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屏蔽部件、线束以及电磁屏蔽部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294105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2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电磁屏蔽部件(14),具有:金属管(21),具有导电性;编织构件(22),具有可挠性;以及嵌合管(23),以使编织构件(22)介于与金属管(21)之间的状态下外插到金属管(21)。嵌合管(23)在其内周面(23a)具有:第1突部(23b),朝向金属管(21)突出而以按压状态抵接到金属管(21);以及第2突部(23c),朝向编织构件(22)突出而在金属管(21)与嵌合管(23)之间保持编织构件(22)。第1突部(23b)和第2突部(23c)设置在嵌合管(23)的内周面(23a)的整个周向。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parts, wire harness and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磁屏蔽部件、线束以及电磁屏蔽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磁屏蔽部件、线束以及电磁屏蔽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对于搭载于车辆的线束,作为电磁噪音对策,电线周围被电磁屏蔽部件覆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电磁屏蔽部件由具有导电性的筒状构件与具有导电性的编织构件的端部彼此通过连结构件连结而成,对插入到由这些筒状构件和编织构件构成的连续的筒体的内部的电线进行电磁屏蔽。在如上所述的电磁屏蔽部件中,通过金属制的紧固环将筒状构件与编织构件连结。紧固环将外插(外嵌)到筒状构件端部的编织构件从外侧紧固,通过筒状构件的外周面与紧固环的内周面来夹持编织构件。这种紧固环具有圆弧状部分以及从该圆弧状部分向径向外周侧突出的弯曲突出部,通过弯曲突出部的塑性加工,编织构件以紧固状态维持在筒状构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08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电磁屏蔽部件中,通过金属制的紧固环将筒状构件与编织构件连结。紧固环的弯曲突出部在编织构件与筒状构件的连接部位向径向突出,存在电磁屏蔽部件局部变得大型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电磁屏蔽部件的局部的大型化的电磁屏蔽部件以及具备该电磁屏蔽部件的线束。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解决上述课题的电磁屏蔽部件,具有:第1筒状构件,具有导电性;可挠性屏蔽构件;以及第2筒状构件,在使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介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之间的状态下外插到所述第1筒状构件,所述第2筒状构件在其内周面具有:第1突部,朝向所述第1筒状构件突出而以按压状态抵接到所述第1筒状构件;以及第2突部,朝向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突出而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与所述第2筒状构件之间保持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所述第1突部和所述第2突部遍及所述内周面的整个周向设置。根据该结构,由于具备从外插到第1筒状构件的第2筒状构件的内周面向可挠性屏蔽构件突出而在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之间保持可挠性屏蔽构件的第2突部,因此能够通过第2突部在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之间保持可挠性屏蔽构件。因此,由于能够不需要如以往那样的弯曲突出部,因此能够抑制电磁屏蔽部件的局部的大型化。另外,由于第2突部遍及第2筒状构件的内周面的整个周向进行设置,因此能够对可挠性屏蔽构件施加均匀的按压力。而且,由于具有以按压状态抵接到第1筒状构件的第1突部,因此能够进行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的固定。在上述电磁屏蔽部件中,优选的是,形成有所述第1突部和所述第2突部的部分处的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外径,比没有形成所述第1突部和所述第2突部的部分处的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外径小。根据该结构,形成有第1和第2突部的部分处的第2筒状构件的外径,比没有形成有第1和第2突部的部分处的第2筒状构件的外径小。即,能够通过塑性加工对第2筒状构件进行缩径来构成第1和第2突部。在上述电磁屏蔽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突部从所述内周面突出的突出量比所述第2突部从所述内周面突出的突出量大。根据该结构,第1突部的突出量比第2突部的突出量大,从而能够通过第1突部使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的固定变得可靠,而且能够抑制由第2突部引起的向可挠性屏蔽构件的过度的按压力的施加。解决上述课题的线束,具备上述任意一个电磁屏蔽部件以及插通到该电磁屏蔽部件内的电线。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起到与上述任意一个中记载的效果相同的效果的线束。解决上述课题的电磁屏蔽部件的制造方法,包含:第1突部形成工序,遍及所述内周面的整个周向形成第1突部,该第1突部从外插到具有导电性的第1筒状构件的第2筒状构件的内周面朝向所述第1筒状构件突出而以按压状态抵接到所述第1筒状构件;以及第2突部形成工序,在所述第1突部形成工序之后,遍及所述内周面的整个周向形成第2突部,该第2突部朝向插入到所述第1筒状构件与所述第2筒状构件之间的可挠性屏蔽构件突出而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与所述第2筒状构件保持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由此,能够通过第2突部在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之间保持可挠性屏蔽构件。因此,由于能够不需要如以往那样的弯曲突出部,因此能够抑制电磁屏蔽部件的局部的大型化。另外,通过在第1突部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第1突部将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固定之后,通过在第2突部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第2突部在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之间保持可挠性屏蔽构件。如上所述,通过预先将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固定,从而在第2突部形成工序中限制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使第2突部形成工序中的作业变得容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电磁屏蔽部件的局部的大型化,进而能够抑制线束的局部的大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线束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部件的剖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部件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5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部件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6(a)和图6(b)是参考例的电磁屏蔽部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线束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会夸大或简化示出结构的一部分。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例,有时也与实际不同。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中,为了在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等中,将例如设置在车辆后部的高压电池11与设置在车辆前部的逆变器12连接,以穿过车辆地板等的方式进行布线。逆变器12与成为车辆行驶的动力源的车轮驱动用电动机(省略图示)连接,从高压电池11的直流电力生成交流电力,将该交流电力供给至车轮驱动用电动机。高压电池11为能够供给几百伏特的电压的电池。线束10具备:两个高压电线13a、13b,分别与高压电池11的正端子和负端子连接;以及筒状的电磁屏蔽部件14,将各高压电线13a、13b一并包围。如图2所示,各高压电线13a、13b是由导体构成的芯线31被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绝缘包覆层32覆盖的包覆电线。绝缘包覆层32通过挤出包覆而形成在芯线31的外周面,以密接状态包覆于芯线31的外周面。各高压电线13a、13b为不具有屏蔽构造的所谓的非屏蔽电线,是能够应对高电压·大电流的电线。各高压电线13a、13b插通到电磁屏蔽部件14内。各高压电线13a、13b的一端部在与高压电池11连接的连接器C1中终止,另一端部在与逆变器12连接的连接器C2中终止。电磁屏蔽部件14整体构成为长条的筒状。并且,在电磁屏蔽部件14中,其长度方向中间部由金属管21构成,并且除了由金属管21构成的部位以外的包含长度方向两端部的范围由作为可挠性屏蔽构件的编织构件22构成。金属管21大致形成为正圆筒状。金属管21例如由铝系金属材料构成。金属管21穿过车辆地板而布线,弯曲为与该地板的结构对应的预定形状。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屏蔽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n第1筒状构件,具有导电性;/n可挠性屏蔽构件;以及/n第2筒状构件,在使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介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之间的状态下外插到所述第1筒状构件,/n所述第2筒状构件在其内周面具有:第1突部,朝向所述第1筒状构件突出而以按压状态抵接到所述第1筒状构件;以及第2突部,朝向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突出而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与所述第2筒状构件之间保持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n所述第1突部和所述第2突部遍及所述内周面的整个周向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615 JP 2017-1177131.一种电磁屏蔽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筒状构件,具有导电性;
可挠性屏蔽构件;以及
第2筒状构件,在使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介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与第2筒状构件之间的状态下外插到所述第1筒状构件,
所述第2筒状构件在其内周面具有:第1突部,朝向所述第1筒状构件突出而以按压状态抵接到所述第1筒状构件;以及第2突部,朝向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突出而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与所述第2筒状构件之间保持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
所述第1突部和所述第2突部遍及所述内周面的整个周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部件,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所述第1突部和所述第2突部的部分处的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外径,比没有形成所述第1突部和所述第2突部的部分处的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武史马场裕隆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