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驰原专利>正文

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27579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脑室模型,所述脑室模型包括左侧侧脑室(1)和右侧侧脑室(2),所述左侧侧脑室(1)和右侧侧脑室(2)向内下经室间孔连通有第三脑室(3),所述左侧侧脑室(1)和右侧侧脑室(2)的顶面上均连通有手术通路(4),所述第三脑室(3)底部与脚间池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造瘘点(5),所述造瘘点(5)的外表面活动设置有薄膜装置(6);所述脑室模型还包括第四脑室(9)。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满足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院校的学生进行脑室系统内镜操作的临床及教学研究,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训练模型可反复性地进行临床及教学训练,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训练成本。

Training model of endoscopic operation in the ventricula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
本技术涉及一种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属于医疗教学用具

技术介绍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手术)的实施过程为:患者全身麻醉,仰卧,头部抬高15°,右/左侧冠状缝前1~2cm中线旁边2~3cm处钻孔,先用脑穿针穿刺右/左侧侧脑室额角,镜鞘沿着穿刺通道进入侧脑室额角,导入内镜,先观察侧脑室室间孔及周围解剖标志,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造瘘点选择第三脑室中线于双侧乳头体与漏斗隐窝之间变薄的无血管区进行,使用球囊加压扩张造瘘点的瘘口直径4~5mm,然后电凝瘘口周围边缘。造瘘后观察,确定liliequist膜穿透。采用第三脑室造瘘术,术后脑室内的脑脊液能直接流入脚间池而进入脑与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内吸收,因而比脑脊液颅外分流术更符合脑脊液循环正常生理状态,可以有效的维持颅内正常的压力平衡和脑脊液的生理功能。自发性脑室出血是指非外伤所致的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的疾病。其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另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凝血障碍等血液疾病也可以引起本病的发生。该病一般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病且进展迅速,短时间内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继而颅内压不断升高,患者出现严重意识障碍,甚至在短时间内死亡。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如何快速有效的清除脑室内血肿,减轻脑组织损伤,恢复脑脊液循环。目前治疗该病一般采用透明隔造瘘术。透明隔造瘘术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采用脑室镜、观察镜及相关配套器械。术中取中线旁开2cm,发际内平行于中线做直切口约5cm,牵开器牵开头皮,钻骨孔一个,开骨窗约1.5cm×1.5cm,骨缘骨蜡封填止血,硬脑膜切开后电凝皮质,置入内镜,从观察镜中可见到同侧室间孔及脉络丛组织。如同侧脑室内血肿较小,血肿部分液化者,可在内镜图像指引下直接吸除部分血肿,术中以温生理盐水10~15cmH2O(1cmH2O=0.098kPa)压力持续冲洗,以免造成脑室塌陷。术中为避免持续冲洗造成脑室压力过高,在冲洗同时打开流出阀使液状血液流出。在冲洗过程中如发现活动性出血可用双极电凝止血。对于不能吸除的血凝块在镜下夹碎后吸出。术中如发现第三脑室血肿,可通过室间孔一并清除。如对侧脑室血肿较多可行透明隔造瘘术清除对侧脑室血肿,在神经内镜下采用双极电凝电凝透明隔相对薄弱且无血管区域,后扩大瘘口直径达6mm以上,通过造瘘口观察对侧脑室结构及血肿,重复上述方法清除。最后观察有无出血,如有出血用双极电凝止血,确定无出血后退出神经内镜,放置单侧或双侧引流管,连接引流袋,彻底止血,明胶填塞,缝合脑膜。脑室内出血根据出血来源分为自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内出血,出血部位在脑室脉络丛或室管膜下区1.5cm内出血为自发性,1.5cm外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为继发性,自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内出血均需尽快清除脑室内积血,对脑室内积血的尽早清除是影响治疗和预后的关键。采用脑室内出血清除术,可以解除急进型梗阻性脑积水,还可以抽吸出部分血凝块,加尿激酶灌注,能够有效引出积血,使周围水肿液顺压力梯度渗入脑室而排出,尽可能快地降低脑室内压及脑内压。脑室内窥镜有软硬之分,软镜比硬镜更难控制,但是软镜灵活自如,对脑的创伤更小,治疗范围更加广泛,若可在训练模型上反复进行脑室软镜手术(侧脑室-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侧脑室)训练,这无疑可大大提高医生脑室软镜手术的成功率。有些第三脑室内肿瘤对放疗不敏感,病理学诊断选择对其适当的治疗方法甚为重要。用穿刺方法取肿瘤标本(即脑室肿瘤活检术)诊断第三脑室内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安全而简便的方法。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透明隔造瘘术、脑室内出血清除术、脑室软镜手术、脑室肿瘤活检术等是目前在内镜技术逐渐推广下来的有益治疗措施,但是部分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院校的学生,对于该技术尚未掌握,增加了手术风险;目前临床没有相应的模型及教具,无法满足临床及教学研究,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以满足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临床及教学研究的需求。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一种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该模型模拟的liliequist膜方便更换,可反复性地进行临床及教学训练。同时,本技术提供一种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以满足透明隔造瘘术临床及教学研究的需求。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一种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该模型的透明隔方便更换,可反复性地进行临床及教学训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一种可用于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具体结构如下: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包括脑室模型,所述脑室模型包括左侧侧脑室和右侧侧脑室,所述左侧侧脑室和右侧侧脑室向内下经室间孔连通有第三脑室,所述左侧侧脑室和右侧侧脑室的顶面上均连通有手术通路,所述第三脑室底部与脚间池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造瘘点,所述造瘘点的外表面活动设置有薄膜装置。所述薄膜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脑室底部外表面的挡环,所述挡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脑室外壁相连,所述造瘘点位于所述挡环内,薄膜固定筒与所述挡环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薄膜固定筒与所述挡环的连接端设置有薄膜。所述可拆卸式连接包括螺纹连接或者卡接。所述脑室模型还包括第四脑室。所述脑室模型位于颅骨模型内部,所述脑室模型与所述颅骨模型一体成型,所述颅骨模型与所述手术通路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孔;所述颅骨模型后倾式位于底座上;所述颅骨模型的底端设置有便于更换所述薄膜装置的通道,所述颅骨模型外面活动设置有仿真皮肤层。所述造瘘点的位置为所述第三脑室中线于双侧乳头体与漏斗隐窝之间变薄的无血管区域。所述造瘘点为一通孔,所述造瘘点的直径为0.5~1cm。所述脑室模型为3D打印模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用于透明隔造瘘术的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具体结构如下: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包括脑室模型,所述脑室模型包括左侧侧脑室和右侧侧脑室,所述左侧侧脑室和右侧侧脑室的顶面上均连通有手术通路,所述左侧侧脑室和右侧侧脑室之间在室间孔后上方无血管区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左侧侧脑室和右侧侧脑室的插片槽,所述插片槽内活动设置有薄膜插片;所述左侧侧脑室和右侧侧脑室向内下经室间孔连通有第三脑室,所述脑室模型还包括第四脑室。所述薄膜插片包括两个矩形框和夹于两所述矩形框之间的半透明薄膜,所述半透明薄膜上绘制有侧脑室血管系统。所述脑室模型位于颅骨模型内部,所述脑室模型与所述颅骨模型一体成型,所述颅骨模型与所述手术通路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孔;所述颅骨模型后倾式位于底座上;所述颅骨模型上设置有与所述插片槽相适配的插片通道,所述颅骨模型外面活动设置有仿真皮肤层。所述脑室模型为3D打印模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脑室模型的设置,用于满足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院校的学生进行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透明隔造瘘术等的临床及教学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脑室模型,所述脑室模型包括左侧侧脑室(1)和右侧侧脑室(2),所述左侧侧脑室(1)和右侧侧脑室(2)向内下经室间孔连通有第三脑室(3),所述左侧侧脑室(1)和右侧侧脑室(2)的顶面上均连通有手术通路(4),所述第三脑室(3)底部与脚间池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造瘘点(5),所述造瘘点(5)的外表面活动设置有薄膜装置(6);所述脑室模型还包括第四脑室(9)。/n

【技术特征摘要】
1.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脑室模型,所述脑室模型包括左侧侧脑室(1)和右侧侧脑室(2),所述左侧侧脑室(1)和右侧侧脑室(2)向内下经室间孔连通有第三脑室(3),所述左侧侧脑室(1)和右侧侧脑室(2)的顶面上均连通有手术通路(4),所述第三脑室(3)底部与脚间池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造瘘点(5),所述造瘘点(5)的外表面活动设置有薄膜装置(6);所述脑室模型还包括第四脑室(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装置(6)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脑室(3)底部外表面的挡环(7),所述挡环(7)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脑室(3)外壁相连,所述造瘘点(5)位于所述挡环(7)内,薄膜固定筒(8)与所述挡环(7)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薄膜固定筒(8)与所述挡环(7)的连接端设置有薄膜(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式连接包括螺纹连接或者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脑室模型位于颅骨模型(11)内部,所述脑室模型与所述颅骨模型(11)一体成型,所述颅骨模型(11)与所述手术通路(4)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孔(12);所述颅骨模型(11)后倾式位于底座(10)上;所述颅骨模型(11)的底端设置有便于更换所述薄膜装置(6)的通道,所述颅骨模型(11)外面活动设置有仿真皮肤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系统内镜操作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瘘点(5)的位置为所述第三脑室(3)中线于双侧乳头体与漏斗隐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驰原杨进
申请(专利权)人:马驰原杨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