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乳液驱油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871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6: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化学剂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微乳液驱油剂,按重量份数计,至少包括如下组分:表面活性剂0.5‑3份、季戊四醇酯0.5‑3份、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0.5‑5份、注入水80‑10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微乳液驱油剂,通过采用复配的表面活性剂和季戊四醇酯,并通过加入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不仅降低了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解决了油水分层的问题,使得驱油剂易与原油混合,进而提高了稳定性、采油率、驱油效率。

A microemulsion oil displacement ag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乳液驱油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化学剂合成
,具体涉及到一种微乳液驱油剂。
技术介绍
石油作为一种廉价高效的天然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双重作用,同时更是一种重要的国防战略物资。然而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最大限度地从现有油藏中采出更多的石油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石油开采通常分为一次采油,即利用油田自身压力喷出,和二次采油,即通过注水提高地层压力。一次采油一般只能开采出原始地质储量的5-25wt%,而二次采油可提高原油采收率5%~15%。二次采油的后期,效率下降,采出液含水率逐渐上升,当上升到90wt%以上时,二采就几乎没有效益了。如果没有更先进的技术,60wt%左右的原油将长眠地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技术。三次采油技术利用当代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聚合物驱、聚合物二元驱和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技术是目前我国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高温高盐高渗的油藏并不适合聚合物驱或者复合驱,因为聚合物受温度和矿化度影响较大,存在不抗剪切、热降解和盐敏效应,从而导致其存在稳定性差,粘度保留率低等问题。专利CN1814637A公开了一种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引入三种耐温耐盐单体与丙烯酰胺共聚,合成了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甲基丙烯酸/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四元共聚物、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及-2-甲基丙磺酸/衣康酸/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四元共聚物等耐温耐盐共聚物,这些聚合物确实提高了的产品的耐温耐盐性能,但是只能满足矿化度低于10000mg/L、温度低于65℃的条件下,不能满足更高温度和矿化度条件下的应用需求。无论是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还是表面活性剂驱都存在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失、油水易分层问题。对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来说,要达到能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超低,往往需要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亲油性,常见的日化用表面活性剂碳链较短,亲油性不足。因此,现有的驱油剂为了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往往需要加入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虽然碱的加入可以达到超低界面张力,降低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但是往往会伤害地层,造成管线结垢、检泵周期缩短以及聚合物粘度降低等问题。例如,CN102703049和CN103113868都提到了以芥酸为原料制备的复合驱油剂。此外专利CN102851017A还提到芥基氧化胺做为压裂液。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由于地层对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会造成原有的配方失效,使油水界面液体不稳定,影响采收率。专利US4016932报道了以石油磺酸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碱复配作为驱油剂的方法,可用于高矿化度地层水,但其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有待提高。专利CN102161883A报道了一种油田三次采油化学复合驱油剂,是由三种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由支链烷基季铵盐和氯离子或溴离子组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加入数个聚氧乙烯基团的杂化磺酸盐或硫酸盐或羧酸盐,非离子是含支链疏水基团及聚氧乙烯基团的表面活性剂。虽然该驱油剂中阴阳离子对的形成能够使其形成紧密的界面吸附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界面张力,但是地层粘土多为负电性,导致阳离子吸附损失大,且成本也较高因此,寻找一种价格低廉、油水界面液体稳定、油水不易分层、采收率高的微乳液驱油剂,是提高油田开采效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乳液驱油剂,按重量份数计,至少包括如下组分:表面活性剂0.5-3份、季戊四醇酯0.5-3份、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0.5-5份、注入水80-100份。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性表面活性剂包括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所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吐温、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按重量份数计,所述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的制备原料,至少包括如下组分:共聚单体10-30份、乳化剂3-8份、助乳化剂2-5份、水相20-50份、油相10-30份、助剂0.5-3份。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共聚单体包括烯丙基醚、丙烯基磺酸钠。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共聚单体还包括丙烯酸、丙烯酰胺。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乳化剂包括吐温、司盘、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吐温、司盘、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0.2-0.6):(0.3-0.5)。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助乳化剂包括正丁醇、正戊醇。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乳液驱油剂的制备方法,步骤为:将表面活性剂、季戊四醇酯、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以及注入水混合均匀,即得所述微乳液驱油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乳液驱油剂,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月桂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吐温80、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作为复配表面活性剂,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无需额外加入碱,即可显著降低界面张力,从而有效避免碱对地层的伤害,亦不会因为碱的存在而导致的管线结垢、检泵周期缩短以及聚合物粘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2.本专利技术通过加入季戊四醇酯,使得复配表面活性剂能更容易迁移到油水界面上,从而减少固液界面中的岩石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提高微乳液驱油剂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界面张力;3.本专利技术通过加入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不仅能抗剪切,也不会失效,且与表面活性剂相互协同,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4.本专利技术采用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制备的微乳液驱油剂适合高温高盐高渗的油藏,解决了因聚合物受温度和矿化度影响较大而存在的不抗剪切、热降解和盐敏效应等问题;5.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微乳液驱油剂能增加油井产量,提高油藏采收率,且实施容易,安全可靠,经济效益显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如本文所用术语“由…制备”与“包含”同义。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任何其它变形,意在覆盖非排它性的包括。例如,包含所列要素的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不必仅限于那些要素,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此种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所固有的要素。连接词“由…组成”排除任何未指出的要素、步骤或组分。如果用于权利要求中,此短语将使权利要求为封闭式,使其不包含除那些描述的材料以外的材料,但与其相关的常规杂质除外。当短语“由…组成”出现在权利要求主体的子句中而不是紧接在主题之后时,其仅限定在该子句中描述的要素;其它要素并不被排除在作为整体的所述权利要求之外。当量、浓度、或者其它值或参数以范围、优选范围、或一系列上限优选值和下限优选值限定的范围表示时,这应当被理解为具体公开了由任何范围上限或优选值与任何范围下限或优选值的任一配对所形成的所有范围,而不论该范围是否单独公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乳液驱油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至少包括如下组分:表面活性剂0.5-3份、季戊四醇酯0.5-3份、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0.5-5份、注入水80-100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乳液驱油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至少包括如下组分:表面活性剂0.5-3份、季戊四醇酯0.5-3份、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0.5-5份、注入水80-10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乳液驱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乳液驱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性表面活性剂包括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所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吐温、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剂。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乳液驱油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所述疏水改性聚合物微乳液的制备原料,至少包括如下组分:共聚单体10-30份、乳化剂3-8份、助乳化剂2-5份、水相20-50份、油相10-30份、助剂0.5-3份。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泰余郑勇李永明王磊陈世栋乔守武冯松林李平张红岗陈珂罗栋刘建升杨永刚史小亮李志伟吴文超续博刘怡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中孚凯宏石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