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水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209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挡水建筑,挡水建筑设于河道内,包括:多级跌水,每级跌水的落差小于0.5米;每级跌水在水流方向上的宽度大于0.5米;每级跌水在水流方向的法平面上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0.5米。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将挡水建筑的落差分解到多级跌水上,大幅消减了水流的动能,减少了对下游的冲击,改善了挡水建筑下游的水力条件,提升了堰体的安全系数;人员跌落时,不会直接掉到挡水建筑底部的深水区,而是落在某一级跌水处,给自救和救援留出了时间和空间,还有利于救援人员沿着多级跌水逐级下行采取救援行动,减少了挡水建筑的安全隐患。

Water retaining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挡水建筑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挡水建筑。
技术介绍
在河道坡降较缓的情况下,堰体回水较远,因此堰体不高,也能够起到壅水的效果,在河道较陡的河道中,要达到同样的壅水效果,需要修建的堰体较高,这样就容易造成堰体上下游较大的落差。由于水头的高落差,一来对防冲不利,堰体下游易冲出深坑,对堰体稳定不利;同时景区河道里面这种高坝体的存在,易导致游客失足落水,且不便救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水建筑。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挡水建筑,挡水建筑设于河道内,包括:多级跌水,每级跌水的落差小于0.5米;每级跌水在水流方向上的宽度大于0.5米;每级跌水在水流方向的法平面上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0.5米。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挡水建筑上设置多级跌水,将挡水建筑的落差分解到多级跌水上,使得万一发生人员跌落的情况,不会直接掉到挡水建筑底部的深水区,而是落在某一级跌水处,给自救和救援留出了时间和空间,还有利于救援人员沿着多级跌水逐级下行采取救援行动,减少了挡水建筑的安全隐患;多级跌水的设置,还可以减小每级跌水之间的势能,进而降低跌落的冲击力,减少对跌落人员的伤害;由于每一级的跌水的落差都不大,且将每级跌水的落差限定为小于0.5米,进一步地降低了势能,避免了人员的势能过大而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更进一步地,每级跌水在水流方向上的宽度大于0.5米;每级跌水在水流方向的法平面上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0.5米,这样的设置,使得每级跌水在两个方向上都有较大的尺寸,使得人员在跌落到跌水上时,能够有一定的立足空间和活动空间,避免因为跌水的平面尺寸太小而继续向下一级跌水或者挡水建筑的底部跌落,也为救援人员提供了活动空间,进一步提升了挡水建筑的安全性。还需要指出的是,多级跌水结构,将原本一次跌落的水流改为多级跌落,大幅消减了水流的动能,减少了对下游的冲击,且挡水建筑在水流方向上的截面呈上小下大的形状,从而受力和结构两个方面同时改善了挡水建筑下游的水力条件,增加了挡水建筑自身的稳定性,提升了堰体的安全系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级跌水包括相互连接的跌水墙和跌水平台,跌水平台还与下一级跌水的跌水墙相连。在该技术方案中,跌水设置跌水平台,便于人员在跌落至跌水平台后站立和活动,提供自救和救援空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跌水平台包括防滑区,防滑区的上游侧与一个跌水墙相连。在该技术方案中,跌水平台包括防滑区,这样有利于增加摩擦力,使人员在跌水平台上保持稳定,避免再次滑倒,进一步提升了挡水建筑的安全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防滑区设有多个凸起的防滑块。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防滑区设置多个凸起的防滑块,便于增加摩擦力,且在人员不慎摔倒滑落时,凸起的防滑块还能够提供抓握点,避免人员进一步下滑跌落。可以理解地,防滑块表面的棱角进行了倒角或圆滑处理,避免人员磕碰之后受到更大伤害。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防滑块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预设距离,或大于第四预设距离。在该技术方案中,将任意相邻的两个防滑块之间的距离限定为小于第三预设距离,该第三预设距离小于等于人的肢体的最小尺寸,例如小于手指的最小尺寸,避免人员滑倒时肢体卡入两个滑块之间的缝隙内无法拔出;或者将任意相邻的两个防滑块之间的距离限定为大于第四距离,该第四距离大于等于人体肢体的最大尺寸,使得在人员滑倒时肢体落入两个滑块之间时,能够轻易移除,从而避免了人员跌落至跌水平台上后受到二次伤害,进一步提升了挡水建筑的安全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跌水平台还包括平台区,平台区沿水流方向上的一侧与防滑区相连,平台区与水流方向上相反的一侧与下一级跌水的跌水墙相连。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跌水平台上设置平台区,便于人员在跌水平台上进行活动,避免一直在防滑区而被防滑区的凸出的防滑块再次绊倒;由于防滑区的表面比平台区更为粗糙,将平台区沿水流方向上的一侧与防滑区相连,或者说平台区设置在防滑区的下游侧(即顺水一侧),更有利于通过防滑区的粗糙表面对水流进行减速,减少水流对跌水平台上的人员的进一步冲击,保证跌水平台上的人员的稳定性;且粗糙的表面还有利于激出更多的水花,提升跌水的观赏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平台区的表面平整,且平台区沿水流方向上的一端所在的水平面高于平台区与水流方向上相反的一端所在的水平面。在该技术方案中,平台区的表面平整,便于人员站立;平台区沿水流方向上的一端(即下游端或顺水一端)所在的水平面,高于平台区与水流方向上相反的一端(即上游端或逆水一端)所在的水平面,使得位于平台区的人员的重心自然向上游方向偏移,从而进一步避免了人员向下游继续滑落或跌落;这样的结构,还有利于回水和减缓水流速度,进一步降低水流对下游河道的冲刷。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跌水墙包括多个台阶。在该技术方案中,将跌水墙设置为多个台阶,同样起到了分散落差的作用,并使跌水墙整体呈倾斜状,减缓了跌水墙的坡度,可以降低水流速度,进一步地提升了挡水建筑的安全性。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挡水建筑沿水流方向上的一侧设有消力池,消力池与挡水建筑沿水流方向上最后(即位于最下游的)一个跌水相连;消力池内设有多个泄压孔。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挡水建筑沿水流方向上的一侧(即下游侧)设有消力池,消力池与挡水建筑沿水流方向上最后(即位于最下游)的跌水相连,这样可以减缓挡水建筑底部的水流速度,减小对河道的冲刷,避免在挡水建筑下游形成深坑,提升了挡水建筑自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消力池内设置多个泄压孔,有利于连通消力池上方的河水和下方的地下水,保证消力池的上下压力平衡,从而保证消力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跌水平台还包括缓冲区,和/或每级跌水的落差相等。在该技术方案中,跌水平台还包括缓冲区,有利于在发生人员跌落时,通过缓冲区降低人员受到的冲击力,并减缓水流速度;每级跌水的落差相等,有利于人员行走,避免因落差不等导致人员失足滑倒。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挡水建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跌水,12跌水墙,14跌水平台,140防滑区,142平台区,20消力池,200泄压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挡水建筑,所述挡水建筑设于河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级跌水,每级所述跌水的落差小于0.5米;每级所述跌水在水流方向上的宽度大于0.5米;每级所述跌水在所述水流方向的法平面上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0.5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水建筑,所述挡水建筑设于河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级跌水,每级所述跌水的落差小于0.5米;每级所述跌水在水流方向上的宽度大于0.5米;每级所述跌水在所述水流方向的法平面上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0.5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水建筑,其特征在于,
每级所述跌水包括相互连接的跌水墙和跌水平台,所述跌水平台与下一级跌水的跌水墙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水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跌水平台包括防滑区,所述防滑区的上游侧与一个所述跌水墙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水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滑区设有多个凸起的防滑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挡水建筑,其特征在于,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滑块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预设距离,或大于第四预设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水建筑,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勇
申请(专利权)人:河源春沐源旅游文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