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5522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风道模块,所述外壳整体呈长方体状,所述风道模块包括螺旋风道和包裹在螺旋风道四周的消音块,所述风道模块一侧设有第一氧气进气口,另一侧设有第一空气进气口,所述第一氧气进气口与第一空气进气口连通后与螺旋风道进口连接,螺旋风道中心位置设有螺旋风道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中采用螺旋式风道来延长风道长度,便于氧气和空气的充分混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道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医疗用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
技术介绍
医疗领域中经常会用到呼吸机,呼吸机需要将氧气和空气进行充分混合,风道越长,氧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越高,但风道变长后会增加风道模块的尺寸,不利于实际应用;同时风道内气体快速流动会产生噪音,风道模块的尺寸增大后不利于消音结构的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将氧气和空气充分混合的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风道模块,所述外壳整体呈长方体状,所述风道模块包括螺旋风道和包裹在螺旋风道四周的消音块,所述风道模块一侧设有第一氧气进气口,另一侧设有第一空气进气口,所述第一氧气进气口与第一空气进气口连通后与螺旋风道进口连接,螺旋风道中心位置设有螺旋风道出口。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计为:所述消音块的正面设有与螺旋风道形状配合的凹槽,所述螺旋风道设置于凹槽内;消音块在螺旋风道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消音块背面设有连通槽,所述第一、第二通孔通过连通槽互相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空气进气口连通,第二通孔与第一氧气进气口连通。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消音块形状配合的风道腔,所述风道模块设置于风道腔内。外壳在风道腔底部设有第二空气进气口和空气管道,所述第二空气进气口通过空气管道与第一空气进气口连通。所述空气管道两侧设有稳流板。所述外壳在风道腔一侧设有混合腔,风道腔与混合腔之间设有第一出气口,并通过第一出气口互相连通。所述消音块靠近第一出气口处设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与螺旋风道出口连通。所述混合腔底部设有蜂窝孔,外壳在混合腔背面设有出气腔,混合腔通过蜂窝孔与出气腔连通。所述出气腔上设有盖板,盖板上设有第三出气口。所述外壳在靠近第一氧气进气口处设有第二氧气进气孔,第二氧气进气孔用于与外接氧气源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中氧气和空气混合后的风道呈螺旋状,既延长了风道长度,便于氧气和空气充分混合,又减少了风道模块的尺寸,而且螺旋状的风道平滑过渡,使风道内的气流平稳流动。螺旋风道外设有消音棉制成的消音块,混合腔内也设有高密度棉,可对气体混合。流动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除、减弱,从而降低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图1中风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图1中风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图1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图1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二;图7为图1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三;图8为图1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四。上述附图中:1-外壳,11-风道腔,12-第二空气进气口,13-空气管道,14-稳流板,15-混合腔,151-蜂窝孔,16-第一出气口,17-第二氧气进气孔,18-出气腔,181-盖板,19-第三出气口,2-风道模块,21-螺旋风道,22-消音块,23-第一通孔,24-第二通孔,25-连通槽,26-第一氧气进气口,27-第一空气进气口,28-螺旋风道出口,29-第二出气口,3-高密度棉,4-涡轮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外壳1内的风道模块2,外壳1整体呈长方体状。结合图4,风道模块2包括螺旋风道21和包裹在螺旋风道四周的消音块22,消音块采用消音棉材料制成,消音块22的正面设有与螺旋风道21形状配合的凹槽,螺旋风道21设置于凹槽内,从而使消音块包裹住螺旋风道,消音效果好;消音块22在螺旋风道21的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通孔23和第二通孔24,并且消音块22在背面设有连通第一、第二通孔的连通槽25,风道模块2一侧设有第一氧气进气口26,另一侧设有第一空气进气口27,第一空气进气口27与第一通孔23连通,第一氧气进气口26通过一端管道与第二通孔24连通;使用时氧气从第一氧气进气口26进入风道模块,然后流入第二通孔24处,空气从第一空气进气口27进入风道模块,然后进入第一通孔23,由风道模块的正面进入背面,然后经连通槽25进入第二通孔24,并从风道模块的背面进入正面,并与氧气混合,混合后从螺旋风道21的进口进入螺旋风道21,并流动到位于螺旋风道21中心位置的螺旋风道出口28,消音块22内部设有涡轮风机4,涡轮风机4进气口与螺旋风道出口28连通,涡轮风机4出气口与位于消音块22侧面的第二出气口29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通孔孔径为Ф25,涡轮风机4进气口孔径为Ф23,保证了螺旋风道内的气流能平稳过渡到涡轮风机4内。本实施例中的螺旋风道21一方面可延长风道的长度且风道全程平滑过渡,使进入涡轮风机的空气和氧气在进入风机之前混合更充分,同时流速也更稳定;另一方面,螺旋风道出口的28口径与涡轮风机进气口的口径一致,不会使气流流速在此发生变化。本实施例中涡轮风机位于消音块22内部,混合气体流动方向经过消音块22正面的凹槽,既节约空间进行结构设计,又可对涡轮风机进行风冷降温。结合图5所示,外壳1内设有与消音块22形状配合的风道腔11,风道模块2设置于风道腔11内,外壳1在风道腔11下方位置设有空气管道13,空气管道一端为第二空气进气口12,第二空气进气口12通过空气管道13与风道模块2中的第一空气进气口27连通,空气管道13内壁两侧设有稳流板14,保证吸入螺旋风道的的空气不是杂乱无章的乱流,让流速更稳定。外壳1在风道腔11一侧设有混合腔15,混合腔15靠近风道模块2中的第二出气口29处,风道腔11与混合腔15之间设有第一出气口16,并通过第一出气口16互相连通。第一出气口16与第二出气口29连通。结合图6,所述外壳1在靠近第一氧气进气口26处设有第二氧气进气孔17,第二氧气进气孔17用于与外接氧气源连接。结合图7和图8,混合腔15底部设有蜂窝孔151,外壳1在混合腔15背面设有出气腔18,混合腔15通过蜂窝孔151与出气腔18连通,出气腔18上设有盖板181,盖板181上设有第三出气口19,第三出气口19为本实施例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的最终出气口。本实施例中空气自外壳1上的第二空气进气口12进入,经空气管道13进入风道模块2,氧气自外壳1上的第二氧气进气孔17进入,经第一氧气进气口26进入风道模块2,氧气和空气在风道模块内充分混合后,从第二出气口29流出风道模块,经第一出气口16进入混合腔15,然后从混合腔底部的蜂窝孔进入出气腔18,本实施例中混合腔15底部的蜂窝孔151可使涡轮风机输出的混合气体被打散进行二次混合,混合更充分,且混合腔内壁设有高密度棉3,可有效减少气体撞击引起的气流声,提升降噪效果。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螺旋风道、涡轮风机和消音结构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风道模块,所述外壳整体呈长方体状,所述风道模块包括螺旋风道和包裹在螺旋风道四周的消音块,所述风道模块一侧设有第一氧气进气口,另一侧设有第一空气进气口,所述第一氧气进气口与第一空气进气口连通后与螺旋风道进口连接,螺旋风道中心位置设有螺旋风道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风道模块,所述外壳整体呈长方体状,所述风道模块包括螺旋风道和包裹在螺旋风道四周的消音块,所述风道模块一侧设有第一氧气进气口,另一侧设有第一空气进气口,所述第一氧气进气口与第一空气进气口连通后与螺旋风道进口连接,螺旋风道中心位置设有螺旋风道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块的正面设有与螺旋风道形状配合的凹槽,所述螺旋风道设置于凹槽内;消音块在螺旋风道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消音块背面设有连通槽,所述第一、第二通孔通过连通槽互相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空气进气口连通,第二通孔与第一氧气进气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消音块形状配合的风道腔,所述风道模块设置于风道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呼吸机螺旋风道模块,其特征在于:外壳在风道腔底部设有第二空气进气口和空气管道,所述第二空气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雪峰张斌孟保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舒普思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