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显示装置及转动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3834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显示装置及转动结构,转动结构包括:第一转接件,第一转接件设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转动部;第二转接件,第二转接件设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转动部、及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三转动部,第二转动部用于与第一转动部转动摩擦配合,第二转动部与第三转动部错位设置;及第一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两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设有用于与第三转动部转动摩擦配合的第四转动部。转动结构能够消除显示屏的反光问题,保证行车安全;如此,采用转动结构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屏能够及时消除反光的问题;如此,采用显示装置的车辆的行车安全性高。

Vehicle, display device and rotat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显示装置及转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显示装置及转动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辅助驾驶员行车,通常在仪表板上设有显示屏。利用显示屏不仅能够为驾驶员提供导航、倒车等服务,还能播放视频以提升驾驶体验感。传统的显示屏通常固定安装在仪表板上,当从车窗透过的光线照射在显示屏上时,易对驾驶员或乘客造成反光,不利于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提供了一种车辆、显示装置及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能够消除显示屏的反光问题,保证行车安全;如此,采用所述转动结构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屏能够及时消除反光的问题;如此,采用所述显示装置的车辆的行车安全性高。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动结构,包括: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设有用于与第一构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转动部;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设有沿所述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转动部、及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摩擦配合,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错位设置;及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两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用于与第二构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及用于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摩擦配合的第四转动部。上述转动结构,使用时,利用第一连接部将第一转接件与第一构件进行稳定、可靠的连接,利用第二连接部将两个第一连接件与第二构件进行稳定、可靠的连接。当对显示屏施加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此时,显示屏、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相对静止并形成第一整体,利用第三转动部与第四转动部之间的转动摩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整体能够相对第一连接件绕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转动轴线做转动运动,进而能够灵活的调节显示屏在竖直方向上的倾角,从而能够在竖直方向上避免反光对驾驶员或乘客造成干扰,保证行车安全。当对显示屏施加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此时,显示屏和第一转接件相对静止并形成第二整体,第二转接件和第一连接件相对静止并形成第三整体,利用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之间的转动摩擦配合,从而使得第二整体能够相对第三整体绕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转动轴线做转动运动,进而能够灵活的调节显示屏在水平方向上的倾角,从而能够在水平方向上避免反光对驾驶员或乘客造成干扰,保证行车安全。如此,利用转动结构将显示屏连接在外界的座椅、仪表板等固定体上后,当驾驶员或乘客受到来自显示屏的反光干扰时,只需简单、灵活的转动显示屏,即可消除反光的影响,降低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保证行车安全。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件设置为第一转接板,所述第一转接板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所述第一转动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并沿所述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阻尼转轴,所述第二转动部设置为两个凸出所述第二转接件并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座,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座均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阻尼转轴转动摩擦配合的第一连接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动结构还包括第一阻尼轴套,所述第一阻尼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一阻尼转轴上并能够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还包括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凸出所述第一转接件并朝向所述第二转接件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阻尼转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转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转接件的两侧并沿所述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二阻尼转轴,所述第四转动部设置为用于与所述第二阻尼转轴转动摩擦配合的第二连接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动结构还包括第二阻尼轴套,所述第二阻尼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二阻尼转轴上并能够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动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一转接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动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用于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并将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构件连接。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及所述的转动结构,所述显示屏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三连接部。上述显示装置,使用时,利用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的连接,从而将转动结构的第一转接件与显示屏进行稳定、可靠的连接,利用第二连接部将转动结构的两个第一连接件与仪表板、座椅等构件进行稳定、可靠的连接。当对显示屏施加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此时,显示屏、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相对静止并形成第一整体,利用第三转动部与第四转动部之间的转动摩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整体能够相对第一连接件绕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转动轴线做转动运动,进而能够灵活的调节显示屏在竖直方向上的倾角,从而能够在竖直方向上避免反光对驾驶员或乘客造成干扰,保证行车安全。当对显示屏施加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此时,显示屏和第一转接件相对静止并形成第二整体,第二转接件和第一连接件相对静止并形成第三整体,利用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之间的转动摩擦配合,从而使得第二整体能够相对第三整体绕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转动轴线做转动运动,进而能够灵活的调节显示屏在水平方向上的倾角,从而能够在水平方向上避免反光对驾驶员或乘客造成干扰,保证行车安全。如此,利用转动结构将显示屏连接在外界的座椅、仪表板等固定体上后,当驾驶员或乘客受到来自显示屏的反光干扰时,只需简单、灵活的转动显示屏,即可消除反光的影响,降低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保证行车安全。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转接结构或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述实施例的车辆,使用时,利用转动结构即可实现显示屏与仪表板等两个部件之间的转动连接,使用方便,消除反光的影响,保证行驶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转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转动结构的爆炸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转动结构,20、显示屏,100、第一转接件,110、第一转动部,111、第一阻尼转轴,112、第二连接座,120、第一连接部,130、第一侧面,140、第二侧面,200、第二转接件,210、第二转动部,211、第一连接座,212、第一连接孔,220、第三转动部,221、第二阻尼转轴,300、第一连接组件,310、第一连接件,311、第四转动部,3111、第二连接孔,312、第三侧面,313、第四侧面,320、第二连接部,400、第一连接支架,410、连接板,420、连接凸台,500、第二连接支架,510、连接片,520、过渡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设有用于与第一构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转动部;/n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设有沿所述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转动部、及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摩擦配合,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错位设置;及/n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两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用于与第二构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及用于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摩擦配合的第四转动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设有用于与第一构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转动部;
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设有沿所述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转动部、及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摩擦配合,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错位设置;及
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两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用于与第二构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及用于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摩擦配合的第四转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件设置为第一转接板,所述第一转接板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所述第一转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并沿所述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阻尼转轴,所述第二转动部设置为两个凸出所述第二转接件并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座,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座均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阻尼转轴转动摩擦配合的第一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阻尼轴套,所述第一阻尼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一阻尼转轴上并能够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锦章韦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