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639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属于桩基承载力检测设备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板体和固定于板体上端的千斤顶,所述板体连接有限定板体位置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若干铰接于板体下端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围绕千斤顶的轴线设置,所述定位杆下端可与桩体侧壁连接,所述板体上端连接有同时驱动定位杆下端朝向桩体移动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合理,利用定位机构限定板体的位置,使板体的中心与桩体的轴线重合,从而使桩体的承载力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A bearing plate for bearing capacity test of pile foun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
本技术属于桩基承载力检测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
技术介绍
桩基是各种建筑和设施的基础,在建筑施工前期阶段就需要进行检测,判断其在规定荷载下产生的形变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以保证后续在此基础上建造出的各类设施的质量,避免出现安全隐患---桩基承载力检测的必要性。桩基承载力检测:先在指定桩基上部放置好承压板,要求承压板的中点和桩基的中点对齐,接着将千斤顶放置在承压板中点位置,后续安装好对应载物平台,之后使千斤顶的顶杆不断上升,直到达到预期值,此时测出各项数值即可完成桩基承载力检测。目前,在桩基承载力检测检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工作人员通常难以将承压板和桩基中点对齐,实际操作时,工作人员大多只是估计出桩基中点,并通过观察承压板侧面延伸出桩基多少,来判断承压板中点和桩基中点是否对齐,从而导致检测出的数值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一般适用于横截面为圆形的桩基,且本技术中的桩基中心指的是桩基上端面中心。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使板体的中心可与待检测的桩体的中心轴线重合,使承载力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包括板体和固定于板体上端的千斤顶,所述板体连接有限定板体位置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若干铰接于板体下端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围绕千斤顶的轴线设置,所述定位杆下端可与桩体侧壁连接,所述板体上端连接有同时驱动定位杆下端朝向桩体移动的驱动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板体放置于桩体上之后,使接触杆均与桩体抵接,使杆体与板体下端形成的夹角的角度相等,此时板体的中心与桩体的轴线重合。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板体滑移连接的若干驱动杆和将驱动杆与定位杆连接的若干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驱动杆下端铰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定位杆远离桩体的端面铰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板体的位置进行确定时,通过确定驱动杆向下移动的距离确定定位杆朝向桩体转动的角度,从而确定板体的中心是否与桩体的轴线重合。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板体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千斤顶同轴设置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滑移连接有连接环,所述驱动杆均与连接环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四根驱动杆可同时移动,从而使定位杆的转动角度保持相同,使板体的中心与桩体的轴线之间的偏移更加细微,进而增加了桩体检测的结果的准确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套螺纹连接有驱动环,所述驱动环下端可与连接环上端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驱动环限制连接环的向上移动,从而使板体的位置不会发生转变,使桩体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环外壁同轴开设有连接槽,所述驱动环外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驱动环的一端均置于连接槽内滑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杆使驱动环可带动连结环向上移动,从而不再需要单独使连接杆移动,在移动板体时不再需要限制定位杆的位置,使板体的移动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套外壁开设有若干呈竖直设置的限位槽,所述连接环内壁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可置于限位槽内滑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块和限位槽的配合使连接环不会产生沿固定套轴线的转动,从而使驱动杆的轴线可保持垂直,使驱动杆的上下滑动不会受到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机构包括铰接于定位杆下端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远离定位杆的端面可与桩体侧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板体定位时利用定位板使定位机构可保持与桩体的连接,从而使板体的定位过程不会受到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环外壁周向固定有若干转动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转动杆使驱动环转动,从而在转动驱动环时有了可直接施力的点,使驱动环的转动过程更加方便。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利用定位机构使板体的重心更加靠近桩体的轴线,从而使桩体的承载力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2、利用驱动杆带动接触杆朝向桩体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接触杆转动的角度更易测量,使板体的定位过程更加方便;3、利用连接环可同时带动驱动杆移动,从而使定位杆的转动角度相同,使板体的中心更易靠近桩体的轴线,进一步增加了桩体承载力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连结环与固定套连接关系的示意图。附图说明:1、板体;11、千斤顶;12、固定套;121、限位槽;13、连接环;131、连接槽;132、限位块;14、驱动环;141、转动杆;15、固定杆;2、定位机构;21、定位杆;211、杆体;212、接触杆;22、定位块;3、驱动机构;31、驱动杆;32、连接杆;33、延伸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如图1所示,包括上投影视图呈圆形的板体1和使用螺栓固定于板体1上端的千斤顶11,板体1连接有使其中心与桩体中心重合的定位机构2,定位机构2包括四根铰接于板体1下端的定位杆21,定位杆21包括与板体1连接的杆体211和与桩体连接的接触杆212,杆体211和接触杆212形成的朝向桩体的夹角小于180度且大于90度。在将板体1放置于桩体上之后,使接触杆212均与桩体抵接,使杆体211与板体1下端形成的夹角的角度相等,此时板体1的中心与桩体的轴线重合。如图1所示,由于检测固定杆15与板体1下端之间的夹角度数较为麻烦,因此板体1连接有同时驱动定位杆21移动的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3包括与板体1滑移连接的四根驱动杆31和将驱动杆31与定位杆21连接的四根连接杆32。连接杆32的一端与固定杆15远离桩体的侧壁铰接,其另一端与驱动杆31下端铰接,驱动杆31穿过板体1上下滑动。在对板体1的位置进行确定时,通过确定驱动杆31向下移动的距离确定定位杆21朝向桩体转动的角度,从而确定板体1的中心是否与桩体的轴线重合。如图1所示,由于分别测量驱动杆31的移动距离时,测量的过程会出现部分的误差,从而导致板体1的中心与桩体的轴线产生部分偏移,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板体1上端使用螺栓连接有与千斤顶11同轴设置的固定套12,千斤顶11置于固定套12内腔,且其上端高于固定套12上端。固定套12套接有沿其上下滑动的连接环13,连接环13侧壁轴线焊接有四根延伸杆33,延伸杆33分别使用螺栓固定于驱动杆31上端。使四根驱动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包括板体(1)和固定于板体(1)上端的千斤顶(1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连接有限定板体(1)位置的定位机构(2),所述定位机构(2)包括若干铰接于板体(1)下端的定位杆(21),所述定位杆(21)围绕千斤顶(11)的轴线设置,所述定位杆(21)下端可与桩体侧壁连接,所述板体(1)上端连接有同时驱动定位杆(21)下端朝向桩体移动的驱动机构(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包括板体(1)和固定于板体(1)上端的千斤顶(1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连接有限定板体(1)位置的定位机构(2),所述定位机构(2)包括若干铰接于板体(1)下端的定位杆(21),所述定位杆(21)围绕千斤顶(11)的轴线设置,所述定位杆(21)下端可与桩体侧壁连接,所述板体(1)上端连接有同时驱动定位杆(21)下端朝向桩体移动的驱动机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与板体(1)滑移连接的若干驱动杆(31)和将驱动杆(31)与定位杆(21)连接的若干连接杆(32),所述连接杆(32)的一端与驱动杆(31)下端铰接,所述连接杆(32)的另一端与定位杆(21)远离桩体的端面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承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千斤顶(11)同轴设置的固定套(12),所述固定套(12)滑移连接有连接环(13),所述驱动杆(31)均与连接环(1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国萍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