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及应用其的红外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4797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其包括传感器本体、双层隔热组件、导流管、风机以及支架,所述传感器本体设置在双层隔热组件内,所述双层隔热组件固定在支架上,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风机连接,另一端穿过支架与隔热组件连通用于将风机产生的冷风通过导流管传递至双层隔热组件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应用上述防干烧传感器的红外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风机和导流管将冷风吹入双层隔热组件内,之后从双层隔热组件顶端流出,形成换热通道,降低了双层隔热组件内的温度,减少了热量对传感器本体的辐射。

An anti dry burning sensor and its infrared st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及应用其的红外灶
本技术属于燃气灶
,具体涉及一种防干烧及应用其的红外灶。
技术介绍
相较于传统灶具,带有防干烧功能的灶具不仅能提升产品安全性能,还能通过控制锅底温度来实现智能烹饪、健康烹饪。但由于灶具测温环境复杂,目前防干烧传感器以接触式为主,而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容易受燃气灶的火焰环境温度的影响,测量的精度较低;且其大都应用在大气灶上,而红外灶由于燃烧器的温度高达900-1150℃,测温环境太过恶劣,因此目前红外灶还没有防干烧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防干烧传感器,通过双层结隔热组件的设置确保了传感器的工作温度,提高了测量精度。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红外灶。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其包括传感器本体、双层隔热组件、导流管、风机以及支架,所述传感器本体设置在双层隔热组件内,所述双层隔热组件固定在支架上,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风机连接,另一端穿过支架与隔热组件连通用于将风机产生的冷风通过导流管传递至双层隔热组件内。优选地,所述双层隔热组件包括内管、外管以及隔热层,所述外管设置在内管外周且两者之间形成隔热层。优选地,所述内管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加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散热筋。优选地,所述隔热层为硅酸盐材质。优选地,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一防干烧温度传感器。一种红外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述的防干烧传感器、红外燃烧器以及点火针组件,所述点火针组件固定在支架上且可沿支架轴向运动,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和点火针组件均设置在红外燃烧器内。优选地,进一步包括防辐射圈,所述防辐射圈套设在双层隔热组件上用于减少红外线对双层隔热组件内传感器本体的直接辐射。优选地,所述防辐射圈内环间隔设置有若干凸起,其与双层隔热组件的外管形成分段接触。优选地,所述支架一侧向外延伸出用于与红外燃烧器连接的第一固定端,所述支架另一侧向外延伸出用于固定点火针组件和防干烧传感器的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固定端上分别设置有传感器固定孔和点火针固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风机和导流管将冷风吹入双层隔热组件内,之后从双层隔热组件顶端流出,形成换热通道,降低了双层隔热组件内的温度,减少了热量对传感器本体的辐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一种防干烧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一种防干烧传感器中双层隔热组件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一种防干烧传感器中双层隔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一种红外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一种红外灶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一种红外灶中防干烧传感器的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一种红外灶中防辐射圈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一种红外灶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传感器本体、2——双层隔热组件、21——内管、211——散热筋、22——外管、23——隔热层、3——导流管、4——风机、5——支架、51——第一固定端、52——第二固定端、53——传感器固定孔、54——点火针固定孔、6——红外燃烧器、7——点火针组件、8——防辐射圈、81——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如图1所示,其包括传感器本体1、双层隔热组件2、导流管3、风机4以及支架5,所述传感器本体1设置在双层隔热组件2内,所述双层隔热组件2固定在支架5上,所述导流管3的一端与风机4连接,另一端穿过支架5与隔热组件2连通用于将风机4产生的冷风通过导流管3传递至双层隔热组件2内;这样,采用上述结构,风机4产生冷风,冷风通过导流管3传递至双层隔热组件2内部,带走双层隔热组件2内的热量,并从双层隔热组件2顶端排出,降低了双层隔热组件2内的温度,减少了热量对传感器本体1的辐射。所述传感器本体1包括一防干烧温度传感器。如图2所示,所述双层隔热组件2包括内管21、外管22以及隔热层23,所述外管22设置在内管21外周且两者之间形成隔热层23;隔热层23优选如硅酸盐这种低导热系数材料,通过加大热阻,减少外管22对内管21的热传导。如图3所示,所述内管21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加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散热筋211,这样,内管21的内表面设置有散热筋211,通过加大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自身温度,减少内管21对防干烧温度传感器的热辐射。工作过程:风机4产生冷风,冷风通过导流管3传递至内管21中,内管21中的散热筋211加大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自身温度,之后冷风带走双层隔热组件2内的热量,并从双层隔热组件2顶端排出,降低了双层隔热组件2内的温度,减少了热量对防干烧温度传感器的辐射。实施例2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一种红外灶,如图4-6所示,其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防干烧传感器、红外燃烧器6以及点火针组件7,所述点火针组件7固定在支架5上且可沿支架5轴向运动,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和点火针组件7均设置在红外燃烧器6内;这样,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带有双层隔热组件2的防干烧传感器与红外燃烧器6配合使用,满足了红外灶因温度高而对传感器组件1提出的较为严格的温度要求;并且,点火针组件7沿周向可移动,便于旋转,方便红外燃烧器6的装配。进一步包括防辐射圈8,所述防辐射圈8套设在双层隔热组件2上用于减少红外线对双层隔热组件2内传感器本体1的直接辐射。如图7所示,所述防辐射圈8内环间隔设置有若干凸起81,其与双层隔热组件2的外管22形成分段接触,这样,减少了防辐射圈8与外管22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了热传导。如图8所示,所述支架5一侧向外延伸出用于与红外燃烧器6连接的第一固定端51,所述支架5另一侧向外延伸出用于固定点火针组件7和防干烧传感器的第二固定端52,所述第二固定端52上分别设置有传感器固定孔53和点火针固定孔54。工作过程:红外燃烧器6工作,其产生的红外线通过防辐射圈8进行阻隔,防止红外线对防干烧温度传感器造成影响;另外,通过内管21、外管22以及隔热层23的结合来实现对防干烧温度传感器的隔热,防止温度过高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传感器本体(1)、双层隔热组件(2)、导流管(3)、风机(4)以及支架(5),所述传感器本体(1)设置在双层隔热组件(2)内,所述双层隔热组件(2)固定在支架(5)上,所述导流管(3)的一端与风机(4)连接,另一端穿过支架(5)与隔热组件(2)连通用于将风机(4)产生的冷风通过导流管(3)传递至双层隔热组件(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传感器本体(1)、双层隔热组件(2)、导流管(3)、风机(4)以及支架(5),所述传感器本体(1)设置在双层隔热组件(2)内,所述双层隔热组件(2)固定在支架(5)上,所述导流管(3)的一端与风机(4)连接,另一端穿过支架(5)与隔热组件(2)连通用于将风机(4)产生的冷风通过导流管(3)传递至双层隔热组件(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隔热组件(2)包括内管(21)、外管(22)以及隔热层(23),所述外管(22)设置在内管(21)外周且两者之间形成隔热层(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1)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加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散热筋(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23)为硅酸盐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防干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本体(1)包括一防干烧温度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峰罗长兵陈琦潘叶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