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52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5: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包括微孔膜层、吸汗无纺布层、抗菌无纺布层和仿肤色无纺布层,所述微孔膜层和吸汗无纺布层通过热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抗菌无纺布层和吸汗无纺布层之间以及仿肤色无纺布层和抗菌无纺布层之间均通过医用粘结剂粘结,所述微孔膜层、吸汗无纺布层、抗菌无纺布层和仿肤色无纺布层上均设有透气孔;所述吸汗无纺布层是由粘胶纤维制成,所述抗菌无纺布层是由中空载银纤维和粘胶纤维制成,所述仿肤色无纺布层是由锦纶纤维制成,所述微孔膜层是由抗菌聚氨酯材料制成,且该微孔膜层的微孔直径为0.2~8nm。该肤色布不仅具有较好的透气导湿性,而且具有较好的抗菌性,作为创可贴布或者膏药布使用时,利于伤口愈合或者病情恢复。

A kind of medical microporous breathable skin color cloth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品
,具体涉及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纺织品几乎伸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医用纺织品作为纺织品的一个分支,是纺织技术和医学科学结合而成的新领域,是纺织品中创新性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品种之一。医用领域对于纺织品的要求较高。当前医用纺织品已成为一种集纺织、医学、生物、高分子等多学科相互交叉并与高科技相融合的高附加值产品。鉴于医用纺织品的特殊性,对医用纺织品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其最基本的要求是本身无毒无害,不会致癌,无不良刺激,不会引起过敏,也不会与人体组织或分泌液作用而产生有毒或有害物质,能经受常规的卫生消毒处理,在一定的热湿条件下能保持稳定的性能。对于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医用纺织品,例如创可贴布或膏药布,则要求其需具备良好的透气导湿作用,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抗菌性。现有的创可贴布或膏药布一般采用无纺布制作。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无纺布产品与皮肤接触时间较长后,会由于透气导湿性差,导致出现皮肤伤口不易愈合、皮肤过敏受损等问题,且又不具备抗菌功能,容易导致伤口再次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该肤色布不仅具有较好的透气导湿性,而且具有较好的抗菌性,作为创可贴布或者膏药布使用时,利于伤口愈合或者病情恢复。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包括微孔膜层、吸汗无纺布层、抗菌无纺布层和仿肤色无纺布层,所述微孔膜层和吸汗无纺布层通过热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抗菌无纺布层和吸汗无纺布层之间以及仿肤色无纺布层和抗菌无纺布层之间均通过医用粘结剂粘结,所述微孔膜层、吸汗无纺布层、抗菌无纺布层和仿肤色无纺布层上均设有透气孔;所述吸汗无纺布层是由粘胶纤维制成,所述抗菌无纺布层是由中空载银纤维和粘胶纤维制成,所述仿肤色无纺布层是由锦纶纤维制成,所述微孔膜层是由抗菌聚氨酯材料制成,且该微孔膜层的微孔直径为0.2~8nm。进一步地,所述微孔膜层是以抗菌聚氨酯材料为原料,通过干法成膜工艺制得。进一步地,所述吸汗无纺布层是以粘胶纤维为原料,通过针刺法工艺制得。进一步地,所述抗菌无纺布层是采用60%的中空载银纤维和40%的粘胶纤维为原料,通过针刺法工艺制得。进一步地,所述仿肤色无纺布层是以锦纶纤维为原料,通过纺粘法工艺制得。进一步地,所述中空载银纤维是采用中空涤纶纤维为主体,在涤纶纤维的中空内壁上附着银颗粒制成。进一步地,所述抗菌聚氨酯材料是利用壳聚糖和聚乙二醇对聚氨酯进行接枝改性制备而成。进一步地,所述仿肤色无纺布层经过纳米银分散液的浸渍抗菌处理。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的应用,具体为,该肤色布可用作创可贴布和膏药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微孔膜层由抗菌聚氨酯材料制成,其为微细多孔结构,微孔直径为0.2~8nm,从而与皮肤接触时,水蒸气可以通过微孔向外扩散,具有很好的透气导湿作用,且由于微孔的孔径较小,水滴不能通过,因此该膜层又具有一定的防水效果,可以很好的保护伤口;抗菌聚氨酯是利用壳聚糖和聚乙二醇对聚氨酯进行接枝改性制备而成,提高了聚氨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从而提高了整个微孔膜层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和舒适性;(2)本专利技术的吸汗无纺布层是由粘胶纤维制成,具有较好的吸湿效果,与聚氨酯微孔膜层配合,可以抽吸皮肤上的水分,具有排汗作用,保证皮肤干燥,利于伤口愈合或病情恢复;(3)抗菌无纺布层是由中空载银纤维和粘胶纤维制成,其中的中空载银纤维是由中空涤纶附着银颗粒制成,其可以释放银离子,起到较好的抗菌效果;粘胶纤维可以改善中空载银纤维的吸湿性;(4)仿肤色无纺布层是由锦纶纤维制成,其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和耐磨性,提高了整个布料的使用性能。(5)另外,抗菌无纺布层通过针刺法工艺制得,并且抗菌无纺布层和吸汗无纺布层之间以及仿肤色无纺布层和抗菌无纺布层之间均通过医用粘结剂粘结,这样的制备方式可以防止中空载银纤维中的银离子在制备工艺过程中因湿热而释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如图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包括微孔膜层1、吸汗无纺布层2、抗菌无纺布层3和仿肤色无纺布层4,所述微孔膜层1和吸汗无纺布层2通过热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抗菌无纺布层3和吸汗无纺布层2之间以及仿肤色无纺布层4和抗菌无纺布层3之间均通过医用粘结剂粘结,所述微孔膜层1、吸汗无纺布层2、抗菌无纺布层3和仿肤色无纺布层4上均设有透气孔(图中未示出);所述吸汗无纺布层2是由粘胶纤维制成,所述抗菌无纺布层3是由中空载银纤维和粘胶纤维制成,所述仿肤色无纺布层4是由锦纶纤维制成,所述微孔膜层1是由抗菌聚氨酯材料制成,且该微孔膜层1的微孔直径为0.2~8nm。其中,抗菌聚氨酯材料是利用壳聚糖和聚乙二醇对聚氨酯进行接枝改性制备而成。微孔膜层1是以抗菌聚氨酯材料为原料,加入DMF溶剂、致孔剂通过干法成膜工艺制得。该微孔膜层1具有较好的透气导湿作用。吸汗无纺布层2是以粘胶纤维为原料,通过针刺法工艺制得。该吸汗无纺布层2具有较好的吸湿效果,与聚氨酯微孔膜层配合,可以抽吸皮肤上的水分,具有排汗作用,保证皮肤干燥,利于伤口愈合或病情恢复;抗菌无纺布层3是采用60%的中空载银纤维和40%的粘胶纤维为原料,通过针刺法工艺制得。其中的中空载银纤维是采用中空涤纶纤维为主体,在涤纶纤维的中空内壁上附着银颗粒制成,其可以释放银离子,起到较好的抗菌效果;粘胶纤维则可以改善中空载银纤维的吸湿性。仿肤色无纺布层4是以锦纶纤维为原料,通过纺粘法工艺制得。无纺布层的仿肤色是通过染色工艺染色得到。且该仿肤色无纺布层4可以浸渍于纳米银分散液中进行抗菌整理。该仿肤色无纺布层4具有较好的吸湿性、耐磨性和抗菌性,提高了整个布料的使用性能。上述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可以用于制作创可贴布和膏药布,具体的,可以在该肤色布的微孔膜层上喷设医用粘结剂,然后再将医用敷料或膏药粘结于微孔膜层上,再粘结上离型纸,作为创可贴或膏药贴。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孔膜层、吸汗无纺布层、抗菌无纺布层和仿肤色无纺布层,所述微孔膜层和吸汗无纺布层通过热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抗菌无纺布层和吸汗无纺布层之间以及仿肤色无纺布层和抗菌无纺布层之间均通过医用粘结剂粘结,所述微孔膜层、吸汗无纺布层、抗菌无纺布层和仿肤色无纺布层上均设有透气孔;所述吸汗无纺布层是由粘胶纤维制成,所述抗菌无纺布层是由中空载银纤维和粘胶纤维制成,所述仿肤色无纺布层是由锦纶纤维制成,所述微孔膜层是由抗菌聚氨酯材料制成,且该微孔膜层的微孔直径为0.2~8n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孔膜层、吸汗无纺布层、抗菌无纺布层和仿肤色无纺布层,所述微孔膜层和吸汗无纺布层通过热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抗菌无纺布层和吸汗无纺布层之间以及仿肤色无纺布层和抗菌无纺布层之间均通过医用粘结剂粘结,所述微孔膜层、吸汗无纺布层、抗菌无纺布层和仿肤色无纺布层上均设有透气孔;所述吸汗无纺布层是由粘胶纤维制成,所述抗菌无纺布层是由中空载银纤维和粘胶纤维制成,所述仿肤色无纺布层是由锦纶纤维制成,所述微孔膜层是由抗菌聚氨酯材料制成,且该微孔膜层的微孔直径为0.2~8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膜层是以抗菌聚氨酯材料为原料,通过干法成膜工艺制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微孔透气肤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汗无纺布层是以粘胶纤维为原料,通过针刺法工艺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明阳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卓品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