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333407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将氯乙酸和三乙烯四胺溶解在溶剂中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升温至60~80℃,反应2~4h,反应结束后,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并对其进行减压蒸馏,得第一中间体;向第一中间体中加入长链溴代烷烃和溶剂得第二混合溶液,在温度为60~80℃,反应3‑5h,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液进行减压蒸馏,得第二中间体;向第二中间体中加入双氧水、溶剂以及催化剂,在温度为40~60℃,反应2‑4h;将上述所得混合物过滤,取其液体并进行真空干燥,所得蜡状固体即为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该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避免迁移过程中再次聚集凝结而无法通过孔喉,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A temperature triggered oil film stripping surfactant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膜剥离剂,具体涉及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油气井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含水率不断升高,储层非均质性愈加严重,储层地质特性也越复杂多样,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远离主流线的两翼部位,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远离注入井的中低渗透层。此时单靠普通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同时在高矿化度和高温环境下表面活性剂的剥离油膜的效率急剧降低。因此新型高效油膜剥离剂的开发对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保持油田的稳产、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专利技术内溶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在高矿化度和高温环境下表面活性剂的剥离油膜的效率急剧降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油膜剥离剂加入至油气开采层后部分附着在岩石油膜表面,在地层高温作用下生成气体和双子表面活性剂。岩石上的油膜在气体的撬动作用下和双子表面活性剂润湿剥离作用下促使油膜快速剥离,并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增溶作用下将剩剥离下来的油膜变成可自由移动的微液滴,避免迁移过程中再次聚集凝结而无法通过孔喉。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其结构式:其中,其中R为烷基,烷基中碳原子数16≤n≤20。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氯乙酸和三乙烯四胺溶解在溶剂中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升温至60~80℃,反应2~4h,反应结束后,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并对其进行减压蒸馏,得第一中间体;(2)向第一中间体中加入长链溴代烷烃和溶剂得第二混合溶液,在温度为60~80℃,反应3-5h,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液进行减压蒸馏,得第二中间体;(3)向第二中间体中加入双氧水、溶剂以及催化剂,在温度为40~60℃,反应2-4h;将上述所得混合物过滤,取其液体并进行真空干燥,所得蜡状固体即为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步骤(1)中,所述氯乙酸的物质的量为三乙烯四胺的4~4.3倍,第一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比为10-20wt%。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步骤(2)中,第二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比为10-2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步骤(3)中,双氧水与第二中间体的摩尔比为(4~5):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步骤(3)中,所述催化剂为苯磺酸。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催化剂的加入质量为占反应液的2%~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溶剂为乙醇。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作为三次采油中油膜剥离剂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地下和地面的温度差异制备了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该油膜剥离剂加入至油气开采层后,分子中所携带双长链疏水基团具有很好的侵入能力,更易于接近油膜内部;分子中携带的过氧酸基团在地下高温作用下释放出氧气,并生成双子表面活性剂。岩石上的油膜在气体的撬动作用下和双子表面活性剂润湿剥离作用下促使油膜快速剥离,并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增溶作用下将剩剥离下来的油膜变成可自由移动的微液滴,避免迁移过程中再次聚集凝结而无法通过孔喉,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先通过氯乙酸和三乙烯四胺反应制备中间体I,取中间体I、溴代十八烷反应得中间体II。取中间体II、双氧水和催化剂反应得蜡状固体即为目标产品。整个方法通过三步反应,并逐步加入反应物进行反应,原料廉价易得,工艺简单,得到产物后处理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制得的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能够避免迁移过程中再次聚集凝结而无法通过孔喉,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该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具有明显的驱油能力。同时,毛细管驱油的速度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其中0h-4h内驱油较快,4h-12h驱油较慢。附图说明:图1实施例3中所得润湿反转剂的核磁氢谱;图2实施例3中所得润湿反转剂高温触发后的核磁氢谱;图3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具有以下结构式:其中,其中R为烷基,烷基中碳原子数16≤n≤20。原理为:该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充分利用井底和地面的温度差异实现气体的释放。在刚进入地层时,分子中所携带长链疏水基团具有很好的侵入能力,更易于接近油膜内部;分子中携带的过氧酸基团在地下高温作用下释放出氧气,并生成双子表面活性剂。岩石上的油膜在气体的撬动作用下和双子表面活性剂润湿剥离作用下促使油膜快速剥离,并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增溶作用下将剩剥离下来的油膜变成可自由移动的微液滴,避免迁移过程中再次聚集凝结而无法通过孔喉。其原理通过以下反应实现:其合成机理如下:其中R为烷基,烷基中碳原子数16≤n≤20。具体的,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具体制备步骤为:(1)将氯乙酸和三乙烯四胺溶解在溶剂中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升温至60~80℃,反应2~4h,反应结束后,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并对其进行减压蒸馏,得第一中间体;(2)向第一中间体中加入长链溴代烷烃和溶剂得第二混合溶液,在温度为60~80℃,反应3-5h,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液进行减压蒸馏,得第二中间体;(3)向第二中间体中加入双氧水、溶剂以及催化剂,在温度为40~60℃,反应2-4h;将上述所得混合物过滤,取其液体并进行真空干燥,所得蜡状固体即为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可作为一种油膜剥离剂应用在三次采油中。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将14.4g氯乙酸和5.6g三乙烯四胺溶解在80g乙醇中,升温至60℃,反应4h,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并对其进行减压蒸馏,得中间体I。取中间体I6.6g、溴代十八烷13.4g、乙醇90g,配置成溶液,并升温至70℃,反应3h。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液进行减压蒸馏,得中间体II。取中间体II6.6g、双氧水(30%)10.4g、苯磺酸0.3g,溶剂为乙醇,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反应结束后将上述所得混合物过滤,取其液体并进行真空干燥,所得蜡状固体即为目标产品。实施例2将14.4g氯乙酸和5.6g三乙烯四胺溶解在80g乙醇中,升温至80℃,反应2h,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并对其进行减压蒸馏,得中间体I。取中间体I3.3g、溴代二十烷6.7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



其中,其中R为烷基,烷基中碳原子数16≤n≤20。


2.一种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氯乙酸和三乙烯四胺溶解在溶剂中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升温至60~80℃,反应2~4h,反应结束后,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并对其进行减压蒸馏,得第一中间体;
(2)向第一中间体中加入长链溴代烷烃和溶剂得第二混合溶液,在温度为60~80℃,反应3-5h,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液进行减压蒸馏,得第二中间体;
(3)向第二中间体中加入双氧水、溶剂以及催化剂,在温度为40~60℃,反应2-4h;将上述所得混合物过滤,取其液体并进行真空干燥,所得蜡状固体即为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触发释氧型油膜剥离表面活性剂,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新利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铭锐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