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枫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钝针的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74931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钝针的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技术,包括:本体、针座、针体;所述本体由针座与针体组成,且针体的尾端与针座热熔固定;所述针体前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液孔与第二出液孔,且第一出液孔与第二出液孔呈左右对称;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一种基于钝针的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技术的改进,使得针体具有多个给药点,多点位给药,增大皮肤激活面积,且具有出液顺畅,注射效果好,刺入阻力小,创伤小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用于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钝针,其针体的端部大多只侧开一处出液孔,单次刺入时的给药点位较少,皮肤激活面积较小的问题和不足。

A technology of liquid delamination and wrinkle removal based on blunt nee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钝针的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美容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钝针的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技术。
技术介绍
液态分层剥离祛皱术是一种美容方法,其注射用的针头一般以锐针为主,而现在国际上开始采用更加安全的钝针注射,近年来国内医师也逐渐开始使用起钝针,钝针相比锐针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注射层次控制相对简单,二是无锋无刃,弹性强,在皮下及骨膜上等疏松组织中穿行,层次极为准确,不易扎入肌肉,不会直接刺伤血管及神经,更不会直接刺入血管中,若应用得当,出血量及肿胀程度均可降低,三是相比锐针更长,长达5cm以上,甚至可超过10cm,用于额头等大面积的部位进行扇形、交叉填充,针孔更少,更容易平铺均匀,四是可于更隐蔽的部位进针,达到较远的注射位置。然而现有的用于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钝针,其针体的端部大多只侧开一处出液孔,单次刺入时的给药点位较少,皮肤激活面积较小。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基于钝针的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技术,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r>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钝针的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技术,包括:本体(1)、针座(2)、针体(3)、第一出液孔(301)、第二出液孔(302)、刻度(303);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由针座(2)与针体(3)组成,且针体(3)的尾端与针座(2)热熔固定;所述针体(3)前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液孔(301)与第二出液孔(302),且第一出液孔(301)与第二出液孔(302)呈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出液孔(301)及第二出液孔(302)沿针体(3)的轴线自前向后螺旋阵列有至少三处,且多处第一出液孔(301)及第二出液孔(302)的孔径自前向后呈递减;所述针体(3)前侧的外壁上设置有刻度(303),且刻度(303)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钝针的液态分层剥离祛皱的技术,包括:本体(1)、针座(2)、针体(3)、第一出液孔(301)、第二出液孔(302)、刻度(303);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由针座(2)与针体(3)组成,且针体(3)的尾端与针座(2)热熔固定;所述针体(3)前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液孔(301)与第二出液孔(302),且第一出液孔(301)与第二出液孔(302)呈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出液孔(301)及第二出液孔(302)沿针体(3)的轴线自前向后螺旋阵列有至少三处,且多处第一出液孔(301)及第二出液孔(302)的孔径自前向后呈递减;所述针体(3)前侧的外壁上设置有刻度(303),且刻度(303)设置在靠近针体(3)尾端的一处第一出液孔(301)的后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枫
申请(专利权)人:王枫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