上李培平张继兵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