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取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5092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用装置领域,具体涉及医用取样装置,包括取样管本体、第二腔体、液位线、通孔第一气泵;取样管本体底部为针头部,取样管本体侧壁上部设置有液位线,取样管本体侧壁上靠近液位线处设置有若干个通孔,取样管本体外套有第二腔体,取样管本体通过通孔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二腔体的侧壁开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一气泵连通。设置通孔和第二腔体连通,可以将多余的样品量排出取样管本体内,从而有效控制样品的取用量;通过设置第一气泵和集液室,可以将多余的样品进行及时清除,从而不影响本装置的连续使用;设置活塞式抽吸装置,增加了本装置的取样工作模式;设置棒体可以提升对取样管本体内壁上的液体进行有效的清除,从而减少检测偏差。

Medical samp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取样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用装置领域,具体涉及医用取样装置的结构

技术介绍
在医疗检测中,为获取人体的健康参数,常常需要对人体的血液、尿液等进行检测,具体实施时,一般首先需要从人体中提取血液或尿液等待测样本,然后再通过取样装置吸取待测样本,最后检测仪将取样装置吸取的样本进行检测分析。整个过程中,取样装置的作用极其重要。在检测过程中,对样品的取用量有特定的要求,如果取用量不合格,会造成检测结果的失准。因此对取样装置的每次吸取量都有严格的控制,而现有的取样装置在取样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且在实际操作中,取样装置每次取样后其内壁和外壁往往都会残留一定的样本,而需要清洗,清洗过后的取样装置中内壁上往往存在水珠挂壁现象,且不容易去除,会造成样品检测的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医用取样装置,可以提升取样量的控制效果,并可以有效的去除装置内壁上的挂壁现象,从而提升样品检测的准确度。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医用取样装置,包括取样管本体、第二腔体、液位线、通孔第一气泵;取样管本体底部为针头部,取样管本体侧壁上部设置有液位线,取样管本体侧壁上靠近液位线处设置有若干个通孔,取样管本体外套有第二腔体,取样管本体通过通孔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二腔体的侧壁开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一气泵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腔体底部开口通过连通管与集液室的顶部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集液室的上部开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二气泵的进气端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取样管本体顶部设置有第三腔体,第三腔体内设置有可以沿其内壁活动的活塞,活塞与第三腔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活塞顶部与控制杆的一端连接,控制杆的另一端伸出第三腔体外,且和第三腔体活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的底部设置有棒体,棒体的另一端指向取样管本体,棒体平行于取样管本体的轴线。进一步地,所述棒体的长度不大于取样管本体的长度,棒体的直径小于取样管本体的直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之一:1、设置通孔和第二腔体连通,可以将多余的样品量排出取样管本体内,从而有效控制样品的取用量2、通过设置第一气泵和集液室,可以将多余的样品进行及时清除,从而不影响本装置的连续使用。3、设置活塞式抽吸装置,增加了本装置的取样工作模式。4、设置棒体可以提升对取样管本体内壁上的液体进行有效的清除,从而减少检测偏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中:1-取样管本体;2-第二腔体;3-液位线;4-通孔;5-第一气泵;6-集液室;7-第二气泵;8-第三腔体;9-活塞;10-棒体;11-控制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医用取样装置,包括取样管本体1、第二腔体2、液位线3、通孔4第一气泵5;取样管本体1底部为针头部,取样管本体1侧壁上部设置有液位线3,取样管本体1侧壁上靠近液位线3处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取样管本体1外套有第二腔体2,取样管本体1通过通孔4与第二腔体2连通,第二腔体2的侧壁开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一气泵5连通。取样管本体1的底部为针头部,用于接触样品,上部为操作端,在取样管本体1上设置液位线3,用于指示所要取用的样品用量,在靠近液位线3的位置上设置通孔4,第二腔体2套接固定在取样管本体1的外壁上,并在其腔体侧壁上部设置有相应的通道,通过通孔4与取样管本体1连通,且第二腔体2底部低于通孔4的高度,以使第二腔体2内能储存一定的液体量;第二腔体2的侧壁开口位于顶部,第二腔体2与第一气泵5连接的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工作时,将取样管本体1底部的针头部浸没在样品中,第一阀门关闭,第一气泵5工作,将取样管本体1和第二腔体2内的空气抽走,使取样管本体1和第二腔体2内形成负压,从而使样品被吸入取样管本体1内,当样品量超过液位线3的高度时,超过部分的样品通过通孔4流入第二腔体2内储存,从而使取样管本体1内的样品量保持在一定范围;需要放料时,将取样管本体1移至相应位置,第一气泵5停止运转,打开第一阀门,使取样管本体1和第二腔体2内的负压状态消失,取样管本体1内的样品流出,完成放料。多余的样品量被储存在第二腔体2内,因此通过本装置可以实现取样量的控制。优选的,工作时,第一气泵5的工作功率不能太大,以使过量的样品充满第二腔体2内,无法实现本装置的使用效果。同时工作时,应及时关注第二腔体2内的储液量,并及时进行清理,以保证本装置的使用效果。实施例2:如图1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多余样品清理结构。本装置中第二腔体2底部开口通过连通管与集液室6的顶部连通。流入第二腔体2内样品,可以通过连通管流入集液室6内,从而使第二腔体2的多余样品及时被清理出去,以提升本装置的使用效果。优选的,第二腔体2与集液室6的连通管上设置有单向阀,只允许气流从第二腔体2进入集液室6中,阻止集液室6中的气体通过连通管进入第二腔体2内,而影响取样工作。实施例3:如图1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动刀设置结构。本装置中集液室6的上部开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二气泵7的进气端连通。本装置完成取样和放料工作后,打开第二气泵7的工作电源,第二气泵7运转,对集液室6内进行抽气,使集液室6内形成相对负压,将第二腔体2内储存的样品通过连通管吸入集液室6内,从而实现对第二腔体2内多余样品的有效清理。实施例4:如图1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取样结构。本装置中取样管本体1顶部设置有第三腔体8,第三腔体8内设置有可以沿其内壁活动的活塞9,活塞9与第三腔体8的内壁密封连接,活塞9顶部与控制杆11的一端连接,控制杆11的另一端伸出第三腔体8外,且和第三腔体8活动连接。取样管本体1的顶部与第三腔体8的底部开口连通,需要取样时,取样管本体1底部的针头部浸没在样品中,向上拉动控制杆11带动活塞9向上运动,从而使取样管本体1内形成负压,达到吸取样品取样的目的,多余的样品量通过通孔4流入第二腔体2内。实现抽拉式负压取样的目的。实施例5: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棒体结构。本装置中活塞9的底部设置有棒体10,棒体10的另一端指向取样管本体1,棒体10平行于取样管本体1的轴线。棒体10可以为圆柱体,圆柱体的一端固定在活塞9上,且圆柱体与取样管本体1的轴线平行,且取样管本体1顶部和第三腔体8底部设置有用于棒体10通过的通孔。优选的,棒体10设置一定的长度,在取样和放料过程中,棒体10的底部始终保持在样品上方,以保证取样量的准确控制,且不予样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医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样管本体(1)、第二腔体(2)、液位线(3)、通孔(4)和第一气泵(5);取样管本体(1)底部为针头部,取样管本体(1)侧壁上部设置有液位线(3),取样管本体(1)侧壁上靠近液位线(3)处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取样管本体(1)外套有第二腔体(2),取样管本体(1)通过通孔(4)与第二腔体(2)连通,第二腔体(2)的侧壁开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一气泵(5)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医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样管本体(1)、第二腔体(2)、液位线(3)、通孔(4)和第一气泵(5);取样管本体(1)底部为针头部,取样管本体(1)侧壁上部设置有液位线(3),取样管本体(1)侧壁上靠近液位线(3)处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取样管本体(1)外套有第二腔体(2),取样管本体(1)通过通孔(4)与第二腔体(2)连通,第二腔体(2)的侧壁开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一气泵(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2)底部开口通过连通管与集液室(6)的顶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室(6)的上部开口通过连通管与第二气泵(7)的进气端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彦张桂芳赵晨
申请(专利权)人:永城美康盛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