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4283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围在柱体外侧四周位置,所述第一护板上上下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紧固件,左右两侧的紧固件之间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第一护板上右侧位置设有辅振器,所述紧固件包括夹板,夹板上外侧位置设有固定块,螺纹杆穿过固定块和夹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通过设置护角装置,通过固定杆上的主旋纹与副旋纹的相互啮合作用,旋转固定杆,固定杆带动定板不断挤压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的夹角位置,增强夹角的稳定性,避免混凝土从夹角处渗出或将夹角涨开导致混凝土流出的情况发生,通过固定角板插入角槽内,将上下位置的护角装置连接起来,进行固定,进一步增加稳定性。

A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rchite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
本技术属建筑施工于设备处理
,具体为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支承是在建筑上用于混凝土现浇施工的模板支撑结构,普遍采用钢或木梁拼装成模板托架,利用钢或木杆搭建成脚手架构成托架支撑,并配合钢模板进行混凝土施工;早前的模板支撑架多由木制棒材或者铁制管材制成,受其尺寸的限制,其高度不具有可调性;其后的模板支撑架普遍采用钢或木梁拼装成模板托架,利用钢或木杆搭建成脚手架构成托架支撑,并配合钢模板进行混凝土施工。其存在的问题是拼装和搭建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费工费料、质量差、浪费资源、不美观且难以调整;目前的模板支撑架已经出现像钢性模板支撑组合结构这样的具有可伸缩性并且重复利用的全钢制支架;但现有的模板支承结构的结构强度即稳定性普遍较差,同时对于模板夹角位置,往往没有很好的支承结构应用,容易导致混凝土在边角处涨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建筑支承结构稳定性差同时对于边角的支承能力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建筑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围在柱体(2)外侧四周位置,所述第一护板(1)上上下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紧固件(3),左右两侧的紧固件(3)之间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第一护板(1)上右侧位置设有辅振器(6),所述紧固件(3)包括夹板(7),夹板(7)上外侧位置设有固定块(8),螺纹杆(4)穿过固定块(8)和夹板(7),固定块(8)内设有螺纹(9),螺纹(9)与螺纹杆(4)相啮合,所述第二护板(5)上左右两端位置开设有空槽(11),所述第一护板(1)上对应空槽(11)位置设有嵌钉(12),嵌钉(12)伸入空槽(1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围在柱体(2)外侧四周位置,所述第一护板(1)上上下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紧固件(3),左右两侧的紧固件(3)之间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第一护板(1)上右侧位置设有辅振器(6),所述紧固件(3)包括夹板(7),夹板(7)上外侧位置设有固定块(8),螺纹杆(4)穿过固定块(8)和夹板(7),固定块(8)内设有螺纹(9),螺纹(9)与螺纹杆(4)相啮合,所述第二护板(5)上左右两端位置开设有空槽(11),所述第一护板(1)上对应空槽(11)位置设有嵌钉(12),嵌钉(12)伸入空槽(11)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7)上内侧靠近第一护板(1)位置设有斜齿(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振器(6)包括壳体(24),壳体(24)内设有微电机(25),壳体(24)内左侧位置设有固定板(27),微电机(25)的电机轴(26)通过轴承(28)穿过固定板(27),固定板(27)通过左侧的固定柱(31)固定于壳体(24)内左侧壁上,电机轴(26)上穿过固定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明晶姚孝丹黄少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中功立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